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户借贷行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虽然是我国经济组织体系中最小的经济单位,但它却是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农村金融基本的服务对象。所以,研究农户的借贷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化,而且能为政府制订相关的农业信贷政策提供参考。文章以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112户农户为样本,对其借贷行为进行了调研,并从正规金融、民间借贷供给和农户自身需求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组织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并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正规金融存在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得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成为大多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首要选择。在我国农户借款中,民间金融的规模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民间借款比重占到了农户所有借款的60%以上。民间金融虽然一直是以半公开、半地下的方式运行着,但却在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对其经济福利的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民间金融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实质上是研究民间金融对现代农村经济变化的适应力,以及它们不断发动自身改革的能力。本文的分析对象是长期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农村民间金融。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金融组织创造增长机会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农户、乡镇中小企业和经济要素在一定空间内集聚成块的发展格局,农村形成参与社会分工的渗透力和竞争力。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运作机制、结构特征、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内生性机制及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调查资料显示,中宁县农村民间高利贷在农户间自发的资金融通行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普遍存在于农户的生产与生活之中。它呈现出借贷手续完备,隐蔽性强、借贷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中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借贷用途呈现出强化生产借贷弱化生活借贷模式等特点。它的存在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合理引导、管理农村民间资金融通活动,避免其消极作用,需要从制度和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加以管理,建立真正为“三农”服务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整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户调查问卷,分析了哈萨克族牧户民间借贷行为特征。调查研究表明,哈萨克族牧户民间借贷资金行为较为普遍且借贷规模较大,金额小;民间借贷借入资金主要用于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户以民间借贷渠道为主。  相似文献   

6.
浙江的民间金融规模相当庞大。对民间自发的、合理的民间金融活动,既要保护,又要规范,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据对霍邱县个私经济劳动协会及霍邱县夏店镇平楼村调查当前民间融资比较活跃。霍邱县个私经济劳动协会介绍霍邱县共有个体工商户17980户,城乡私营企业342家,一半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存在民间融资行为,三分之二的私营企业存在民间融资行为。以存在民间融资的个体工商户每年平均民间融资额4万元计算,存在民间融资的私营企业平均每年民间融资额40万元计算,  相似文献   

8.
民间借贷是指个人和企业或个人相互之间的融资行为。民间借贷属于游离于官方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的金融行为。据保守估计,国内民间资本超过12万亿元,已从剩余资本发展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由于我国民营金融的发展一直处于抑制状态,这些民间金融资本,只有极小部分是合法进入正规金融体系融通的,绝大部分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由于统计上的困难,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民间借贷,但显而易见的是,民间借贷远不是一句“扰乱金融秩序”所能评价的,一味的遏制并非明智之举,因为那将意味着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民营经济面临“失血”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体制多元化伴随与之匹配的金融结构的多元化问题目趋显现,民间金融、民间借贷已成为经济活动的突出问题。文章以宏观经济学的视角,在分析我国民间金融民间借贷的现状基础上,探寻其成因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完善和规范民间金融、民间借贷的具体建议,这对我国民间金融及民间借贷的健康平稳发展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制订放贷人条例。主要内容是:一、目的。为使民间金融行为走向规范,尊重公民以本求利的借贷行为,减少民间债务犯罪案件,改善公民以借贷为生的条件,依法保护借贷人的利益,促进民间金融秩序的健康发展,制订该条例。  相似文献   

11.
农村民间金融.是指国有农村金融体系之外所发生的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低层次、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关系,又包括较高层次、有组织地通过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活动及交易关系。农村民间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本身有很大风险。因民间金融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对其难以监管,潜伏着隐患和风险。民间金融也会发展分化,一方面会继续保持其互助合作性,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融资方式,深受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南省704户农户资金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2011年度农户的小额贷款和农业生产项目贷款所占比重过低,大额度贷款占到很高比重。正规金融机构的非农生产项目和生活性项目比重过大,贷款期限较短,贷款的利率地区差异大,农业银行的借贷覆盖面窄。民间借贷在河南省并不活跃,且信用形式很不规范,缺乏组织化形式,民间私人借贷严重偏离了生活性支出项目。并继而对产生农户借贷问题的供给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认识到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机构在支农服务上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现有的农户信贷产品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农户的融资需要;过高的农户信贷成本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其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农户资金供给水平;科学设计农户融资产品,满足农户融资需求;优化配置农户借贷资金投向,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13.
当前需要通过民间投资接力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但仅仅依靠民间投资规模的扩大,已经不能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迫切要求民间投资转型取得突破。通过建立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估浙江金融创新能力的演进情况,并进一步建立VAR模型分析区域金融创新对民间投资转型的促进作用,最后据此提出加快区域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东与浙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民间融资也相对活跃。本文在界定民间融资概念的基础上,对粤浙两省民间融资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认为,相对浙江省而言,广东省民间融资发展相对滞后,集中表现在两省经济发展对民间融资的依赖程度、企业自组织能力等方面。为此,广东地方政府应在充分肯定民间融资地位的基础上,将民间融资纳入法制的轨道,并提高民间金融的组织化程度,使其逐步实现无组织化一准组织化一组织化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发展民营经济对民间金融组织存在大量的需求。相对于正规金融,民间金融组织因其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更受民营中小企业的青睐。本文分析了民间金融组织常见的几种形式,就其与民营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最终得到结论:民间金融组织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功不可没,而民间金融组织独特的契约机制和约束机制保证了民营企业借贷资金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浙江民间金融的绩效分析与规范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冰心 《北方经济》2008,(12):79-80
本文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浙江民间金融的绩效进行量化分析,并把它同银行贷款绩效进行比较,通过实证分析来证明民间金融的不可或缺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民间金融的规范创新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伟  张乐柱 《山东经济》2007,23(4):92-95
当前农村地区资金供给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其中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以及对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是重要原因。资金的巨大需求诱致了民间金融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正规金融资金供给的不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民间金融的发展又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规范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民间金融,一是必须创新其发展的法律环境;二是整合民间金融资源;三是构建相应的监管机制;四是限制和取缔非法民间金融行为,并在发展中对正常民间金融加以约束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民间金融:从幕后走到台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前,央行出台了《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报告指出,对于民间金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应该全面认识、正确分析,并加强对民间融资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趋利避害,促进其健康发展”、报告再次为那些基本合法的民间融资指明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  相似文献   

19.
日前,央行《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以下称《报告》)指出,对于民间融资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应该全面认识、正确分析,并加强对民间融资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趋利避害,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间借贷这种传统的融资方式,在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具有其存在某种必然性。本文通过考察广东省恩平市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民间借贷,说明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间金触相对活跃,对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民营、私营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正规金触的有益补充。为此,在对待民间借贷这一古老融资方式上,关键是要合理引导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