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俭保 《资本市场》2005,(6):i001-i015
虽然2005年宏观调控仍将继续进行,但市场的预期与2004年相比将明显趋于理性和稳定。再加上政府高层从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角度,一直强调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等因素,我们预计在市场相对稳定情况下,2005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将有较大程度扩大。  相似文献   

2.
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从201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它是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不论是货币供应量还是社会融资规模,这两个指标都存在内生性不足。货币供应量指标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值主要源于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而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存在统计上的内生缺陷,既有统计遗漏,又有重复统计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刘茵 《时代经贸》2009,(5):152-154
企业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在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工业国家企业债券在各类有价证券中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在亚太新兴国家,债券市场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表现为严重的“重股轻债”,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远远小于股票的发行规模。本文就目前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企业债券的规模很小,缘于政府对于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过于严格以及企业对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不高。今后,湖北企业债券的总体规模将趋于上升,“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扩大企业债规模是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企业债券的规模很小,缘于政府对于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过于严格以及企业对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不高.今后,湖北企业债券的总体规模将趋于上升,"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扩大企业债规模是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直接融资与货币供给魏永芬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规模与比重逐年扩大,直接融资对货币供应量究竟有什么影响?中央银行在直接融资市场建立发展起来后,如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一、直接融资与货币供应总量货币...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早于1984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券,1984-1986年累计发行类似企业债券的有价证券约为100亿元。后来由于经济治理整顿以及为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政府一度将企业债券发行量控制在很小范围内。1993年3月,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使企业债券的发行逐步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1996年,企业债券发行250亿元,其中基建150亿元,技改100亿元,但与股票融资州比,差距还很大,与同年国债的200亿元发行量相比,只有它的1/8。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未能成为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没有发表成为同股票融资一样的两大直接融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几年对中国M2/GDP炒作比较多,认为中国M2/GDP较大,因此说中国是货币超发。我觉得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和理性的认识。中国M2/GDP比较高,主要因为中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一个经济体。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来完成的,股市和债市的规模相对比较小,它只是M2的0.5倍,美国的这两大市场——股市和债市的融资规模都超过M2的5~6倍。直接融资渠道扩大了以后,沉淀在银行的资金会出来,减少货币乘数,使M2/GDP比较低。那么,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金融市场就会更加复  相似文献   

9.
企业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融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契机。为此应采取扩大一级市场、激活二级市场、使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丰富企业债券品种、完善和强化信用评级制度等措施来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将企业融资规模和银行所有制歧视引入产能过剩的分析框架,进一步完善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产能利用率与企业融资规模密切相关,银行所有制歧视通过企业融资规模对产能利用率产生间接影响。剔除技术效率影响后,行业整体融资规模与产能利用率显著负相关,并存在明显的混合效应。从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规模与产能利用率显著负相关;民营企业融资规模发挥着相对积极作用。2008年后企业融资规模的扩大更易引起产能过剩的发生。银行所有制歧视对产能利用率的冲击效应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1.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但仅仅依靠企业的内部资金不足以满足其需求量,这就要求企业投资者依靠外部融资来确保资金的充足.但过分融资会给企业带来过大的财务负担,严重时会资不抵债,最终导致企业破产清算.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融资约束的程度不尽相同,这与企业的经营状况、规模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融资约束的概念及成因,主要衡量指标,研究现状等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融资约束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债券融资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由于其具有发行额度大、成本低、资金来源稳定、期限长、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等优势,已成为企业进行长期债券融资的最佳方式。但是,受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企业债券销售面临诸多风险,如不加以防范,势必影响企业债券融资的预期目标实现。基于此现状,本文通过对企业债券融资的优势进行分析,进而对企业债券销售风险与防范措施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企业债券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债券是一个合理的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合理的资本市场结构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直接融资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在我国股票市场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作为直接融资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却发展相当缓慢,普遍存在重“股票融资”、轻“债券融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陶冠群  苗耀予 《经济论坛》2007,(14):113-115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但20多年以来,我国直接融资规模占全部融资规模的比例仍很低.  相似文献   

15.
“圈钱饥渴症”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喜勤 《经济导刊》2002,(10):21-24
我国发行企业债券始于1987年,十几年来,企业债券累计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融资结构不合理,企业债券融资占融资规模的比例一直偏低,债券品种和期限结构单一。此外,企业债券的交易规模偏小,二级市场有行无市。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与我国企业的“圈钱饥渴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债券融资是国际上广大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在过去近20年,其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尽人意。近两年,各方面环境有所改善,企业债券市场受到广泛关注,发展较快。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较快的原因。然后就其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制度约束、利率限制、流动性不足、发债主体单一和信用评级等,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金融基础设施与企业外源融资方式的关系,认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企业债券融资的成本增加,从而使企业的债务融资结构倾向于银行融资。相对而言,金融基础设施滞后对股票融资的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大。由于金融基础设施对一国的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故欲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必须重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金融基础设施对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金融基础设施与企业外源融资方式的关系,认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企业债券融资的成本增加,从而使企业的债务融资结构倾向于银行融资。相对而言,金融基础设施滞后对股票融资的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大。由于金融基础设施对一国的企业债券融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故欲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必须重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多元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验和先验的新视角来看,企业债券市场新发展的必要性依据在于:宏观层面上的居民与企业储蓄增加下的多元化投资需求和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中观层面上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微观层面上的债券市场内部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失。可行性依据则包括:债券市场的良好发展为企业债券市场新发展奠定基石;居民收入和储蓄的稳定增长提供了购买力基础;证券投资主体及其需求的扩大创造了需求条件;全社会和民营经济投资需求的增长创造了供给条件;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则是其定价基础。因此,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新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并购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企业并购需要,拓宽新的并购融资渠道则成为企业扩大发展规模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杠杆收购还存在企业产权制度不够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及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企业杠杆收购的建议,包括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及加强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