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张伟  孙燕玲  朱萌 《山东经济》2012,(4):150-156
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测度指标。通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对青岛市1999-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动量进行测定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而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加快青岛市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以安徽省为例,通过碳排放量的计算,分析碳排放的总体趋势、行业特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通过对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预测,分析减排的形势和压力;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度。安徽省应当从基本省情和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出发,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东省1998—2009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演进特征,基于Kaya公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SPSS13.0对山东省人均GDP、能源强度、碳强度、三次产业与碳排放量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和能耗大省,近十二年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线性高度相关关系,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碳强度均对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山东省应建立低碳工业化战略,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宣传低碳消费观念,促进产业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4.
宋梅  高志远  赵虹 《科技和产业》2011,11(12):45-46
随着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结构越来越受到重视,碳排放成为各能源行业的重要指标,本文试图从熵及负熵理论角度分析我国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低碳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淑华 《特区经济》2011,(5):267-268
我国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减少单位GDP能耗、降低能源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向,需要完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明确的导向和规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9年—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碳排放总量及化石能源、二次能源和建筑材料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碳排放总量空间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峰值是2011年的9.67亿吨,关中平原城市群则是2019年的0.88亿吨。基于能源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进一步采用LMDI模型将其影响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建筑业经济水平及人口规模等五大效应并分别进行测算。研究发现碳排放系数对能源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最小,建筑业经济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今后可从推广新型建筑材料使用、优化建筑业能源结构及推广建筑业低碳节能技术等方面推进建筑业减碳。  相似文献   

7.
李娟 《天津经济》2012,(10):19-2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中国碳排放量主要受工业的主体地位、能效技术严重滞后以及贸易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已经非常必要和紧迫。为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今后应采取以下策略:倡导健康文明的低碳消费模式、培养低碳环保理念、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打造低碳生活新路、努力提高我国低碳技术水平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计算出1990~2011年碳排放量,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分析广东省碳排放动态演进过程,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出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度和贡献率。研究表明:广东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高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使得碳排放量保持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因素推动碳排放增长,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抑制碳排放增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山西等能源大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此引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压力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能源大省面一临着快速发展经济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本文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对其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量的定量分析,探讨其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以期为其他能源大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一、前言云南省是我国首批低碳试点的省份,在面对“双碳”目标时需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来消减碳排放。本文从云南省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展开分析,利用IPCC的碳排放测算方法统计了云南省2008-2020年的碳排放量,并以能源消费强度来反映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最后,本文根据云南省能源结构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一些能源结构优化的建议来推动云南省能源结构体系的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1.
整合气候和经济危机的全球治理:气候谈判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无法改变气候变化对全球治理的长期、复杂和不可逆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能源和经济大变革的突出标志,主要国家工业结构向符合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渐把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作为未来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金融危机为全球投资低碳和减排带来了绝佳的历史契机。对于气候变化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热烈讨论、研究甚至急切寻求解决方法的问题,中国显然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以寻求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并彰显自身的"负责任大国现象",最终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塑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日本是一次能源消费大国,煤、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例较高,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受国内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效率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碳减排成本远高于我国。《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国际碳减排机制为日本实现温室气体境外低成本减排提供了平台,也为我国带来了项目融资和引进环境技术的新机遇。但是,中日清洁发展机制环境合作的实践表明,国际碳减排机制对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贡献较大,而对我国碳排放量的控制贡献较小。我国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王怡 《科学决策》2022,(1):95-105
中国政府提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对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系统性深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测算了中国各省2005-2019年脱钩系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在测算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状态为扩张性负脱钩,其余地区处于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碳达峰年份有差异。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实际状况,最可能情形为混合式增长模式下大部分省份于2026年左右实现碳达峰。最后,从碳交易市场体系、能源体系、技术创新、生活流通、法律法规等方面给出了碳达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推导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利用上海市1978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对2010年、2020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能源结构,从而测算上海市各主要年份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上海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LMDI模型,以2001—2012年中国经济人口发展及石灰产业碳排放数据为样本,从5个方面对石灰产业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发展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人口规模效应是影响石灰产业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影响趋势有所不同。基于GM(1,1)模型对中国石灰产业未来碳排放量进行预测,2030年排放量预测将达到4.48亿t。基于影响因素分析及碳排放趋势预测结果,从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等方面对中国石灰产业的低碳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又能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产业及内部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产业节能率和产业的碳排放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U型曲线特征,拐点处的经济产出高排放强度行业低于低排放强度行业。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劳动力总量,科研投入有利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化石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工业减排。  相似文献   

18.
探究“双碳”目标下中国碳达峰预测和减排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MDI)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量呈倒“U”形曲线,将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对中国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碳减排路径中,技术创新是实现碳减排承诺的关键路径,经济增长放缓将推迟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到来。针对减排路径结果,从技术创新、经济质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加速中国碳达峰进程。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给我国带来持续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1992-2012年中国进口(非竞争型)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从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大内涵出发,运用IO-SDA模型构建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9个变量,对经济发展方式各构成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显著降低了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主要原因在于能源强度的降低,其次为能源结构的变化及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但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制造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进口率等因素的变化均不利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系统阐述了美、日、欧典型经济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经验;其次简单探讨了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困难;最后从宣传、经济政策和低碳技术体系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