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使管理者认清现代职场雇佣关系的新形势,本文从雇佣关系的内涵入手,对现代雇佣关系和传统雇佣关系的区别做出界定,提出现代雇佣关系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现代雇佣关系产生的原因,并基于现代雇佣关系提出了企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非典型雇佣的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雇佣方式的快速发展和演化,使雇佣关系向组织外部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对雇佣关系的控制力越来越大,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的管理尚不能完成对非典型雇佣方式的管理,由此引发了非典型雇佣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为重获成本优势越来越依赖于非典型雇佣方式,使非典型雇佣方式越来越普及化,这就意味着,市场和政府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企业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本文将针对非典型雇佣方式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科技企业的雇佣关系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影响重大的问题。而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雇佣关系呈现出迥异于传统产业的特征,它具有外部市场主导、个体性、外部化和灵活化以及超组织性等特征。而这些变革特征导致的核心问题是员工组织承诺下降、核心员工挽留难度加大和核心技术培养和积累困难增加,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企业调整雇佣关系管理策略,建立以可雇佣性为核心的心理契约和员工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组织变革下的雇佣关系转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发展变革对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雇佣哲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柔性和灵活的追求使得雇佣双方的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该领域大规模的深刻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雇佣关系的协调机制,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探讨构建企业新型雇佣关系的途径、方法,提出在企业经营环境和理念转变过程中雇佣变革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一琼 《生产力研究》2011,(12):245-247
在经济转型期,员工的高度流动性使得企业雇佣关系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资矛盾日益尖锐。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管理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文章以企业文化为视角,剖析了雇佣关系的变迁原因,并从分析企业文化的功能着手,探讨和谐雇佣关系的构建路径。作者认为研究企业如何建立与转型经济特征和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雇佣关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应该是企业目前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小兵 《经济导刊》2009,(12):96-96
企业多元雇佣模式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技术的快速变革带来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以及组织结构不断的扁平化,这些都使得传统以内部化为主导的人力资源雇佣模式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原有的长期雇佣关系模式已发生根本性动摇,而逐步被多元化的雇佣模式和弹性化的雇佣制度所取代。许多企业在原有的雇佣制度基础上引入其他雇佣方式,如临时性雇佣、业务外包、合同型雇佣等多样化的雇佣模式。  相似文献   

7.
员工感受到的雇佣关系随着时间动态发展,本研究追踪员工入职前后所期望的雇佣关系类型的转变,并检验员工个体因素以及在组织中的工作经历对雇佣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持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员工在入职前更容易期待短期的雇佣关系;相对于女性员工,男性员工更可能因为组织给予的工作奖赏和组织支持而向长期型雇佣关系转变;在入职两年后,男性员工更愿意与组织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8.
雇佣关系的交换关系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凯 《生产力研究》2011,(12):31-32,100
雇佣关系的实质是交换关系,归根到底是雇佣双方利益的反映和交换。因此,雇佣关系可以从交换平衡的视角寻求治理机制和路径,关键在于找到雇佣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标准,基于雇佣关系交换平衡的微观框架,雇佣关系治理的核心在于雇佣双方利益目标维度的内在统一,以及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维度。  相似文献   

9.
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先国  翁杰 《技术经济》2005,24(12):1-6
本文利用最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企业在劳动合同期限上的雇佣决策,以及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企业的雇佣决策受员工个人特征和企业特征多方面因素影响,雇佣关系的稳定性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竞争战略、雇佣战略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研究结果意味着,在当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中,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呈现不足态势。  相似文献   

10.
企业人员雇佣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企业管理中的人员雇佣问题必须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员雇佣中的成本收益分析,论证了企业人员雇佣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最大化(正的利润增量最大化),并应用该“原则”对企业人员雇佣中的数量、质量、解雇等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扭曲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做出了客观回答。同时,文章也应用该“原则”对企业人员雇佣中所面临的长期和短期的不同情况下、技术水平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雇佣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力求揭示理性企业人员雇佣的本质规律性,对现实企业人力资源雇佣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下,日本企业与员工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分享盈余利润,形成了一种"利益一致型"劳资关系。但近十几年来,长期的经济停滞迫使企业普遍采用了强制性解雇、短期雇佣和成果主义考核等管理措施,破坏了传统劳资关系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淡化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心,劳资对立的趋势日渐凸显,双方利益由一致逐步走向分化。劳资关系将由"利益一致型"演进为在对立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制衡的"利益协调型"。  相似文献   

12.
劳资关系是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与企业管理关系。劳资关系协调与否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企业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是有重要意义的。以建筑业为例,分别从其管理效率和体制、进入一退出成本、工人就业特点和环境及其维权意识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建筑业劳资关系的现状,阐述了劳资矛盾不断恶化的深刻原因,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that unemployment and long-term employment relations exert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unit labour costs. The paper proceeds in three sections. Section one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ur market conditions and unit labour costs by developping a simple model of a firm that relies upon dismissal threats to elicit work effort. The comparative static properties of this model suggest that a tightening of labour markets may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unit labour costs. In addi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labour market disequilibrium that occurs at full employment levels of unemployment will likely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the growth rate of unit labour costs.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paper reviews diverse theories of long-term employment relations (LTERs), each of which suggest that the presence of LTERs ought to reduce the effect that labour market conditions exert on unit labour costs.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paper presents 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effect unemployment and LTERs exert on unit labour costs. The central empirical findings can be briefly summarized. First, movements towards full employment increase the growth rate of wages, reduce the growth rate of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increase the growth rate of unit labour costs. Secondly, where long-term employment relations are prevalent, the effect of unemployment on wage,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unit labour cost growth is diminished. The paper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the implications these findings have for effort regulation models and the ma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microeconomic labour market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4.
佟新 《开放时代》2008,(5):61-76
本文以四家国有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转制后国有工业企业存在的简单控制型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表现为企业目标已经转变为绩效目标,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主体等级化,经营管理者与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得到其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庇护,并具有绝对支配权;技术人员有明确的市场优势,却是个体化和碎片化的;技术工人虽享有传统国有企业的保护,但却呈现老龄化趋势,后继乏人;而大量低价非正规劳动力的使用使等级化的用工模式达到极端。简单控制型的劳动关系与非正规劳动力市场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它有效地瓦解了工会的作用,并使固定工以及劳务工们在市场中碎片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面板协整检验理论方法分析了1999—2008年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的关系。多种协整检验方法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通过对面板模型的计量回归分析得出,现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期就业存在着明显的挤入效应;上一期的产出对就业存在显著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16.
“终身雇佣制”在日本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基础。通过对日本企业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分析,讨论了在当前持续的经济不景气面前,作为日本传统管理模式标志之一的“终身雇佣制”在日本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对新形势下“终身雇佣制”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城镇化加速和区域经济发展,失地农民的人数快速增长。失地农民离开了土地,失去了传统的劳动方式和生活保障。他们中的适龄劳动人口不得不转向非农再就业,其中的女性也是如此。受到社会性别差异的限制,失地农民中的女性不仅要面对再就业问题,还要平衡其与自身角色和家庭责任的关系。在该群体还缺乏有效劳动就业保护机制的情况下,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构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劳动就业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先导产业的流通业不仅自身发展变化巨大,而且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很强,对扩大就业具有较大的贡献.但我国流通业对扩大就业的贡献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发展流通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组建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吸引专业人才,发挥中小流通企业的劳动力密集的优势,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特许经营发展迅速,在服务民生、促进消费、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就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特许经营作为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它的出现对传统的民商法理论造成了冲击。结合特许经营的特点,分析了特许经营的外部法律关系和内部法律关系、特许人与受许人的关系、特许经营权的法律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A two-period durable-goods monopoly model is analyzed where the durable good is provided by a state owned enterprise (SOE). First, we suppose that the SOE is under pressure to provide employment, and therefore has an employment goal,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profit and consumer surplus objectives. Assuming that the SOE has difficulty committing to current buyers with respect to its profit and employment motives, we find that as the employment burden increases, the SOE tends to move further away from the efficient durability and provides a lower durability level than a pure profit maximizer. Additionally, we show that a durable-goods SOE without commitment power, will wish to partially privatize to help mitigate its commitment problem with buyers and increase social welfare. Both of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conomic rationale for the partial privatization of SOEs in transitioning economies that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prior to th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