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本文运用集群网络理论,在分析内生型产业集群中不同主体及其作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生型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特征对集群中的知识学习和更新机制进行剖析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内生型产业集群多元主体知识网络支撑下,多主体间连接关系和企业主体间连接关系都有利于集群企业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的实施,促进集群的知识更新,最终影响产业集群的升级。  相似文献   

2.
张艳  吕冬梅 《商场现代化》2007,(14):101-102
产业集群的构建是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的内部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分享、邻近性和社会根植性四个内部机制,并分析了内部机制作用的机理。文章认为只有通过这些内部机制,创新要素才能更好的结合,发挥出系统功能大于要素功能之和的效果。研究能够为构建产业集群、提高现存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刚 《商业时代》2012,(25):114-115
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区域产业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传导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关键环节。本文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知识传导驱动力机理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驱动力机理的要素构成和体系构建。研究表明,知识传导主体、知识传导资源、知识传导能力和知识传导目标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知识传导的关键要素,其驱动力来自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在分工基础上,由一群在地理上邻近且相互联系的产、供、销企业,以及与之发生各种互动联系的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政府机构聚集而成的一种社会网络。本文梳理了网络视角下对企业衍生机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主要从创业衍生、分工衍生、知识溢出衍生、创新衍生等四个方面评述了集群网络内企业的衍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县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创新面临的环境与机遇主要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引致创新需求产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产业集群进行创新;步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导致创新需求产生。中国县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系统是由内部动力机制系统及外部动力机制系统两大系统构建而成。内部动力机制系统主要包括创新文化、竞争效应和创新收益等因素;外部动力机制系统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及政府政策等因素。为促进中国县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创新,需要完善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系统。  相似文献   

6.
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理论,以集群企业适应性偏好行为为切入点,认为集群企业行为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偏好行为特征,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产业集群的成熟期是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并构建了具有适应性偏好择优连接机制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复杂网络演化模型;通过分析集群网络结构动态演化过程所涌现出的宏观结构特征,系统地揭示了企业适应性偏好行为对集群演化和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和过程。研究发现,企业适应性偏好行为是推动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动态演化和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成熟阶段是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提高企业在集群成熟阶段适应性偏好行为的活跃性有利于集群网络结构和功能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集群租金是产业集群的动力之一,产业集群从萌芽到成长、成熟,最终面临着衰落,集群租金会逐渐消失。本文通过网络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的租金创造与升级之路,认为在集群的网络组织中,交易成本的极大降低以及知识的共享性加强,使得各企业之间的知识存量足以能够创造知识租金,为产业集群带来新的价值链,通过创新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要求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在经营活动中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因此,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实质上是集群内企业私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知识不断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产品和服务才具有更强的难模仿性,才能保证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基于此,本文从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四个角度分析了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关系,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西荔浦衣架产业集群为例,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研究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阐释了购买者驱动的全球生产网络下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过程和内容,揭示了欠发达地区通过接受国际间知识转移和产业集群内知识扩散,可以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区域产业集群实例分析入手,对区域产业集群的类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概括了不同产业集群类型的特点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区域产业集群变迁的动力要素及创新来源。指出了区域产业集群未来研究的可能性课题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理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视角探究我国传统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实地调研新疆吐鲁番葡萄产业集群的典型地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对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因素是地理资源禀赋和政府支持,核心驱动力是区域文化和供应链品牌协作。我国传统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创建由“资源优势”向“效率优势”和“品牌创新优势”转化,有赖于政府制度创新、集群供应链品牌协同及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e burgeoning literature on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 has recast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industrial clusters are shaped by their ties 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but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role played b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continues to evolve. New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CSR is linked to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GVCs. With geographic production and trade patterns in many industries becoming concentrated in the global South, lead firms in GVCs have been under growing pressure to link economic and social upgrading in more integrated forms of CSR. This is leading to a confluence of “private governance” (corporate codes of conduct and monitoring), “social governance” (civil society pressure on business from labor organization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governance” (government policies to support gains by labor groups and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This new form of “synergistic governance” is illustrated with evidence from recent studies of GVC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as well as advances in theorizing about new patterns of governance in GVCs and clusters.  相似文献   

13.
代明  陈俊  姜寒 《财经论丛》2016,(10):3-10
“中心-外围”说是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的“要核”,经济活动的集聚会推高本地工资水平而出现产业外移的“离心力”。本文研究发现知识外溢和市场潜力可强化本地的产业“向心力”,惠及并吸纳相对倚重知识、信息和市场氛围的研发活动(产业)。这两种力的“对冲”效应及其消长得到了国内相关区域数据的证实,较好地解释了国内外普遍发生的产业外移和研发集聚现象,对我国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拓展M-O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和匹配质量对企业加成率影响效应的理论框架,并利用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城市人力资本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呈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低质量耦合锁定趋势;“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度与企业加成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系统协调度与企业加成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中间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耦合度产生的加成率效应主要通过“工资渠道”,而协调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随着城市人力资本匹配质量提高,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协调投入会显著提升企业加成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匹配与行业技能密集度相协调、与行业技术水平相匹配、与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相结合、与企业自主升级行为区间互补,能让企业破除人力资本低质量耦合锁定而提高加成率。本文的结论对发挥人力资本质量外溢和技术进步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交易的治理机制,从交易域、交易频率、交易对象这三个维度,对匿名市场现货交易进行扩展,建立了基于社会资本的交易治理模型,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交易时的主要特点:交易嵌入社会网络、交易频率高、主要与集群内部交易对象进行交易。依据这三个特点,将上述模型进行综合,得出适用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交易的社会资本治理机制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的适用条件。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社会资本的存在,使得产业集群内部交易得到了有效治理,这种有效治理的水平受到产业集群规模和信息畅通水平的约束,当产业集群规模不大、存在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交易者存在实施集体惩罚的动力时,社会资本能够成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交易的有效治理机制,但是这种机制并不适用于集群内部企业与外部企业间的交易治理。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实体经济振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其动力主要源于数字新技术作用下的产业链组织分工边界拓展、交易成本降低、价值分配转移、需求变化倒逼四个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成为产业链上的“标准化”流通媒介,制造业产业链会发生解构与重构并逐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上“消费商”与工业互联网两种新型主导力量的出现促使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创新涌现,智能制造将成为主流制造模式的新兴代表。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驱动作用,应加强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链数据集成与共享,发挥核心企业转型引领作用,注重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制造业集群不仅仅要转型升级,而且要走低碳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传统制造业集群的低碳转型升级是一个集群内企业互相作用,互相博弈,最终导致复杂现象涌现的复杂动态过程。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从集群主体及其博弈行为的视角出发,分析传统制造业集群内企业竞合博弈关系,构建了传统制造业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演化博弈模型,基于MATLAB平台,对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稳定均衡策略、关键影响因素等进行情景仿真分析,最后给出促进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策略建议。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仿真手段来研究传统制造业集群的低碳转型升级,能够很好地体现集群企业动态的低碳转型策略选择,反应出集群内企业根据所处博弈环境不断改变自身低碳转型策略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赵佳颖  孙磊 《北方经贸》2013,(1):10-11,15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多嵌入领导型或等级制的全球价值链,处于空间等级体系的低端。全球价值链治理使得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处于"俘获型"与"封闭型"的价值链中,其功能和链条升级,乃至集群的整体升级受到阻碍。中国的地方产业集群应该注重构建完善又开放的当地价值链,利用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完成地方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19.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关联畅通和经济良性循环流转,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处于核心环节,是衔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桥梁和纽带,在破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及堵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着眼畅通双循环,构建了“四功能打造、六化转型、五体系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逻辑模型,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在实现更高水平生产与消费循环、更高质量城市与农村循环、更高层次内外贸市场循环、更加协调跨区域市场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信息传导、结构牵引、要素优化和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出发,阐述了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双循环的内在机理及关键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ers have shown that “cluster” is a more useful unit of analysis than “nation” in innovation studies. Clust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connected organizations, shared resources and frequent knowledge flows. Within national boundaries, multiple clusters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advantages may coexist, and exhibit very different innovation patterns. Yet, in studies of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ere remains little attention on cluster-based advantages, and how these advantages generate distinct patterns of innovation. To bridge this gap,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iffusion patterns of nanotechnology in two Chinese clusters—Beijing and Shanghai. With different relative advantages, the diffusion of nanotechnology has been oriented by different levels of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forces in the two Chinese clusters. This study applies the Bass Model to quantify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forces, and compare the resultant diffusion patterns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two clusters with other technologies. Supplementary qualitative data is also provided to show how Chinese scientists perceive their relative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cluster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cientists of emerging economies favor the learning-by-doing principle while utilizing extern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