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运用差分公式法和经济增长模型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值。指出了差分公式法的局限性。测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出现显著性下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最后,就提高我国就业弹性水平以促进就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5.
促进扩大就业税收政策的路径选择——基于就业弹性方面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轨迹,认为中国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关,同时也受资本深化、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就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就业政策取向应该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就业弹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解释了我国就业弹性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有效促进我国就业弹性增加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8.
高技术产业为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为传统产业的再生都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技术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是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收入变化对高技术产品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在对高技术产业需求收入弹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高技术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测算,并分析和比较所得计算结果的经济含义,以此预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各地区选择合适的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领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矛盾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的矛盾出发,分析经济增长未能带来就业弹性上升的原因,提出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拉动就业增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11.
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 总被引:103,自引:1,他引:103
尽管通常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就业弹性 ,但调整后的弹性数值仍属偏低。为什么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呢 ?首先 ,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 ,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 ,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推动高就业产业发展 ,应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波动中我国货币需求因子的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来看,经济波动中各需求因子和广义货币需求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来看,不同阶段对于动态货币需求向均衡方向起主要调整作用的因子是不同的,预期因素在复苏期的调整作用凸显,利率在繁荣期的调整作用凸显。这对2008年以来我国新一轮周期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可以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这样一个经验事实,存在奥肯定律是否有效的问题。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单纯验证奥肯定律并不能得出其是否有效的结论。放松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虽然呈现总体上的负向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增长率也呈现出负向关系,这表明奥肯定律在中国是失效的。因此,我们认为之所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不能带来持续的就业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收入分配中表现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收入分配中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就业替代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扩展,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人口外迁、就业萎缩、经济地位下降,中部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在显现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论述了电力消耗与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演变规律和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演变过程,然后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演变过程的相关性,最后概括了主要结论并且提出了两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研究发现,由于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时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明显地大于1,而且第二产业耗费电力能源的比例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7.
18.
转型期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市场化对中国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投资、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变动、实际工资等因素对我国就业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的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资本投资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及实际工资上涨是拉动就业增加的主要因素,市场化程度提高抑制了就业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度逐渐下降,工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加,市场化对就业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Sven Wydra Author Vita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7):1200-1209
Biotechnology is often regarded as a key technology with high potential for far-reaching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 Among others,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biotechnology may have considerable economic effects on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different prospective diffusion paths of biotechnology in some major application fields for Germany. Bottom-up technology information from the literature, expert judgements and explicit scenario assumptions for various impact factors are combined and integrated in an input-output framework to calculate direct and indirect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effects. The impact on net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differs greatly between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sectors and depends on the respective importance of the various impact mechanisms. The indirect economic effects are rather high and exceed the direct economic effects. These finding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a bottom-up approach as well as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direct economic effects for appropriate analyses of the impact of biotechnology.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我国三大产业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基于1985-2009年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产值和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模型对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产业及产业内部主要部门在能源产出弹性和能源就业弹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产业能源消耗的异质性决定了能源消耗低碳化对经济产出及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表明低碳经济应与经济产出和就业保持均衡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