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琳  彭嘉庆 《发展研究》2001,(10):60-62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入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科学揭示和概括。  相似文献   

2.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即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其主要内容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社会发展问题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步摆到战略地位加以考虑。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这种落后的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能不面临许多压力,诸如人口过快增长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等。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和集中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对"现代化"涵义的界定更是涉及不同层面与角度,马克思所提出的"现代生产方式"蕴含了"新兴生产力是历史进程的主导力"思想,而劳动者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理应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关注的焦点和目标。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现代特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根本旨归;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创建学习型社会,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直接措施在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水平,根本在于提振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容量,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总之,...  相似文献   

6.
经济落后时期经济增长和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发展目标就转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达国家在4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生活质量及其指标的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而“生活质量”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的关注。党的十五大和国家“十五”规划从发展战略高度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在较低层次上讲,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这种投资会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存量,改善劳动者素质,意在提高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讲,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投资,它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物"的增加,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已经进入所谓"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可以提高全民的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总目的。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因此考察当代人的发展问题,必须着重研究商品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举措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侧重量的变化和积累;经济发展注重质的演进和提升。经济发展亦不等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经济增长只能让人们产生短暂的快乐,惟有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发展方能给人们带来长久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经济增长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由之路木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的发展首先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知识社会,人力资源往往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教育是把普通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优势的主要途径,教育投入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限的教育投入越发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因此创新教育投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提高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当前应如何在政策上确保小城镇加速健康发展?我谈点粗浅意见。一、小城镇发展必须要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为目的。近几年来,我省农产品供给过剩而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造成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难以释放而农民生活品质亟待提高等矛盾和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拉动经济增长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发展小城镇对化解这些矛盾将会产生…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指出,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  相似文献   

15.
提高消费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提高消费率的作用,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不旺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率偏低,削弱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要逐步提高消费率,提高居民收入,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它倡导的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应人民的新期待,实现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必须继续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转变中谋求新的发展,以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客观上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就业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广东”的需要。广东城乡统筹就业的难点1、户籍制度的制约。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二元经济理论,城乡差距在经济发展中应逐步缩小。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以户籍制度将人口严格地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或非…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它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和主要着力点,要在积极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不断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以民生为本转变,是现阶段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而经济增长也不代表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张蕾 《经济论坛》2003,(14):9-10
一、全面小康:多因素的整合发展趋向全面小康观念从提出到逐步成熟完善体现了多种因素的整合发展,它强调和倡导的不是单一因素的一枝独秀,而是众多发展因素的百花齐放。(一)目标整合以人为本,实现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的转变,这是全面小康理念对传统发展观的升华。经济不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经济、社会、环境的三位一体只是作为发展手段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围绕人的价值的实现或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互动才是全面小康的终极发展目标,这种人类本身的整合发展充分体现了发展目标的整合。按照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