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十五”时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三农”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在实现总体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稳步地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2.
实现小康是本世纪末期全党上下齐心努力共同奋斗的辉煌目标。湖北农村要奔小康,九五时期须在哪些方面着手,是需要我们通过评价分析方可作出结论的。 农村小康指的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农民生活在温饱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达到小康水平的农村,物质生活比较宽裕,精神生活进一步充实,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人口素质(健康、教育、行为方式等)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治安秩序日趋良好。为了反映当前湖北农村的实际状况与小康  相似文献   

3.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出具有美好蓝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巴东县自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贫困面貌逐步改变,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进入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十五”计划目标,应从以下几个万面加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5.
王婧儿 《北方经贸》2009,(12):13-14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全力推进这“三化”的进程,并将项目建设思想贯穿其中,籍此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6.
<正>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农业部联合制定的《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判定,至2000年末,从总体上看,河南农村已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本文拟在对河南农村2000年小康进程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实现小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探求全面实现小康的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一、河南农村小康进程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特别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加强泛珠合作等发展战略,对我省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按照全面小康的需要和目标,我省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思路,提出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农民向  相似文献   

8.
王青 《市场研究》2004,(6):53-54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合称“三农”问题。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8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全国农民  相似文献   

9.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全国工作的重点之一,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该文对国内外有关制定全面小康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力求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政策参考,从而推进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九五”时期,既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阶段,又是为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继续迈进打好基础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而小康目标大都具体体现在社会发展上。根据上述情况,初步考虑“九五”时期湖北省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应是;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使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创建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较高水平的智力与科技支撑。具体来讲,到2000年要实现以下主要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卢伟峰 《市场论坛》2004,(7):70-71,74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部署提出来的。《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这里.《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必须包括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实现小康目标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恰恰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九亿农民奔  相似文献   

12.
实现小康是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文章在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农村小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成文 《财贸研究》1998,9(2):14-17
<正> 对安徽农村居民小康目标进行分析,确认差距,找出难点,以便采取有效对策保证小康目标如期实现,才能不致拖整个国家的后腿。 一、安徽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程度 1.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差异趋于合理 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收入差异体现了小康社会的共同富裕程度。1995年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小康目标综合实现程度为51.1%,其中: (1)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进入90年代以来,安徽省各级政府重视农村农民工作,加大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三个奋斗目标,一是增强经济实力,即实现两个翻番;二是改善人民生活,分别达到基本小康和比较富裕的小康;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完成这个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反映了小康水平的高低。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则着眼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升华。只有培养和增强公民环境保护与公民环境意识 ,实现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6.
刘远 《商业科技》2009,(30):1-2
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载体,全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农业标准化产业服务体系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提升技术层次、装备水平和服务手段,建立起了农业地万标准信息库,新建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农村综合信息平台,方便快捷地实现农村电子政务、乡镇政府上网、信息发布查询等信息化功能.拓宽了农村信息化交流渠道,为农村管理和增产增收提供了信息化服务手段,建国60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出具有美好蓝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李济滨 《市场研究》2005,(10):53-56
随着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民的生活消费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使农户家庭消费的投资不断增加,其生活消费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家庭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可以说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已开始了剧变和升级。而其结构发生的剧变也正反映了中国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因此,以调查研究农民生活消费状况为切入点,对当代河南农民生活消费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展示,从而解答农业期刊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如何适应农村市场发展的途径,如何调整和提升农业期刊服务农村读者的针对性问题。并提出抓住农民家庭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机遇,用市场调查数据和专业数据资源相结合的办刊思路,跨越式地发展农业期刊的“两个效益”。文章首先从农业综合期刊的整体发展现状描述入手。提出农业期刊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结合当前期刊业和农业发展的总体环境,进而对农业综合期刊的发展趋势做简单预测。最后,作者尝试结合《河南农业》杂志进行分析,目的是便于将文章中的理论和观点实践化。使今后的工作内容明确化。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村住宅建筑市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不容置疑,作为拥有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广大农村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小康目标建设的重点;农村住宅作为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将会被推向社会的前台.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西部地区必须关注城乡人民的生活,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精神进行综合创新,才能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并尽力赶上东部,实现小康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