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体消费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然而我国学术界对集体消费理论的关注并不多。因此,在国外集体消费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集体消费理论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很有必要。国外对集体消费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提出的背景、集体消费的含义、产生集体消费的原因、集体消费与城市政治的关系以及该理论出现的积极意义。本文认为,在分析我国转型期的问题时,需要在借鉴国外集体消费理论的同时,对集体消费理论的适用性、明确性及其与城市社会运动的关系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消费既是生产的终结又是生产的起点.经济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只有大量消费,才有大量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也可以转化为对未来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生产的一种投资.美国人是消费第一,投资第二,储蓄第三,个人消费开支占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消费信心持续高涨和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推动了美国经济扩张超过113个月.  相似文献   

3.
消费在人们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生力军.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和大学生消费问题,将有助于引导我国人民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本研究分别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述评,归纳总结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可借鉴之处,通过分析,提出学...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炫耀性消费在西方国家最为流行。于是产生了炫耀性消费一词。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炫耀性消费增长幅度令人难以置信。本文在阐述炫耀性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中一些炫耀性消费行为及炫耀性消费有关曲线,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占据我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市场,消费却一直低迷,而有效地拓展的农村消费市场,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必要性,然后再指出制约我国农村消费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重视从消费领域分析资本社会,不仅洞察生产与消费的虚假的同一性,更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和消费难以弥合的裂缝。劳动的异化导致需要和消费的异化,为缓解生产消费领域的矛盾,资本主义超前消费、消费品质量下降和种种畸形消费类型都在破坏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资本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引起包括消费在内的总需求的变化,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本文对资本市场的消费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消费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似海 《中外企业家》2009,(20):215-216
针对当前在大学生日常消费中不断扩大的网络消费现状,结合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的现状、社会调查和理论科研情况,简要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分析对其教育的主要难点、重点,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的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物供人类需要……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生产创  相似文献   

10.
代理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我国国有企业收益分配政策,是国有企业收益分配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代理理论为基础,运用2008至201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与高管的在职消费程度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果发现派发现金股利可以显著降低高管的在职消费程度。  相似文献   

11.
姚景源 《数据》2006,(4):1-1
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派有一种理论,叫做“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种理论认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于生产而不在于消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否定了这一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再生产能够顺畅进行,国民经济得以实现良性循环,核心条件在于生产所形成的供给能够被消费需求所消化。消费一方面可以使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又为生产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末端,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成为推动整个经济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和始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2.
服装消费文化既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物质文明,也是一个时代的意识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地域文化的体现.研究服装消费文化可以丰富和完善服装文化理论和消费文化理论的知识体系.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服装消费文化的定义、特征、构成、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服装消费文化的定义上已基本达到共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将服装消费文化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为数不多;二是对女性、大学生、老年人等群体的研究,没有考虑某群体服装消费的系统性、地域性;三是对某个城市典型区域的研究却比较匮乏.  相似文献   

13.
依据1978~2009年我国人均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相关知识,对我国人均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978~2009年我国人均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Granger-Sims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人均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从长期来看,体现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人均消费的影响。鉴于此,提出国家通过扩大出口、鼓励投资来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以此来提升人均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增长,但居民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人口老年化对我国消费增长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假设年龄是消费函数的内生变量前提下,对家庭的跨期消费选择进行建模,针对人口结构函数的不同形式分别给出消费函数的几种重要的性质,并着重讨论了人口结构与消费总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老龄人口的增多不仅没有拉低消费,反而显著促进消费增长。再利用我国2005—2010年间各省面板数据,在检验变量内生性之后选择动态面板GMM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和理论假设契合,即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对消费具有促进作用。最后,针对人口老年化和消费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3,(13):172-173
本文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探讨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在理论上,通过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包括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及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分析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在实证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回归模型,以收入差距作为解释变量,以消费需求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OLS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通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提高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消费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消费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全面系统分析我国旅游消费研究状况,揭示研究薄弱环节,展望今后研究方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CNKI选取有关旅游消费的文献,通过归纳分析的方法,从消费基础理论、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消费市场、消费模型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也迅速提高,其消费决策行为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群决策理论,针对其中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决策进行研究,设计城镇居民消费决策模型,选择通信消费进行验证,以探索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决策机制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刘俊 《价值工程》2009,28(2):140-142
根据一般消费理论,收入和价格是决定消费两个主要因素。根据1980-2006年我国消费样本数据建立了我国消费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利用OLS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经过计量分析得知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受GDP影响,且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CGDP呈明显线性关系。若我国人均GDP增长1%,则人均居民消费水平约增加0.71%。滞后的人均消费水平对我国当年的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人情消费的支出在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已经位居第四,仅次于食品、医疗和教育,人情消费的研究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具有指导作用。文章在详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归纳评述现有理论基础对人情消费研究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分析指出现有理论基础导致的人情消费研究的不足之处,然后提出改进的办法,包括引入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人情消费行为,将心理账户的研究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相结合二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胡婷  李余生  陈园 《价值工程》2012,31(8):310-311
本文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通过成都市1995-2009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数据,建立了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并结合城乡居民1995年-2009年间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势和2009年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找出了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消减成都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