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OECD最新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双边贸易数据库,借鉴Hummels等人建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测度方法,对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进行估算并建立关于三者的计量模型.结果发现:不同类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同.虽然参与垂直专业化可以提升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在不断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低成本优势虽然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但其影响较弱,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依靠低成本优势来获取产业竞争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借助《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基本流量表和中国报告给联合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库的三位数数据,考察15个代表性制造业部门加入WTO前后垂直专业化动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在加入WTO前后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加入WTO之后,尽管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下,中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借助垂直专业化分工获得初步的发展,但主要局限在这些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  相似文献   

3.
国际垂直专业化使得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对象深入到了产品内分工层面,并且其对参与各国的福利产生了显著影响.而FTA在近年来的盛行,大有取代WTO之势.本文研究了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建立FTA后对本国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发现在一定程度上FTA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缩小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收入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仍存在着结构趋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等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开展区际协作,实施跨区域的产业整合,是新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产业创新全球化:问题、理论与区域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分工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价值链条的全球化带来产业创新的全球化。产业创新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产业创新层次和前景与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类型有关,不同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或供应商)有着不同的创新含义。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以鼓励内生增长和自下而上自为发展的模式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进知识的应用和分配成为政策关注的重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下的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计算出中国服务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GVC地位指数,以准确评估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特别是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下游环节。中国服务业的国内价值增值、国外价值增值的明显偏高导致中国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难以提升。  相似文献   

7.
垂直专业化指数可用来衡量一国或部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迅猛发展的今天,仅仅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的大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考察垂直专业化的结构特征。本文利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分解为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以及来自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结构特征和变动趋势,为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真实地位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球价值链分工正深刻影响着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宏观层面的一国产业成长的研究较为集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对微观层面的产业成长研究则大多忽略了国际分工的影响.未来对此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价值链分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价值链分工推动产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工业部门积极地融入到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生产体系和贸易网络中,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利用投入产出技术,证实了垂直专业化是中国出口商品复杂度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通过计算出口商品的国内含量系数和进口投入品的国内增加值系数,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出口商品复杂度与国内含量的关系.中国工业部门应继续通过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提升出口商品复杂度,同时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国内含量和进口中间产品的国内增值,促进工业部门的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GVC)的视角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外生风险问题,分别从价值链的治理机制、产品附加值的分布及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在GVC中的分工地位等方面构建产业集群的风险分析框架,对GVC分工可能给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标准贸易理论框架下,通过引入垂直专业化和片段化生产,从理论上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各参与国贸易分工模式的拓展及对国民和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使一国比较优势由产品间深入到产品内部,进而使得各参与国贸易分工模式更为复杂,一国贸易模式可能会与该国原有的传统比较优势相悖;垂直专业化增进了世界福利,但在特定分工模式下可能会损害一国的福利,并且对于不同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显著特征,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一般贸易模式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并通过VAR模型,证明垂直专业化与一般贸易模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3.
附加价值来源转化:文献评述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一国的竞争优势也随之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为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从而,附加价值的来源逐渐向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转化。技术因素是附加价值概念的最基本内涵,一国产业能力的消长直接影响该国附加价值水平的升降,因此国家只有不断提升产业能力,附加价值才能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十分重要的经济形态,从研究其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的耦合关系和非耦合关系中发现,不同区域、不同的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的耦合作用不同。产业集群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产业集群在纵向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两者的耦合作用愈强。当产业集群处于横向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发展阶段,其与会展经济之间存在非耦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周萍 《全国商情》2010,(13):91-92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角度出发,对中关两国的高新技术贸易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还不发达,并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且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贸易发展极不均衡,仍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础,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生产阶段。文章最后结合产品内分工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有关结论对高新技术产业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生产链条的不断延伸以及中间产品生产的多次跨国境变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中日双边制造业贸易收益分配中。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将双边出口贸易分解成16部分的核算方法,基于贸易附加值的分解核算中日两国制造业双边贸易。结果显示两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绝对额均不断上升,两国的垂直专业化率均不断提高。两国应以推动中日韩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为契机,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如果从分工角度考察,产业集群是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同时,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与产业集群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垂直专业化、利润创造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战略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垂直专业化→利润创造"过程传导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VSS)、价值增值率(VAR)、产品盈利率(PM)、总资产获利率(ACR)四者间的统计分布与计量相关关系特征,并基于利润创造视角对中国制造业21个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定位分析。研究发现,中国21个制造细分行业中,能形成"垂直专业化→价值增值能力→产品盈利能力→总资产获利能力"全过程良性循环的行业不多,较多制造行业存在较为明显的利润创造能力停滞、递减甚至被全面侵蚀的趋势。对此,本文提出了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为"外延拓展空间"的突破战略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生产者服务业从制造业领域的分离是当代国际经济分工发展的趋势,也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本文在分析国际分工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论述了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快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产业内贸易指标是西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迄今为止,格鲁伯-洛依德指标是最为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指标。但该指标对产业内贸易的界定与理论上对产业内贸易的界定不同;它只是一个比值,无法反映出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发展速度和商品结构,更无法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弥补格鲁伯-洛依德指标的不足对促进产业内贸易指标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