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用违约互换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管理信贷风险的方式,对中小企业信贷行为模式产生了新的影响。首先,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放大宏观经济波动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负向作用;其次,中小企业自身结构性缺陷也会增大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触发信贷风险的可能性。文章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结合对信用违约互换的相关理念研究发现:信贷风险是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关键因素,而信用违约互换一方面能够有效帮助银行对信贷风险进行缓释,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银行在产业转型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下因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而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压力,进而发挥信贷资源激励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财政支持科技金融发展,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需要选择适宜的路径和方式,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战略。杭州市财政部门采取财政间接投入方式,融合政府信息和信用优势,以杭州银行科技支行为支持载体,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扶持机制,使财政资金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领域发挥了画龙点睛、激活银行资金的关键作用。从经济学理论分析,杭州财政部门有效运用了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原理,通过引导和通道再塑,整合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优势与资源,化解了银行现有融资通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从国家层面考虑,各级政府如何构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运用政策性金融原理,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提高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效率,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和科技进步事业亟须规划、实施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开发性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面临较大的交易费用与违约风险,因此,中小企业通常成为信贷配给的主要对象从而陷入所谓的融资困境;而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用困境.而开发性金融将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作为信贷约束条件,实质上是通过市场机制谋求构筑政府、企业、银行和市场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从而降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贷款条件(利率和抵押要求等),促使金融交易顺利进行并推动经济主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用基础,从而形成了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业发展的新业态,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可得性。本文在构建包含新型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的信贷市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银行贷款数据,从银企信息不对称视角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本文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金额,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增加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比例,且贷款违约率下降。数字金融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依赖于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进一步分析显示,线上经营的企业更容易在数字金融的帮助下获得银行贷款,但其贷款额度的增加挤出了一部分线下经营企业的贷款。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促进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合作,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但是,几乎没有数字禀赋的中小企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银行业在利用数字金融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王家辉 《经济论坛》2011,(5):142-144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世界级的金融难题,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本文运用博弈理论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得出,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缺乏抵押或者担保的优质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体系获得资金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绝不是商业银行单方面的事情,首先需要中小企业稳健经营、诚信经营,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累计良好的信誉;其次,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优质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转变经营方式,实施差别化的经营模式,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课题组成员对武汉1+8城市圈386个中小型企业(包括一般个体户、合作农庄、私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基层政府投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的融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部门面对信贷需求时受资金稀缺性等因素影响,对信贷对象进行优先序的选择.排序的指标主要包括抵押担保、信贷期限、信贷收益、风险管控、信贷寻租、信贷成本和还款能力等七个方面影响因子.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堪忧,因此便提出了以核心大型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即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违约互换道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蕴含的道德风险使其成为危机发生和发展的助推器。本文通过构建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合约设计模型,研究该产品的作用以及控制其道德风险的最优合约设计。分析发现:交易双方资金成本差异决定了信用违约互换具有优化配置信用风险、提高银行收益和拓宽市场主体投资渠道等有利作用,但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会降低银行监督信贷资产的努力水平,导致信用风险积聚和增加。通过引入不完全保护机制,我们给出了有效控制信用违约互换道德风险的最优合约。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防范和控制信用衍生品隐含的道德风险提供了借鉴,有利于促进其发挥分散信用风险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资金的重要需求对象.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在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条件下表现出微观主体与宏观体制之间的特殊矛盾,金融机构的融资机制在这对矛盾面前很难保证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充足性.基于这样的背景,银行依托核心企业,沿着产业链拓展上下游客户群体,进而实现中小企业信贷权利保护的加强,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银行方面 1.即使央行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意见,但并不意味着放松了既定的信贷原则,商业银行仍然不能因此制造不良资产。在没有较大的利差政策保证银行通过正常贷款利息补偿企业违约损失的情况下,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有效克服自身违约风险,将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为中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作为这些地区金融主体的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农村的经济结构正在向产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中小企业比例日益增加,在民营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建设和启动农村消费等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在其支农服务体系、信贷投入能力、支付结算以及满足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转型地区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必须适应农村向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在发展目标定位、金融体系组织构架、农村金融信用保障机制等方面,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实现自身与区域经济共进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征信行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出了遵守规则、开放市场的承诺,同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信用失衡问题却日益突出.在我国经济进入"十五"计划的重要发展时期,信用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举国关注的重点之一,追究信用体系的种种问题,人们发现我国作为"非征信国家",征信行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加快我国征信行业的规范发展,已成为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信用卡市场具有信贷信息不对称特征,潜在信用风险与欺诈风险.信用卡安全问题引发了一系列金融、经济风险.社会信用环境劣化在实践中加剧了二者关联效应.治理之策在于:以金融信用立法体系化、规范化为目标,构建金融信用环境正式制度框架;以金融信用信息市场统一化为导向,确立信用信息资源交易与传递机制;以信用意识行为化、信用行为常规化为宗旨,改善社会信用非正式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有逐渐与经济学相渗透、相融合的趋势,从而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边界。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信用加以研究,首先介绍了信用生态的理论内涵,其次研究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最后对构建和谐的社会信用生态链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里白 《经济师》2009,(4):6-7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号召全党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一、消费信贷风险低的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二是借款人借款后是否会发生道德风险;三是贷款抵押物的保证程度,抵押物的保值能力和流通性都影响到贷款的安全;四是银行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及时监控及监控力度;五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指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或者借款人所在的行业发生变化而影响就业、收入和资产的价值所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正式信贷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信贷失衡现象,中小农户从正式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相当困难。本文对比分析了正式信贷和非正式信贷的水平替代和垂直联结两种情况,指出给予非正式信贷机构以信贷支持,有利于为农村中的弱势农户提供更好的信贷条件,也有助于缓解农村中的信贷失衡和“金融抑制”状况。  相似文献   

17.
The structure of the credit union industry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regulatory changes and the subsequent switch by many credit unions to community and multiple-bond fields of membership.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se trends by testing for differences in risk across credit unions with different field-of-membership types. In tests for differences in risk of bankruptcy and of breaching regulatory standards, risk is found to be greater for credit unions with broader field-of-membership types. These differences in risk appear to derive from greater earnings volatility and lower ROA and net-worth ratios at community and multiple-bond credit unions. These differences in risk decline with greater asset size. Evidence is also presented that credit unions that switched from single-bond institutions to broader field-of-membership types now operate with greater risk.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数据畏示了农村正规信贷不足的实际,在分析正规信贷不足的原因时,批驳了交易费用论和财产缺乏论,认为农村正规信贷不足的根本还在于农村自然信用与城市金融机构商业信用的错位,引起错位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形态、法律对农民财产的过度保护和农村深层的乡土情缘束缚.通过理论分析和对中国实践的观察,主张从正规制度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信用扩展和信用意识教育两方面着手对接上述两种信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henomenon of mismatch in a decentralized credit market where borrowers and lenders must engage in costly search to establish credit relationships. Our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 integrates incentive based informational frictions with a matching process highlighted by (i) borrowers' endogenous market entry and exit decision (entry frictions) and (ii) time and resource costs necessary to locate credit opportunities (search frictions). A key feature of the incentive compatible loan contract negotiated between borrowers and lenders is the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al frictions (in the form of moral hazard) with entry and search frictions. We find that the removal of entry barriers can eliminate incentive-base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More generally, entry and incentive frictions ar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extent of credit rationing and credit mismatch, while search and incentive friction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redit market breakdown.  相似文献   

20.
Credit and Business Cyc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presents two dynamic models of the economy in which credit constraints arise because creditors cannot force debtors to repay debts unless the debts are secured by collateral. The credit system becomes a powerful propagation mechanism by which the effects of shocks persist and amplif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ateral values, borrowers' net worth and credit limits. In particular, when fixed assets serve as collateral, I show that relatively small, temporary shocks to technology or wealth distribution can generate large, persistent fluctuations in output and asset prices.
JEL Classification Numbers: E32, E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