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开  侯海桂 《经济师》2010,(5):158-159
在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的理论基础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文章从这一转变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并指出了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妍 《经济论坛》2006,(15):134-134
一、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按照传统会计理论,把利润表作为重心,而资产负债表则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它强调会计本质上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经济环境的角度切入分析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目标发展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目标的演进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产生了"受托责任观";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使得"决策有用观"成为主流的会计目标观点;90年代至今,公司治理的情况日渐复杂,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两观"融合的会计目标.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新所得税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众多研究成果对原有准则和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促进了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限制了其短期行为,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这一创新使得所得税核算原理、方法和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摒弃了旧准则中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提法。作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论基础的资产负债观,更加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从而使财务报表的列报更加体现"真实公允"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推动了中国会计事业加速发展,并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准则从过去的关注企业损益情况观点改变为侧重于资产负债表理论观,会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新准则的目标定位、理论体系选择进行分析后,并分析了新准则对企业实务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为更好地实施新准则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诞生了大量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品,企业所面对的经济业务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决策者的要求,人们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超越了历史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强调对委托方忠实的受托责任观显得有失偏颇。随着企业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业务,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全面收益观,更能体现出企业的价值。其他综合收益的引用可以更好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平衡相关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以克服传统会计收益报告模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1 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概述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起点与核心,它将决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的计量、SPV合并以及披露报告等问题。与企业的普通业务会计确认不同,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标准不是确认某项会计要素,将其计入资产负债表,而是对所转让资产的终止确认。  相似文献   

8.
资产负债观是会计计量的一种模式,主要解决企业收益的计算问题。资产负债观下处理会计问题,涉及到会计确认标准的认定、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会计核算方法以及报告方式的改革等。坚持资产负债观,可以更好地为正确提供会计信息做基础工作,可以考核企业的未来价值,使会计核算方法从科目设置到核算内容都能很好地配合,更好地为投资者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9.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内部的控制内容和会计监替整体环境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职能更加显著和突出,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在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几点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会计准则的变革,1朋确了会计目标。新准则在总则的第4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可见,新基本准则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所得税会计是以财务会计理论为基础,以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为核算对象,以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的会计方法和程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选择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反映内容更全面,方法更科学。  相似文献   

12.
张峻 《时代经贸》2007,5(6X):143-144
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本文分析了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当企业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并对其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时有关的所得税影响数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关系,并阐明了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本文分析了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当企业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并对其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时有关的所得税影响数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关系,并阐明了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9,(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进入社会政策更加优化,经济结构更加完善的经济新常态。各行各业都迸发出新的市场活力,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提升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促进会计职能向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阐述了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对管理会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探讨了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必要性,阐述管理会计的作用;最后,针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提出建议,以求通过合理的建议促进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与实施,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婧 《经济论坛》2007,(8):131-134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隆重推出了一整套会计准则体系,包含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这套准则体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立足国情,二是与国际趋同。同时贯彻三个理念:一是建立资产负债表观和综合收益观的理念;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理念;三是提升财务会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前,企业和社会对于会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会计教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较高的实践能力。所以,会计技能竞赛可以说是高职会计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会计技能竞赛对于高职会计教学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如何在会计技能竞赛的背景下,更好地提高高职会计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是损益表债务法。2006年,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资产、负债观确定收益,把资产负债表作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同时遵循了相关性原则、确认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原则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辉 《铜陵学院学报》2006,5(5):25-26,83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的所得税费用,本文围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我国是否适用这一问题,从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不宜在我国大范围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原因,提出了应该逐步改进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传统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活动的信息。有关会计目标,理论界有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不过这两种观点都没有考虑到知识经济的新特点。知识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为一种关键性的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生存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此时信息所关注的重点将不是企业的“现金流转”,而是“知识增进”。在信息提供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又使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信息需求者决…  相似文献   

20.
庞雪  李长福 《新经济》2014,(14):58-59
资产减值会计是企业在进行资产计量中的一种更加稳健的会计方式,以资产减值会计的方法进行企业资产计量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真实的经营数据依靠,便于企业进行更加科学的决策和经营。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与传统会计方法的比较、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经济效果,并且针对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做出评价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