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3,(3):134-135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产业集聚化和产业高端化可以成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产业融合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应当抓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着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以及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着手,寻求在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及经济"逆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对制造业上中下游各环节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成为近年关注的热点.运用产业结构理论,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构建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两个维度,并以2...  相似文献   

4.
“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冯培英 《经济界》2006,(4):75-7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会超过制造业,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腿长,一腿短”。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与制造业共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004--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面板数据计算区位熵、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对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6类行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了提升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江西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处于成长期的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利用1995-2008年江西省服务业的统计数据,从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角度计算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实际增长率,并进一步剖析了江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行业结构、行业发展速度和区际差异。江西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协调能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深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产业集群、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以及与工业、其他服务业的互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文中介绍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转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并阐述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逐渐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推进器",它的快速发展能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江西正处于产业转型和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时刻,必须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发挥后发优势,是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综合江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探索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对于转变江西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凡  胡健 《企业导报》2012,(2):147-149
生产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江苏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文章就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除生产性服务业的制约因素,这对于安徽省来说,是经济腾飞的一个机会.为此,本文将对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因素探究其应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福建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福建产业集群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从生产性服务业这个视角,针对目前福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大方面的制约因素,运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理论,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理论上通过采用CES生产函数,应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建立生产性服务投入与制造业产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践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体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大力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福建产业集群的升级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重点发展的主导性产业,成为许多经济强省的支柱产业。但在一些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动因进行分析,以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实现调控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对甘肃省的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为研究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根据2007年与2012年甘肃省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计算出甘肃省2007年及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结果表明: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增长较慢;后向关联程度较弱;前向关联中,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4.
自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辽宁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本文运用SWOT分析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3,(4):123-126
根据2004-2010年期间浙江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数据,对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影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了各因素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因素中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较大,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其目前的影响还不明显。据此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而对环境的保护也一致是政府及学者研究的重点,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建立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与环境效益之间的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比重偏小、层次偏低、结构偏差、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弱、对整个经济发展支撑引领作用不足等突出问题,我们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现状、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了优化河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是我国经济强省,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已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那么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是效率推动还是投入拉动,本文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部地区处于经济快速成长期,但产业发展总体质量较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相对较低、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中部崛起的严重瓶颈。文章借助Topsis法改进的因子分析模型,选取2010-2014年中部地区重点涉及的18个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的5年间,中部地区18个核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以武汉、长沙、郑州为代表的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较高,半数以上城市与最优方案接近度较小,综合竞争力较差。归结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低,并存在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中部各城市需要强优势补短板,并借助区域联动战略的牵引实现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