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制造"以其物美价廉的优点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近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大肆炒作,"中国制造"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及其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中国制造"危机的建议和对策,寻求继续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凭借自己的低成本优势风靡全球,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蔓延,"中国制造"面临着多重困境.中国企业要摆脱困局,在国际化道路上重新确立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必须走向"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3.
励荣 《经济研究导刊》2010,(12):166-166,194
"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遍布全球,让中国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中国并未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介绍了"中国制造"泛滥背后的原因、保护"中国制造"的政策背景,并对利用原产地规则保护"中国制造"的对策提出了建议,从而达到规避国际贸易中的摩擦,防止本国的原产地知识产权的流失,并充分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绩不俗,"中国制造"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亮点,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制造"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做了较深入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意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产业,但却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极力推崇和发展的产业部门.本文在分析过去"中国制造"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问题和困境的基础上,引入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提出发展创意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然而,在繁荣背后,存在着技术含量低、缺乏自有品牌、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问题,"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是中国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本文探讨了"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王清 《生产力研究》2011,(6):129-130
文章从"中国制造"的现状研究入手,探讨了当前"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应该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制造",转变过去传统的观念,逐渐淡化"中国制造"的概念,强调"全球制造"。一方面要强调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怎样稳步迅速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如何通过实体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使得原本拥有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中国企业在生产成本的过快增长下如何向产业链的上游走,即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这些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危机下中国制造的危机和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制造"是人们对在世界各地销售的中国生产的产品的一个统称。其实质是通过利用廉价劳动力,以低价作为竞争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过去的20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推进,凭借价格利器中国制造在过去的十多年内渗透到世界各地,质优价廉"中国制造",对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很多国家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最近五六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其龙头老大的地位已经无可置疑。然盛极必衰,从2007年开始,价格这个战无不胜的中国利刃开始变钝,伴随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变贵、原材料涨价、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等多项因素的叠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面临痛苦的涅之路。  相似文献   

9.
沈强 《经济师》2011,(2):72-73
近年来,关于"中国制造"如何变为"中国创造"的话题屡见不鲜。以"李宁"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与诸多国际名牌分庭抗礼,国人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文章从南非世界杯战场的"中国制造"话题入手,剖析了"中国制造"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相似文献   

10.
历经三十多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制造存在"大而不强"问题。面对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快速赶超的挑战,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已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由之路。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应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制造生态环境;培育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外部氛围;重塑"工匠精神",打造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勇于创新转型,潜心打造优质产品;全面接轨国际产品质量标准;打造自主品牌,成为新价值链的创建者与掌控者;提升国人对自主品牌的信心,营造以用国货为荣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危机"的原因,对我国的技术标准化提出了国际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正处于竞争优势的转型期,研发滞后、工业设计低端、品牌弱化、国际营销渠道不畅及专业性人力资本薄弱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此,可采取锻造中国竞争动态优势、创新工业设计、发展营销体系、提升人力资本和强化"中国规模"市场优势等措施,以创造一个"中国因素"的国际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赵萍 《经济前沿》2007,(11):4-6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并不是偶然的,"中国制造"战略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蕴含了无限的商机,为世界产业转移创造了机会,中国承接世界产业转移,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后"中国制造"模式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采取什么样的后"中国制造"增长方式,将成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后"中国制造"的增长模式将以中国渠道为中心,以中国渠道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可优化产业结构,以中国渠道为中心的增长模式能提升产业附加值,中国渠道能改变中国劳动力的转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企业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状况对制造强国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对应分析法研究表明,中国强势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先进制造领域强势制造企业还很缺乏.因此,要有序进行制造业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先进制造领域领军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先进制造企业高效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鉴Balmer&Gray(2000)的“分层传播思想”,提出通过第一层次传播、第二层次传播和第三层次传播来塑造和提升中国制造声誉的动态模型。文中把传播划分为三种类型,由拙劣型传播、失衡型传播到完美型传播构成了中国制造声誉提升的传播路径,文中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制造声誉塑造与提升的具体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析“中国制造”危机与质量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凭借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2007年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中国制造"危机却令中国企业频频陷入尴尬境地.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制造"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质量管理创新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中国制造"危机的前因后果,分析了中国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中国制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质量管理创新解决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抉择和路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中国制造"固有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中国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是国内产业走出困境、实现二次创业并再创"中国奇迹"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面临诸多难题。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需要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强化市场机制功能和优化政府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针对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以及措施等进行研究,结合当前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法、改善发展现状等为根据,积极从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基本特点概述、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优化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及分析,主要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优化,增加成本调控的科学管理,保证成本价格基础上,不断提高生产制造质量,促进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以及进步.  相似文献   

19.
《经济纵横》2010,(11):64-66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凭借"中国创造"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面临自主创新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的困境,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进入到发展的瓶颈期。  相似文献   

20.
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制造业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中国制造业可以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制造”是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制造”要摆脱困境,在作好委托生产的同时,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