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永林 《东北之窗》2014,(11):74-74
朋友力荐余世存的《家世》,那就看看。书中讲的一件事,揭示了靠儿女养老的悲催:楼下邻居小两口,为十几层楼阳面的窗口安了护栏,可一个月以后,母亲却从北阳台跳了下去……儿子媳妇让老人来京是“享福”度余生的,但老人却选择了轻生。据说,北京城里有几十万这样从各地农村来“安度晚年”的老人。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给三个儿子起的乳名里都有一个“星”字,就是期盼他们将来都能发光。但母亲是地主的家庭成分压得我抬不起头,让我的愿望似乎成了白日做梦。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给三个儿子起的乳名里都有一个“星”字,就是期盼他们将来都能发光。但母亲是地主的家庭成分压得我抬不起头,让我的愿望似乎成了白日做梦。  相似文献   

4.
山旮旯里的能人兄弟王群英,程银珠在婺源县溪头乡的旮旯里有个里官享村,那里大山吐翠,绿水潺潺。带着母亲的慈祥和骄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不平凡的儿子,汪桂华、汪桂富就是其中最值得欣慰的兄弟俩。今年34岁的汪桂华担任“村官”已有10年历史。1985年,里官...  相似文献   

5.
微天下     
《东北之窗》2013,(11):4-5
@环球时报 【母爱!怎样的形容词都不够!】27岁儿子身患尿毒症,54岁母亲原本仅40公斤重,为捐肾,每天吃五六顿饭,专吃肉、鸡蛋,吃肥肉吃到吐。一年后,体重增至52.5公斤的她终于达到捐肾最低体重标准以上。虽然儿子一直反对母亲捐肾,但母亲说:"儿子,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有一个失偶多年的母亲.为儿子陪读了9年,从儿子中考,一直陪读到儿子考研。第一次考研失败了,儿子为了母亲再考;第二次考研又失败了,儿子还想为了母亲再考。但严重的抑郁症,使他再也考不下去。他持刀自残,母亲夺刀相救,结果,刀子误刺母亲,险些要了母亲51岁的性命。  相似文献   

7.
诚信无价     
《中国集体经济》2008,(1):46-46
这是两个真实故事。 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一位16岁的少年要被处死,由一名军官和12名枪手执行。这个少年临被枪决时,对监刑官说,我母亲在附近,她很穷,我这里有一块金表,能不能让我先把金表送给她,再回来受死。这位监刑官正好也有一个年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8.
牛奶·母乳     
我姐姐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1961年。生在那个勒紧裤带的年月着实可怜,母亲没有奶水,只能用玉米面糊糊灌在奶瓶里,将奶嘴剪个大孔,小生灵就那么饿了哭、哭了吃、吃了吐,至今个头不足一米五。而我就幸运得多,一生下来就在上海滩吃奶糕(直辖市,物质供应有保证),那是一种方糖状的奶制品,纸盒装。小锅里盛些水,投入几块奶糕煮成糨糊状。叭叽叭叽咂巴着嘴,外婆一勺勺喂我  相似文献   

9.
我的一篇博文.妈妈可看100遍,我多写些给她看 2009年.是姜晓彤离开父母去英国留学的第5年,远隔重洋的时空距离让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女儿。可是,姜晓彤太忙了.要学习,又要打工挣钱供自己读书、生活.哪里有时间和母亲煲电话粥呢?就是有时间,英国的白天正是中国的黑夜,  相似文献   

10.
吴尚 《新财经》2009,(10):51-51
母亲今年整六十。在我眼里,她不像一个老人,我也从未把她的年龄放在心上。母亲,也许是万能的——对一个儿子来说——她的怀抱和故乡没有两样,在我伤心的时候,随时在等候我回家。  相似文献   

11.
歧山臊子面     
我的家乡陕西岐山县以诸多风味名吃而久负盛名,岐山臊子面更是闻名遐迩。 儿时,我就常常盼望过年过节,喜欢跟大人走亲戚坐酒席,一碗又一碗地吸溜那馋人的臊子面。如今,女儿还常常用奶奶讲的我小时候没眉没眼的荒唐事羞我: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做臊子面待客,给我吃得稍微迟了些,我竟然躺在地上打滚撒野……  相似文献   

12.
《老区建设》2013,(11):64-64
晚点再打吃过午饭,儿子犹豫着把语文试卷拿出来让我签字。老婆一看才考了七十多分,抬手就要打儿子。儿子央求道:"妈妈,能不能晚上再打?"老婆停下手,问:"为什么要晚上打?"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谎言     
哲文 《中国高新区》2008,(2):110-110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这是母亲撤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14.
“我竟然称自己是狗娘养的,胆子真是大啊!已经去世的母亲、父亲会怎么想呢?我想他们一定会哈哈大笑,一定会很欣赏我这么做,尤其是我的母亲。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早早就守了寡,一个人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她以自己的方式与残酷的现实生活搏斗,并且让我制定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四川凉山童工事件牵动了公众的目光。当我们欣喜于童工被解救之时,4月29日《南方都市报》的后续报道却让人深思:记者在采访童工马海曲布的母亲时表示,“你儿子在那边很可怜,两三天才能吃到一顿米饭。”但他母亲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两三天就能吃到一顿米饭。”这位前几秒钟还在为儿子失踪而痛苦流涕的母亲,突然变得一脸惊喜。  相似文献   

16.
一盆洗脚水     
一对年轻夫妻因为生活琐事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最后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在去法院的前一天晚上,丈夫回到家,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年迈的父母。父母很吃惊,无论怎样相劝,儿子都漠然地摇头,说离婚已成定局。睡觉的时间到了,父亲为母亲舀来一盆洗脚水。儿子看见,母亲刚要将脚伸进水里,父亲突然用手拦住,说:“等一下,我试试水温!”接着,父亲一边倒冷水一边用手反复搅拌,感觉温度合适时,才将母亲的脚轻轻放进水里。儿子突然想起,自打懂事起,他就发现每次都是父亲为母亲舀来洗脚水,让母亲先洗。父亲的体贴和谦让使他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更未闹过…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今年过年最快乐的事,对哈尔滨市张女士上初中三年级的儿子来说,就是回到距离哈尔滨200多公里的母亲家乡滑冰了。“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可以每年冬天在学校的冰场滑冰了,而我的儿子,竟然到现在才知道滑冰是怎么回事。”张女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今年过年最快乐的事,对哈尔滨市张女士上初中三年级的儿子来说,就是回到距离哈尔滨200多公里的母亲家乡滑冰了。“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可以每年冬天在学校的冰场滑冰了,而我的儿子,竟然到现在才知道滑冰是怎么回事。”张女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相似文献   

19.
捣臼声声     
一次打扫老屋,在厨房的柴草堆里,我又见着了那只尘封已久的石臼,那一刻我静立了很久。 孩提时,吃过晚饭,母亲如果没有针线活儿做了,她就会从柜里舀出一畚箕稻谷倒进屋里的石臼里,再搬来粗粗的舂棒,然后坐在矮凳上舂起谷来。那时候,一家六口人吃的大米,全靠人工舂谷,往往是舂上半天稻谷,筛出来的大米只够全家人吃上一两天。因此,母亲三天两头春谷便是常事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母亲     
澜涛 《西部人》2005,(1):28-29
母亲只有小学文化,像小镇上其他人家的主妇一样,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碌着种地、操持家务、照看孩子。凡事无争的母亲有一个特别的喜好:喜欢女孩,以至于在接连生育了三个儿子后,母亲没有尊听医生的“警告”,冒着生命危险怀上了我。当我出生后,母亲面对我这第四个男孩,掉下了泪水。无法继续生育的母亲开始给我留长发,并执拗地呼唤我为“闺女”。儿时的我并没有强烈的性别意识,并常常因为母亲的“女儿”情结而能得到三个哥哥得不到的零食和新衣服。但随着夏季的到来,一头长发就成为我比其他男孩子更容易出汗的烦恼之根。父亲几次劝说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