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求膨胀,也就是社会总需求大幅度地超过了社会总供给。当前的需求膨胀,是包括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的“双膨胀”. 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发生的投资膨胀,都是在紧缩人民消费的基础上出现的. 近年来的投资膨胀,是与消费需求膨胀同时发生的. 两个轮子一齐转,拉动着物价上涨. 这是当前需求膨胀  相似文献   

2.
“消费膨胀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圣明 《财贸经济》1989,(11):53-57
一在我国总需求膨胀中是投资膨胀,还是消费膨胀?或是双膨胀?不少人认为存在着双膨胀,也有的认为只有消费膨胀,而投资并不膨胀。我则认为投资膨胀,消费并不膨胀。第一,从积累与消费关系上看,当前我国是高积累,而不是高消费。过去我们一向批评的1958—1978年期间的高积累,其积累率平均也不过32%左右,而1984年以后的积累率均在34%以上。1985年35.2%,1986年34.18%,1987年34.2%,1988年34.1%。如果说过去的  相似文献   

3.
郭克莎 《财贸经济》1991,(7):30-35,29
1979~1988年的10年改革中,需求膨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总量失衡状态的发展显然是由消费需求膨胀和投资需求膨胀共同推动的,且不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扩张态势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的条件下必然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投资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总水平的不断上涨也足以证明这一点。但现在的问题是,实际投资规模与  相似文献   

4.
倪庆萍 《财贸研究》2000,11(1):21-24
<正> 一、拓展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选择 经济增长有赖于最终需求的不断扩大,而最终需求又是由消费、投资、出口三部分形成。其中投资是一种间接的最终需求,投资的结果是扩大一种潜在的后备生产能力,由于投资乘数效应的巨大作用,从而满足未来某一时期更大量的消费和出口,但如果没有消费和出口的相应扩大,投资的膨胀势必会形成更大规模的资金占压,生产能力闲置。而消费和出口与投资不同,它属于一种直接的最终需求,消费与出口意味着需求的彻底实现,只要消费和出口持续增  相似文献   

5.
经济博览     
发改委专家提醒投资与消费双膨胀或助推通胀《瞭望》新闻周刊第5期刊登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徐连仲的文章说,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已经连续3个月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表现及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经济周期,带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但中国的经济增长暗藏着隐忧:在投资领域中,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银行不良资产压力加大,投资膨胀机制尚未根除,投资效率不断降低的问题还很突出;在消费领域中,消费性支出占收入比重连年减小、居民消费倾向明显下降,消费环境较差,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疲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严重。这些问题的后果十分严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资源掠夺加剧、物价上涨、金融风险迅速聚合、政府负担加重。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发生的几次通贷膨胀,除货币过量发行,长期财政赤字,消费需求膨胀等基本原因以外,还具有一些与当时社会背景,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特点.其中,体制改革滞后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投资,企业,金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经济波动和双重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4年第4季度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引发下,我国工业生产在1985年上半年呈“超高速”增长态势,1~6月的工业生产较1984年同期增长了23.2%。在去年春季采取紧缩措施以后,原来大大超过总供给的总需求,从7月份开始逐渐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伍海华 《财贸研究》1992,3(5):12-17
通货膨胀的正效应:在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下,可降低消费,提高积累;在产生结构和投资结构失衡下,使经济增长相对协调。通货膨胀的负效应:不利于动员社会资金支持生产;不利于资金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我国80年代的通贷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危害相当严重。表现为扩货币扩张化和投资结构偏差,阻碍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穆良平 《财贸研究》1990,1(5):16-21
<正>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就业、福利与保障三位一体的劳动力计划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目标只能通过就业方式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就业式福利保障制度。这种制度是传统体制下为谋求高积累速度发展工业化战略所实施的高就业、低工资和高福利政策的直接产物。由于就业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在整个改革中的滞后性,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并成为近年来牵引我国消费膨胀的内在机制。本文意在对近年来出现的消费基金膨胀,消费性投资膨胀,消费需求超前和结余购买力的高度扩张同这一制度的内在联系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但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特别是旧的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完善,投资软约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投资、消费双膨胀,社会集资、金融机构设立基本失控,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近年的投资膨胀已不同于前,认识其新特征,才能对症下药。一、我国投资膨胀的新特征在传统体制下,投资膨胀、在建投资总规模过大和投资率过高,通常是三位一体的并发症,以致一些同志把三者简单地等同起来,并用这种观念来考察我国现阶段的投资问题。由此得出两种结论:一种是认为近几年投资需求超过投资品供给,投资规模膨胀,必须压缩投资  相似文献   

13.
当前,财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资金供需矛盾紧张,宏观调控乏力,债务急剧增加,连年出现赤字。为此,不少同志都提出了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的主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财政从国民收入中取得的份额的分配不合理,特别是引发财政赤字的根子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双膨胀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单纯提高两个比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积极开展税收对消费和投资需求调节作用的探讨,实属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能维持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不断膨胀,而美国出现的私人投资、消费高潮与高额财政赤字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基本因素与短期因素的考察,综合分析美国经济状况以及美元地位等因素后,得出的结论是近期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将保持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在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但对消费需求的扩张并未产生显著的效应。由此,可以看出现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触及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消费需求也就不可能对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作出迅速反应。根据财政税收学的原理,应该在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以减轻税负负担来增加企业税后留利和个人税后可支配收入,以便增加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是1993年形成的,根据当时投资过度膨胀,市场需求过旺与高通货膨胀,在税制中设计了许多平抑市场需求的调节功能。这样,就应对现行税制中一…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总量与结构双失衡、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的形势下,流通领域出现“三紧”、“四乱”,即:流动资金紧、商品供求紧和商品运输紧;批发渠道乱、流通组织乱、交换行为乱和市场管理乱。流通秩序混乱的原因,一是经济过热,导致结  相似文献   

17.
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投资需求不仅是在短期波动中实现高速增长的,而且是由投资需求持续膨胀相伴随的。近两年虽发生了投资需求不足,但投资需求膨胀复发的潜流仍然存在。因此,总结历史经验,探讨和说明我国双重体制下投资需求持续膨胀的发生条件与机制,对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投资需求长期增长的内在规律性,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投资、消费、进出口仍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平稳向上增长.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股市表现大跌眼镜、房地产泡沫飞速膨胀等,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采取了稳定、协调的经济政策,将重点转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上面.  相似文献   

19.
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是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其需求量的快速膨胀是一种必然趋势,而现有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预期的消费增长,所以加大其建设规模和速度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增加其投资,由谁来投资,以什么方式投资,以及多方投资下的生产组织方式如何确定,如何治理,如何实现,等等,就成为首要的问题。本文从外包理论角度对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明确指出它是一种资源外包行为,并为其确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外包模式——非完全IS外包,从而使得上述所有的结论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强烈冲击,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关系失衡问题:在投资与消费关系上,过度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不足;在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上,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不足;在城乡消费关系上,城市消费偏重,农村消费不足。为确保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为此,应采取降低流转税比重和中小企业税负,深化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完善收入差距调节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消费倾向,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等措施,培育新的自有投资和消费热点,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