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广西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万青 《物流科技》2009,32(4):106-109
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物流是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和保障的物流网络。文章分析了广西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的发展状况,提出在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的同时,注重两者的联动关系,即增强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物流的拉动作用,加大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学兵 《价值工程》2012,31(31):164-166
产业集群发展的成熟与否表现为产业集群度的高低。产业集群度取决于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局在于集而不群。集而不群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制约其竞争力的提升。合理选择产业集群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集群内完善的中间组织和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品牌推广传播,可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度,解决产业集群集而不群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产业集群在成熟后期,如果不进行升级通常会出现衰退的迹象。产业集群升级是维持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阐释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分别从产业的转入和转出两个角度探讨珠三角产业集群升级问题,指出产业集群进行合理的产业转移"腾笼换鸟"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层级的提高能使产业集群具有持久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鹏  付军利 《价值工程》2008,27(4):45-47
讨论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产业集群识别标准是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的基础,对其研究有助于丰富产业集群理论,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的深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我国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新成果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国外产业集群的最新成果概括为六个方面: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动力;产业集群价值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产业集群统计;产业集群竞争力;政府作用和集群政策。作者分析了国外产业集群新动向,联系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产业集群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从市场结构视角划分产业集群类型,将产业集群分为:完全垄断型产业集群,寡头垄断型产业集群和垄断竞争型产业集群,为今后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起到支持和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对地区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则是产业集群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对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发挥集群中商会或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营造集群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我国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曹锦文 《物流科技》2010,33(6):36-38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总会遇到集群衰退、集群创新力下降以及产业集群抵御环境变化能力下降等不可避免的系列问题。由于初级产品产业比重大、附加值低等,河南省产业集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多,急需解决。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的分析,抓住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基本特点和共性问题,基于供应链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存在的劣势和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才能解决。针对河南省不同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各自特点,提出构建河南省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体系策略即构建跨区域的产业供应链体系,规划出重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产业集群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芳  张凤丹  高霞 《物流技术》2008,27(4):27-29
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入手,在分析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关系及产业集群物流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的指出了我国产业集群物流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次研究通过产业集群品牌结构的三个指标:品牌比率、品牌集中度、品牌群强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产业集群的品牌结构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联系,并通过调查问卷,利用判断矩阵法,构造权重比矩阵,计算出各层次品牌的权数值,从而定量得出东莞厚街鞋产业集群品牌群强度,并创造性地提出产业集群品牌结构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分析工具——产业集群的品牌结构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模型表,来评价东莞鞋产业集群相对于温州、晋江鞋集群的当前整体竞争力,以及产业集群的品牌状况及其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郑春 《集团经济研究》2007,(24):108-110
产业集群区位竞争与产业集群风险理论是产业集群理论丛林中的两项重要成果.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三阶段发展为纵向脉络,以厦门特区不断改善产业集群投资软硬环境、扩大产业集群的腹地空间、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层次等经验为横向剖面,阐明了上述两项重要成果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其集聚效应带动了集群地区经济的发展。针对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从产业集群集聚机理出发,通过探讨分析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性,规模不经济性以及产业集群外在的正负经济性对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 智力集群与高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化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已成趋势。高校是产业集群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产业集群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要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要通过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整合形成智力集群才能很好地为产业集群服务。本文表述了高校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形成智力集群的对策,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力量结构体系及运行规则,它是研究产业集群问题的核心。完善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文章在前人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将生态学“共生”的观点引入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中,给出共生性产业集群的概念度生存条件,构建一般性共生性产业集群结构模型并对其组织模式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共生性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及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要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使产业集群成为竞争力和创新力提升的重要动力,就必须构建一套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体系。本文从分析柳州构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入手,从资源要素服务体系、社会网络服务体系、产业关联服务体系以及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四方面提出构建和完善柳州产业集群服务体系的策略,藉以发展和壮大柳州现有的主导性产业集群,培育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提升柳州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张有闻 《企业经济》2007,(12):101-103
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是较好的选择。当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较大难题,解决这些难题要求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产业集群主要环节,采取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引导、增强园区产业集群功能、构建园区产业集群支撑等方面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7.
刘玲 《中外企业家》2009,(22):19-21
首先综述了产业集群的定义,然后对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机制理论进行回顾,并对国内产业集群研究进一步梳理,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工业园区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概述,最后对我国产业集群研究进行评述并指出我国在产业集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综观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同时涉及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eiji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BDA)实践的步伐早已走在原有理论基础的前面,并为创造新的理论模式提供了现实背景。笔者认为,通过对“集合产业集群”和其运营机制的探究,揭示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集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一客观必然性,从而引证产业集群的新模式——“集合产业集群”模式,是深化产业集群理论和拓宽产业集群实践的一次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融合能力和"龙头效应"较弱;产业集群发展的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待培育;产业链不够明显,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园区聚效应不够理想;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品牌建设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等等。提升天津市产业集群竞争力,我们认为:要强化集群理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政府要为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建立产业集群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培育产业创新创业集群生成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产业发展实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打造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等等。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及其动力机制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江苏省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而对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内源和外源动力机制进行了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