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赛红  王国顺 《经济地理》2012,32(9):120-125
基于1995—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层面,运用面板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无明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发展、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减轻金融排除进而构建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最新的IFE(金融排除指数),本文使用来自我国1765个县级层面的数据,测算了各个县(市)的金融排除,并经验性地分析了影响农村金融排除的因素。研究表明:(1)东、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排除依次递增;(2)表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就业率、教育水平、商业化程度、城镇化比例、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等越高,农村金融排除越低;用城乡收入差距表示的不平等程度越高,农村金融排除度越高;(3)信息技术使用比例越高,农村金融排除越低;(4)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更有可能遭受较高的农村金融排除。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成因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抑制,农村金融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致使金融支农绩效水平低下,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程。与已有较多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将分别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困境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规模、结构及效率与同期全国和城镇水平相比都较为滞后。同时,本文认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刀切”式的金融政策、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以及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断萎缩,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寻求了四点破解途径,即逐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绩效并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凤兰 《经济论坛》2006,(8):121-122
一、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金融发展的地域结构看,城乡金融发展很不协调且呈加剧之势,农村金融被严重边缘化,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重构我国农村金融应该遵循金融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政府指导下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相互竞争、协同发展的混合型的农村金融体系。按照这一改革目标要求,应该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1.…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霞 《经济论坛》2008,(6):106-108
我国农村发展不均衡,有相当多的地区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金融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增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通过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拉动内需,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村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实现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微观效益的平衡发展和良陛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面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政府要对农村金融改革给与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形成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金融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金融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门槛面板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存在“门槛效应”,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门槛值也较高;金融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门槛值相对较低;而一旦地方政府规模超过最高“门槛值”,地方政府较难通过金融市场来缓解债务压力。因此,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应将债务控制在一定适度范围内,并加强债务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日本农村金融制度主要由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及一般商业金融构成,其在运行中具有“需求追随型”的农村金融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制度供给、合作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有效结合、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等特有的制度优势。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应借鉴日本农村金融制度,全面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扩大服务范围,加快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改革进程,合理发挥政府在金融制度创新中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最为艰巨的任务.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低于东、西部地区,各区域普遍存在着融资难问题;普惠金融减贫表现出显著的门槛特征,减贫效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经济发展、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支农等对贫困减缓存在着正效应.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普惠金融发展策略来解决融资约束问题,并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增加财政支农投入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金融交易需求主体、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的互动关联关系入手,探讨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内在机理.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不平衡性和显著微观区域化特征,导致了金融生态呈现出区域差异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特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多样化、因地制宜、灵活性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是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建构的根本取向.通过对两个典型农村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化对农村金融结构、金融体系变迁的决定性作用机制.政府作为金融外在制度的设计者与供给者,其制度安排应是与农村社会内在制度变迁的协调,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状态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姚耀军 《财经研究》2006,32(4):103-114
反思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时首先要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所提供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文章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农村货币化程度加深;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金融中介功能弱化,并且正规金融体系在中介功能上正逐渐被非正规金融所替代。  相似文献   

12.
丹华 《时代经贸》2012,(16):213-213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面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政府要对农村金融改革给与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形成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收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我国高度垄断的金融结构、政府对金融系统的不当管制与干预,以及"一元货币政策"和"二元金融制度"并存所引起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失衡等因素对地区间资本配置效率和资本形成能力的负面作用是引起我国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并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收敛假说的基础上,对1988~2002年我国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同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很好的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4.
金融发展失衡的区域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失衡,东部地区金融深化与发展的程度较大,西部金融增长速度较快而效率较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发达水平、金融政策及外部金融环境是决定金融发展纵深度的主要原因.调节和改造这种金融发展失衡需要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地方政府、银行与经济相关的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协调运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外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强行介入,并造成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低效率以及市场规模的萎缩;其产生的内生性原因则在于农村中长期积淀的乡土文化能有效的解决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及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形成并强化的理论解释必须依赖于中国现实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强行介入和农村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这两个关键性变量.将政府介入和乡土文化这两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地下金融转化的焦点与关键:夯实政府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组织建设和缓解农村市场的融资问题已成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所在。在市场不完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干预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从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所面临的借贷难、地下金融泛滥的现实看,提高政府干预或管制的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必须加强政府管制水平和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力量,促进"地下金融"转化成"地上金融",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寺院金融作为当地金融发展水平的工具变量,准确识别金融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机制。从理论上分析了古寺院金融通过多条渠道对现代金融发展产生影响。使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我国2004—2016年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城市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会通过“竞争效应”显著抑制外商直接投资;该抑制效应在初始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外商集聚程度较高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更为显著。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以上结果依然成立。政策分析表明,促进金融发展的政策通过调节不同地区外资流入的增速有助于实现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发展的范式转变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发展存在新旧两种范式,旧范式以政府干预为精髓,而新范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契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工程,我国原有农村金融体系已构成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产生金融约束的根源在于农村地区长期的金融抑制.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解除金融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实现范式转变.而以新范式为指导,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区域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用区域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金融改革,针对不同发展地区农户对金融需求的差异,提供不同类型的金融供给,尤其是寻找一个广义上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区别对待不同发展区域,可能比寻找一种适用于所有地区的改革制度更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村金融正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聚焦点。文章围绕农村金融发展三个层次的内容,辨析农村金融概念和模式,分析不同类型农村金融的效率,介绍和评述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等方面研究现状,并结合国际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对我国实现农村金融市场模式的转型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