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小洋 《财经研究》2003,29(1):76-80
究竟是否应该确认自创商誉,这主要取决于是否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我们认为,商誉(无论是自创还是外购)都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无形经济资源,且基本符合确认的条件,因此,主张应对自创商誉也加以确认与计量,但考虑到自创商誉的特殊性,可将自创商誉作为永久性资产(不摊销)进行披露但进行减值评估。  相似文献   

2.
传统理论对外购商誉的处理一直以来都存在颇多争议,即便是一再更改亦难以自圆其说。在并购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知名企业倒闭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使得商誉的实质更加扑朔迷离,商誉究竟是不是企业的一项资产?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来阐述商誉的实质,提出商誉没有外购,只有自创,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6号概念说明《财务报表要素》对资产的定义,和第5号概念说明《工商企业财务报告的确认与计量》对会计要素确认的标准这两个方面,对商誉作为资产计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在区分“外围商誉”和“核心商誉”的前提下,也满足确认的标准。因此,商誉是企业的一顼变动资产,需要确认,但是要特殊计量和处理。本文对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也做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自创商誉确认与计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企业并购、改造、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现行的会计实务中,只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会计计量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自创商誉计量模式的选择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试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现行会计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的缺陷日益显现,自创商誉确认势在必然。我们认为,自创商誉是企业内部形成的能使企业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是基本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其计量也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自创商誉相关会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会计界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的情况,笔者提出自创商誉确认与计量的理由: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保持了会计原则的一致性与可比性、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及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出自创商誉的账务处理方法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6.
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它包括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特别是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确认与计量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确认自创商誉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的分析,提出了自创商誉应该予以确认;并进一步分析了自创商誉计量的可行性、属性的选择和三种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淑燕 《时代经贸》2010,(16):35-37
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一种无形资源,它包括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特别是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确认与计量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确认自创商誉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的分析,提出了目创商誉应该予以确认;并进一步分析了自创商誉计量的可行性、属性的选择和三种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多数国家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这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商誉特别是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确认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界不得不重新确定一些新的会计确认标准,这为我们解决包括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9.
马程 《财经科学》2000,(5):114-116
在知识经济时代,商誉是企业之间不得不触及到的问题,商誉,有其独自的经济特点;有正负,自创及外购商誉之分。科学而全面地确认企业的商誉是其计量的基础,而准确的计量则是作为相关会计处理的必要条件,对于作当无形资产的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有三种符合国际惯例的处理方法,但外购商誉应视作无形资产,以并购价差处理,而应当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入帐,并按照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方法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行为日益增多,伴随着企业合并等产生的外购商誉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商誉不仅包括外购商誉,还包括自创商誉,而我国并未确认自创商誉,但自创商誉又是企业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有必要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必要性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商誉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静 《生产力研究》2003,(4):278-279,289
商誉作为一种不可辩认的无形资产 ,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也很难 ,商誉问题产生后一直是会计规范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商誉有外购与自创之分 ,我国目前的情况只是对外购商誉进行确认 ,而对自创商誉不确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合并与无形资产》 ,在商誉会计方面有重大突破 ,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概念。  相似文献   

12.
张素会 《经济论坛》2012,(1):144-146
本文分析了商誉确认与计量的现状,指出商誉确认与计量存在着曲解商誉本质、硬性区分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存在操作困难等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商誉进行正确确认与计量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胡烨 《经济师》2014,(5):117-118
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与难点。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企业合并所产生的商誉的确认以及计量,但未涉及自创商誉,自创商誉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文章从自创商誉确认的意义、计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计量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14.
对自创商誉会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商誉就是某一主体具有“能获得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依照现行会计惯例,只有在发生企业购并时,才确认外购商誉。至于自创商誉,则不予以确认。但持相反意见者也大有人在,如葛家澍教授曾指出“在现代企业中,自创商誉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计量的。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是由于传统会计有一些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企业价值的理解,除了会计层面所说的账面价值,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品牌价值.会计上把这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品牌效应称作"商誉".商誉的计量方法一直困扰会计界的一个难题.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确认与否、如何计量初始价格、如何进行后续的会计处理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本身的价值.在此并不对这些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讨论,而是从商誉的本质出发,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商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自创商誉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企业会计中还未能得到确认入账。企业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有悖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应该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予以确认,并应考虑对其进行摊销。尽快制定相关准则,以规范我国购并业务中商誉会计处理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7.
自创商誉的确认离我们还有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自创商誉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求确认自创商誉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是会计的一大难题。本文拟从商誉的本质入手,说明其只能采用产出价值计量法,这必然要求以企业价值增加为计量基础,以企业整体价值为计量对象,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以相关性为主的信息质量要求,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计量模式,从而引发会计的大革命。因此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离我们还有很远的距离,需要我们做出许多努力。  相似文献   

18.
苏月芹 《当代经济》2007,(17):156-157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自创商誉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企业会计中还未能得到确认入账.企业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有悖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应该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予以确认,并应考虑对其进行摊销.尽快制定相关准则,以规范我国购并业务中商誉会计处理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9.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明确规定“自创商誉不确认为资产。因为自刨商脊是没有按成本可靠计量并由企业控制的可辨认的资源,自创商誉缺乏同其他资产相区分的身份。自创商誉的未来经济利益不能为报告主体所控制。”但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在企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比重大大增加,尤其在高科技企业中,这一比例达到50%-70%,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确认自创商誉已越来越为大多数会计界人士所认同。  相似文献   

20.
分析认为,自创商誉是企业固有商誉的确认和价值反映。在当前的知识社会经济形势下。会计应时企业的自创商誉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