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梦 《魅力中国》2010,(3):280-280
作为社会文化的分支,电视媒介文化给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卷席之下,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电视媒体从其生存发展状态到社会文化现状再到整个精神再生产,很大程度上因此而发生变异。故本文立足于政治、社会和文化整体转型的关键。对当前消费语境下电视媒介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期能够对我国电视媒体文化的决策、电视文化品位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消费主义出现了抬头和蔓延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浪费性消费空前盛行:盲目消费有增无减:高消费泛滥成灾;倾斜性消费不容忽视。由其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及伦理价值等造成了巨大威胁。人类要走出困境和危机。应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克服消费主义.并努力建立可持续的消费伦理。  相似文献   

3.
我们生活在一个空气中都充满了消费主义味道的年代,这个年代由于匮乏的消除,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心已逐步从生产转向消费,开始走向以消费为中心.作为承载人们消费方式的消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相适应,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消费伦理观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主义泛滥使人类面临重重危机。追求公正性与可持续性,在消费活动中遵守适度消费准则,实现可持续消费是社会和谐消费伦理观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后,在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传媒影响力剧增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为获取利润,通过大众传媒重塑消费观和制造消费欲望等方式,操纵人们的消费心理,使消费由前工业社会的一种基于本能的自主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基于资本利益之上的被操纵、被控制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这种行为形成了一种以纯粹的符号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以及生活方式,这种消费以及生活方式被称为消费主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西方消费主义在我国逐渐流行开来。消费主义的流行.对于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固然有所贡献,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却不容乐观。消费主义对于生产力不发达、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的我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抑制西方消费主义。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论述消费及消费主义的概念、产生、特征、表现,进一步分析消费主义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绿色消费的新主张。绿色消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一种适度性消费方式。建构绿色消费方式,要转变消费观念,发展绿色产业,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全球合作。  相似文献   

8.
王志明  余国辉 《西部大开发》2010,(3):185-185,196
消费是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消费作为一种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异化的一面。异化消费文化现象极端表现为: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畸形消费等。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自身发展的物质、精神需求,而异化消费却表现为消费主体的一种虚假满足,这种消费文化现象是对消费主体的一种否定,而不是肯定,是主体自我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应运而生:有意区隔的消费文化价值观。过分注重于外表的装饰、过于炫耀自己的财富,从而扩大文化层面上的不平等。文章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借助场域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探讨了超越这种消费文化不平等的可能性,即风险社会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促使其倡导合理、科学、务实的消费文化,从而可能跨越了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主义日益盛行,中职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分析目前中职生消费伦理观的特点及负作用,进一步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概括了中职生消费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中职生消费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可持续消费文化本质上就是要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协调一致发展。文章基于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建构产物的观点,从消费社会学视角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建构可持续消费文化的基本条件及其社会文化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消费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同样是吃、穿、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选择取向,其背后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倾向,表现消费中的就是消费文化。本文对消化文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浦立昕 《黑河学刊》2006,(4):119-120,12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消费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实物性使用价值范畴而演变成一种“符号的系统化的操控活动”,即:抽象的社会价值表征。消费的目的与意义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消费的社会意义上来。大众传媒以特定的方式扩大商品消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消费行为将随之展示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大众传媒还促使消费活动呈现一定的趋同性,即追逐时尚。这种趋同性使女性自觉实施自我美化,体现其女性气质。女性有意在视觉上取悦他人的消费行动再现了生活中男女权力不平等关系,造成了女性在时尚消费中的形象缺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消费主义出现了抬头和蔓延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浪费性消费空前盛行;盲目消费有增无减;高消费泛滥成灾;倾斜性消费不容忽视.由其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及伦理价值等造成了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消费模式主要主张适度消费、消费正义和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模式的三方面内容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在消费主义的时代,它拨正了消费主义所蕴含的在人的价值观念上的物化倾向和消费至上的观念,在肯定人的效用价值的同时肯定和高举人的类价值,并摆正了人类与非人类成员的价值地位,实现了对人的价值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山寨一词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从山寨产品到山寨文化,是经济行为到社会文化的升华。山寨文化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不规范的,不受政府管束的民间性、规模性、群众性模仿、创新性活动的社会现象的概括。是一种草根文化,平民文化。山寨文化之所以能够深受大众追捧,广为流传,必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在大众消费心理的视野下,山寨文化满足了人们的奢侈消费、自娱自乐、追求个性、模仿创新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7.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对物品的占有和追求、重享乐的一种消费思想和行为。改革开放以后带来西方文化的侵入,其中包括西方消费主义在我国泛滥,强烈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特别是青年人的消费观。使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文章从分析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表现、原因、危害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消费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强 《理论观察》2006,(3):44-45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精神文化娱乐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显著提高。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城乡及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消费差异,其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结构及文化消费层次等方面。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大、居民文化素质差异大以及社会文化氛围不同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也同步带来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上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因为其正外部性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史雪莲  钟萍 《黑河学刊》2006,(4):121-122
“消费社会”是20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个显性现象,也是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在中国,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则产生于90年代以后,主要是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主要是对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对确立消费社会学的研究;应用消费社会理论对中国一些社会现状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