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是我不明白, 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的"用完就扔"的时代愈来愈走近我们的生活.人们逐渐清醒的认识到:缩短了人和物品联系的时间,就会加快生活的节奏,换言之,就会相对延长人的生命.生活中,人与物之间关系数变得越来越短暂了,很快出现又很快消逝的物品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如,塑料袋、手提袋、午餐盒、包装盒、塑料打火机、塑料圆珠笔、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水杯、一次性饮料罐、一次性筷子等.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求新求变意识及心态,决定了物品的短暂性,也决定着迅速变化的商品市场.但随之而来的,"用完就扔"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垃圾问题、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塑料制品,它不仅降解性差、毒性大,而且再生率低,对人和动物以及自然环境已经和正在形成潜移默化的巨大危害.人们常说的"白色污染"即为其中的危害之一种.  相似文献   

2.
看到媒体在报道一事故或丑恶现象时常说一句话“这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或“呼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心里总有点不舒服。假如这是两个人之间交谈,你愿意隐瞒到什么程度,那是你自己的事,言论自由,他人毋庸置疑,但这是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不是文学虚构,媒体有媒体的“游戏规则”,那就是事实必须具体,不具体的“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甚至不能说。这“有关部门”到底是什么部门?就不具体,太抽象,说了等于没说。你已经知道“引起重视”了,就该知道“谁”重视了,这个“谁”就应当很具体,不光是在“有关”的范围;如果在这“有关”的范围内找不到“谁…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一度令互联网谈虎色变的“熊猫烧香”案终于告破。该病毒的原始制作者李俊及另外5名嫌疑人落网。李俊等人只具有中专学历,在2004年毕业后,曾多次南下北上,在几个大城市寻找IT方面的工作,尤其钟情于网络安全公司,但都没有成功。几乎所有公司都认为,一个中专学历的人不会有什么能力。为发泄不满,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你靠什么去做好管理工作,靠什么去保证"你说话有人听"呢?这是每一名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知道,对人是不可能象对机器那样,用"按电钮"的方式来控制的.事实上,一个人对于别人向自己提出的要求,可以接受,可以拒绝,也可以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5.
<正>选才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如何选好人、用好人是领导者不断探索的课题。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用发展的观点选才用人。1、用发展的观点把握选才用人的标准人才的标准问题是选才用人中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选才用人的原则和方法,因此要在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基本准则上联系实  相似文献   

6.
怎样用"外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部分企业开始在市场上寻求一些信息咨询服务和点子策划。随着90年代中后期外国管理咨询公司大批进入中国,中国管理咨询业市场有了迅猛的发展。中国许多企业,诸如乐百氏、康佳、实达、平安保险、王府井百货等,纷纷与国内外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寻求在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信息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而咨询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什么时候需要咨询?怎么选择咨询公司?怎么和咨询公司打交道?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对你“求医问药”大有裨益。什么时候需要咨询?一般而言,如果企业中遇到以下的一种情况或几种情况时,你也许就…  相似文献   

7.
双面用门插     
经常有这样一些不须上锁的门,像阳台门,走廊门等,进进出出的人较多。如果不插门,门就会被风吹得乒乓作响。如果插上门,里面的人插上门,外面的人就进不来,若外面的人插上门,门里的人就出下去。为此,将门插做了小小改造,使它变成不论在门里或门外随时都可以操作。办法如下: (1)准备一根与插棍一般粗细的铁棍,像废旧的火炉钩、打水泥构件的废钢筋头都可以。如果用钢筋头,应将准备打弯外退火(即放在火上烧红后,让它慢慢冷却),再在台钳上将它弯成一根带内、外把手的插棍(如图2),截去多余部分。  相似文献   

8.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到底什么是"鲜",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就如同人们并不清楚什么是"鲜奶"之"鲜"一样.本文拿"鲜"字说事,并不讨论老子关于"大国"与"小鲜"及"治"与"烹"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这个"鲜"字已然牵动了所有牛奶生产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的神经,并引发了一次次激烈的论战,想借此发表一点有关国家即将出台的"禁鲜令"及与之相关的标准方面的并不"新鲜"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三鹿牛奶"事件发生后,国人都在思考究竟还能再喝什么的时候.一家企业却"因祸得福",它的产品让人瞬间表睐,它的销量短期骤然猛增,这个产品是豆浆机,这个企业就是杂阳公司.  相似文献   

10.
用才狠招     
朱朗 《企业文化》2006,(11):76-76
让b级人做a级事这是开发人才的一种成功做法。意思是让低职者高就,目的是压担子促成长。我们的传统做法是量才使用、人事相宜、什么等级的人就安排什么等级的事。让b级人做a级事这种做法既不同于人才高消费,又有别于人才超负荷,比较科学,恰到好处。既使员工感到有轻微的压力,但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工作职位稍有挑战性,有助于激励员工奋发进取。  相似文献   

11.
皮肤破了用创口贴,锅破了用“破口贴”。这是流传在浙江省永康市的一句顺口溜。 说他怪,一点也不为过,世上的行业千行万道,按理说,做什么不好,可他——周汝发偏偏就与别人看不起眼的“破”结了缘。 说他的产品奇,见过的、使用过的人无不称奇。任意剪一段1元一张的铝箔和黏胶剂合成的铝片黏在铝锅、铁锅、不锈钢水壶、盆、桶等物的破口处,就能使这些容器不再泄漏。 ——这就是永康西城街道水碓头村农民周汝法和他最新发明的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破口贴。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人是公司发展所最需要的人才呢?在最近的一次管理论坛上,几位国内知名集团公司的总裁对这个问题不约而同的给出了答案:愿做小事,会做小事的人,才是对公司发展最有价值的人。希望集团的总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希望集团的用人观念:“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所谓大材小用,是说公司里没有什么大事,所有的工作都由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古话:"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意即要想占有它,必须先丢掉它。今天引申为要想得到什么,必须首先要有付出。在经商活动中,要想赢得客户或竞争对手,必须要与人为善,让利与人,取得人家的信任、好感与支持,你才会"市"途通达左右逢源。  相似文献   

14.
领导注意力     
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沟通、协调),就是导游(带领他人前往其从未到过的地方),就是教练(育人、用人),更是注意力。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就像阳光一样,我们注意什么,什么就会生长;我们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曾教导我们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质.人与人相比也许并不多什么,只是一点精神;人与人相比也许并不少什么,也只是一点精神.但没有精神,一切皆无从谈起!敬业精神既是起点,也是目标,更是一日一日漫漫人生路中奋勇前进的动力.不论岗位多么平凡,不论工作多么普通,只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敬业精神",就能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从而实现人身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营企业能够有今天,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们以前过的是穷苦生活,要什么没有什么,现在要什么就可能有什么。我们应该遵守法规,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民营企业讲政治的重要一面。现在市场越来越成熟,法治越来越健全,如果我们还是用侥幸的心理去寻求机会,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应对"老鸟"的行为面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辉 《人力资源》2006,(15):52-53
面试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毕业生应对各种面试手段从容自如,什么笔试啊,智力测试啊,笔迹分析啊,统统不在话下,可一旦上岗,就会发现他们可能并不是你想要招聘的理想人选。难怪部门经理们常私下里嘀咕,“人力资源部送来的都是什么人?光  相似文献   

18.
一、"用其独到之处"意为用其"得长"--用得恰到其处 要想人尽其才,就必须扬长避短,充分照顾人才在某一方面的专长、特长,如果领导者能够捕捉到人才身上的这一闪光点,用其在最能发挥其专长、特长之处,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某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把课堂上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最终促成了他所在地区一家企业与美国一家公司一笔18万美元的业务。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的成功,也是与利用业余时间分不开的。在NAC成功者大会北京站演讲时,乔·吉拉德说:“有人问我,怎么能卖出这么多汽车?有人会说是秘密。我讨厌的就是有人装模作样说什么秘密,这世上没有秘密,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这方式之一就是乔·吉拉德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碰到人,他就会马上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他到处用名片,到处留下他的痕迹,连每次吃饭付账时,都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20.
人所共知,人粪尿是一种优质有机肥,但非洲一些国家自古以来就不敢用这东西种地,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始终认为人粪尿臭不可闻,用它作肥料种出的东西不可入口,这种心理作用从老祖宗开始一直影响到现代人。 在中非,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几乎无不认为用人粪尿种植作物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靠那种出的东西还能吃 ?”接着头摇得就像拨浪鼓一样。据说当地某村民曾偷偷摸摸地在地里上人粪尿,收获的玉米自己不敢吃,就拿到市场上出售,后被人“戳穿”,原本吃得香甜可口的玉米,使“上当受骗”者顿觉胃中有“异物”涌动、干呕不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