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区域概况周清庄油田区域构造位置处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区歧口次凹陷第二断阶带以上,北部为北大港构造带港西断层下降盘断鼻区,南部为南大港构造带向北倾伏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呈现出北断南超、西超东倾的地层格局。该区域发育2套含油气储层,沙一下生物灰岩储层和沙三3致密砂岩,沙一下生屑灰岩储层是主要开发层系。沙一下沉积早期,周清庄地区位于歧北古湖湾西侧,被港西岛和王徐庄水下低凸起所夹持,湖湾内适宜生物生长与发育,形成了岛坡和台地生物滩沉积。湖湾外缘,水体扩展,水深  相似文献   

2.
针对王徐庄地区浅层含油层系多、断层发育,构造复杂,油藏受构造、断层、砂体等多种因素控制的特点,综合应用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精细储层研究技术以及精细油藏评价技术,在王徐庄地区开展分层系整体研究,落实了该区域增储的潜力,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长6油藏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中占重要地位,目前,长6油层的勘探已经进入勘探中后期,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深入分析延长组长6油藏的成藏条件,搞清其成藏主控因素,对延长组长6油藏后期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化子坪北地区长6油层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烃源岩特征等各成藏要素的细致分析,最终解剖该区长6油藏,寻找其成藏主控因素。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化子坪北区内烃源岩厚度差别不大,长6油层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储层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储集性能以分流河道中心的砂体储集性能最好;长6油藏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体较厚的地方。与此同时,构造对长6油藏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油气在长6油层组顶部构造高点或局部鼻隆部位富集。结果表明,沉积储层与构造是研究区长6油藏的主控因素,受其控制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及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4.
复杂断块大多具有地震资料品质差,断裂发育、断层数量多,接触关系复杂,常规解释过程中断层的组合难度大,地层对比难度大,含油面积小,成藏条件复杂等特征。文章以xx断块为例,针对复杂小断块自身特点,通过精细三维构造解释来落实圈闭形态、以储层砂体沉积、横向对比来确定储层展布范围、以老井复查来提高构造圈闭评价等技术手段综合评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方法及成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港西一区一断块构造位于黄骅凹陷中部,北大港二级潜山构造带西段,是港西古凸起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上第三系油气藏。油层非均质程度比较高,孔隙度平均为31%,渗透率平均为750.5×10-3u m2,平面上岩性变化较大,呈透镜体状分布,非均质性较强。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区块的综合含水高达90%以上,主力砂体水淹严重。针对这一问题,2014年对港西开发区一区一断块进行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技术对策研究,开展有利砂体潜力分析及调整,确定潜力目标区,结合井网重组调整,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港北斜坡区早在60年代就进行了勘探,在沙河街组钻遇油层,但由于产量较低,又零星分布,多年来一直未有突破。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存在构造落实难、储层预测难、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钻井资料出发,在层序划分、油藏模式建立的基础上,运用相干数据体、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开展了精细构造解释,结合波阻抗反演等技术、地质综合分析,预测储层有利相带和储层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本区受多幕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多期不整合,研究区内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主要受岩性和“三面”因素控制,即主要受最大湖浸面、不整合面和断面控制。  相似文献   

7.
港中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研究对地震资料再处理,建立构造和储层模型,针对港中油田低阻油藏和水淹特征,进行测井二次解释,滩坝砂体开展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深化了老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路线,为重建井网结构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云  李晶  何剑 《化工管理》2013,(18):212
延长气田南部区块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表明,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为平凉组泥岩及马家沟组灰岩、泥灰岩,具有低丰度、过成熟的特点;储层为风化壳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为微裂缝、溶蚀孔隙和基质内微孔;盖层为上古生界石炭系本溪组铝土岩、铝土质泥岩及泥岩.储层为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水下分流河道及滩坝类砂体,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混合孔隙、残余孔隙、裂缝-微孔隙、裂缝;盖层为上石盒子组泥岩.圈闭类型主要有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局部发育构造—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9.
安塞地区延长组长2、长4+5、长6油层组勘探开发程度高,进行新层位认识是保证油气生产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安塞地区90余口探井的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岩石薄片等的研究,运用测井地质学、沉积学和粒度分析等方法,认为安塞地区长8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等微相,储层砂体展布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其中长82油层是重点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秦皇岛32-6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油田构造为大型披覆构造,储层为复杂河流相沉积,油藏埋深浅,油质稠.北区油藏受构造、断层、边(底)水、岩性综合控制,油水关系复杂,基本没有无水采油期.基于动静态资料(测井、地层压力测试和生产动态数据等),结合能量分析、多层动态剖面分析以及劈产方法等综合劈产,得到不同时期单井的产油剖面、产液剖面、分层产能等;运用油藏工程方法,从动用程度、驱动能量和采收率等指标对秦皇岛32-6北区油藏开发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本区主力砂体动用程度较高,能量补给充足,整体开发效果较好,但由于油藏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和海上作业的不灵活性,目前采收率较低,存在后期挖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王官屯地区受孔东、孔西两条断层控制构造破碎,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特别是油控断层两侧,地层更加破碎,油气分布广泛。本文针对该区沙河街油气成因及运移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苏里格5区储层发育同时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其中沉积作用不仅控制了砂体的宏观展布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后期成岩作用的进行.储层质量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不整合面的综合影响,其中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为主河道和心滩,成岩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有利于部分原生孔隙和喉道的保存.结合测井曲线和岩性解释,按照砂岩和泥岩的厚度及组合方式,将石盒子组砂岩划分为四类砂体结构类型,其中A类为最优的砂体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3.
大港油田的板桥凹陷中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储藏,但是板桥凹陷地质环境较复杂,油气的储藏情况具有隐秘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分析构造变换带和油气富集之间的规律,考察沧东断裂下降盘的油气储集情况。在板桥凹陷中,由于构造变换断层的发育,导致地质沉降中心幅度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凹凸层次,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文章对大港油田的板桥凹陷、沧东断裂、构造变换带等进行具体的构造分析,并探讨了它们与油气富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深水油气勘探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是世界油气增长主要来源区。目前深水油气勘探以被动陆缘盆地为主,勘探区带以有油气发现浅水油气区向深水区的延伸为主,圈闭类型以大型构造和岩性圈闭为主,储层以第三系深水扇体类型的高孔高渗储层为主,油气类型以油为主。深水油气勘探具有由深水向超深水,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并综合最新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辽河盆地西部的凹陷是含油气凹陷,其堆积厚度大、分布领域广泛,乃重要的深层储层。据相关研究显示,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期气候暖湿,属于较深水还原的湖泊环境;沉积砂体为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有扇根、扇中及扇端三大亚相带。西侧物源对砂体发育的影响比较深,多个扇三角洲砂体由此发育,与烃源岩直接发生接触,且与生油洼陷邻近,因此十分有利于油气富集。本文主要针对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1基本概况港西三区位于港西开发区的中部,东部与一区三断块相邻,西部与四区相邻,南北受断层遮挡,构造相对完整,为一较复杂的断块油气藏。油层纵向分布集中,横向分布稳定,主力油层为NmⅠⅡⅢ、NgⅠⅡ,油层埋藏深度602-1360.8m。含油面积4.95km2,地质储量2606×104t。该区块纵向上油水层间互出现,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断层封闭,内部边底水不活跃,主要依靠人工注水能量驱动。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油水关系较为  相似文献   

17.
苏明健 《化工管理》2015,(11):89-90,92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文开展合水地区庄211区块为长6储层评价研究,首先对储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知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较大;其次对储层下限进行了定义并由此找出了储层评价标准,将本区储层划分为四个级别;最后借助于有效厚度等值线图并加以物性分析,找出了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该区有利储层主要集中在长6的东南地区(以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为主)和中部(Ⅱ类储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港西油田北坡沙河街组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及滚动评价潜力研究工作,针对本区不能形成规模储量、未规模开发的问题,应用了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构造及储层综合研究,在精细论证基础上,实施滚动评价战略,增加探明储量124万吨。  相似文献   

19.
鉴于港西开发区目前已经进入开发后期,砂体采出程度、含水及渗透率较高,常规二次开发在促进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难度上越来越大。通过二次开发重构地下认识,重建井网结构,提出了二次开发应遵循的"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并开展室内研究,进行了"二三结合"驱油体系及参数的优化等试验,确定了港西开发区复杂断块油藏"三高"油田"二三结合"最优驱油体系及工艺方案。2013年在港西二区与港西三区进行了"二三结合"先导试验,实施后港西二区提高采收率13.5%,港西三区日产油翻了4倍,预计方案提高采收率可达到17.7%。可见,依靠技术创新和开发方式的有效转换,能够有效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为老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展布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薄储层研究与预测也越来越成为油藏工程师和地球物理工作者努力攻关的一个关键课题。不同厚度的单一储集砂体和储集砂体的垂向不同组合方式都会引起地震反射波响应特征的差异,利用这些响应特征差异和已钻井的储层砂体组合特征,通过神经网络匹配模拟来预测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成为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对W5E区块测井资料与地震信息精确标定,选择合理的控制参数,实现了该区侏罗系三间房组目标砂体的准确预测,通过实际钻井检验了砂体预测的可靠性,并突破了该区岩性油藏滚动扩边的技术瓶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吐哈盆地侏罗系薄储层研究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