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黄龙溪烧火龙起源于南宋。先民们根据"龙现武阳赤水"和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龙"这个图腾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经过不断改造、丰富,黄龙溪的"火龙灯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为全国著名的"火龙之乡"。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起了促进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南宋是中国书院的发展兴盛时期。了解白鹿洞书院在南宋时期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与认识书院的历史沿革。本文将以白鹿洞书院在南宋时期的发展为例,通过搜集史料与文献分析说明南宋书院的发展,以加深我们对书院这一教育组织的认识,正确看待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谐趣园     
<正> 九,是数字中最大的阳(奇)数。九的字形,一笔三折,屈曲自如,恰如一条游龙。九的字音,与"久"相同,大写的玖本意为黑色美玉,音符为久,引为健康长寿、天长地久.可见"九"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尊贵的意蕴,故为古今人名所喜用。古代,有盛唐名相张九龄,以名祈求高寿.由于权奸所嫉,他虽然未能活到九十高龄,但作为诗人却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与兄长九韶、九龄合称。三陆",其取名出白《庄子》:"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句话又成为另外两位名人取名的来由:南宋末年杰出的数学家秦九韶,以《数书九章》传世;  相似文献   

4.
《楼市》2012,(14):40-47
正如人们不知道"紫金港"可代"河渚",而与"西溪"并列,也不知道丰潭路东、申花路北那个近千亩的"花卉苗木基地"竟是800多年前南宋皇帝的"御花园",申花与生俱来的恬淡与风雅,把所有荣耀与故事,藏匿在宁静甚至略显平淡的时光里。  相似文献   

5.
《楼市》2013,(Z3):2-3
我们所讨论的"豪宅",绝不仅是身份识别符号或者面子问题那么简单。在杭州这个铺陈着八百年南宋风月的城市,真正的豪宅,除了物质本身的极致和奢华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与人文气质。而这种气质,又通过开发商的打磨,将其固有的气质和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渗透,贯穿于项目的细节中,从而赋予每个受众发自内心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6.
《楼市》2012,(11):19
正一个令我们吃惊的事实是,在12世纪中后期,南宋的经济总量已接近当时世界的一半。拥有百万人口的时称"临安城"的杭州繁华程度更不是同时期欧洲那些陷于水深火热的城市可以比拟。"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作为南宋皇都,杭州的城市经济曾空前繁荣,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人口突破了百万。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起源地,也是三个地标,它们分别是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时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叶的樟林港。"在潮汕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训先眼里,如今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的樟林古港,其实就是"海丝之路"上一段方圆2平方公里仍在呼吸着的历史。樟林,从一个海角荒埔发展成为负有盛名的港口,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她的成长,正似大海起伏的波涛,成为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源  相似文献   

8.
沈理文 《楼市》2012,(18):40-45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数千年前的文艺青年朝着夜空低吟浅唱,混搭着江边歌坊酒楼的灯火辉煌,为钱塘江两岸披上了当时城市生活中心的霓裳。历史如盛世华衣,至今仍是这座城市不断追忆的繁华故梦。北岸南宋京都的千古风华自不必赘言。而作为拥有8000年历史,名胜古迹荟萃的吴越之地,南岸所代表的另一种绝色杭州和其千年文化脉动,也  相似文献   

9.
张国宏 《秘书》2015,(2):36
范成大(1126年—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官至资政殿学士,领洞霄宫,加大学士。追封崇国公,谥文穆。其书法师法黄庭坚、米芾,与陆游、朱熹、张即之被誉为"南宋四大家"。《诗碑》立于淳熙八年(1181),原石已佚。有拓本流入日本,此为日本明治二十二年翻刻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此本翻刻精良,较好地体现了范氏晚年书法风貌。是年书  相似文献   

10.
就在这一中国著名的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占了大多数,不管是时下的热词:产业升级,还是企业管理,品牌建设等老生常谈,对于他们来说,都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体会甚至迫局。闽南文化地理中,泉州自古为重镇。而在中国商业地图上,也是如此。泉州早在南宋时期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业文化一脉传承,绵延至今,在如今这个东南产业集群中,涵盖了服装鞋帽,机械制造,食品,酒类等几大产业,尤其是服装和鞋业最为突出。自主品牌中叫得上名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3个朝代,15世同居360余年,鼎盛时期有3 300多人同吃一锅饭,这就是浙江浦江郑氏家族。郑氏家族其孝义族风多次受到朝廷的旌表,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千百年来,"郑义门"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的典范,其家训《郑氏规范》被视为宝典世代流传,如今,《郑氏规范》依然被镌刻在石墙之上,时刻提醒着郑氏子孙要牢记与践行。15世同居,300多年不分家,3 300多人同吃一锅饭,173人为官无一贪  相似文献   

12.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总建筑面积约19000m^2。这是我们方案投标中标实施的文化建筑项目。博物馆主要的功能是陈列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沉没的一艘商船。  相似文献   

13.
南宋的钱荒引致纸币的出现,关子、会子先后发行,因监管不力,南宋政权会子超发,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加速 了南宋政权的覆灭。  相似文献   

14.
澄海上窖村依傍韩江,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走进上窖村,一条古驿道横贯东西.记者在古巷里迂回折转,浓厚的古村落文化令人赞叹不已. "上窖村昔日是水陆交通要地,往下可直接出海,往上直通潮州城,渡船到对岸可达大衙、渔洲、鳌头、庵埠等处,这里还是民族工业先驱高绳芝故里."村委书记黄少林告诉记者,上窖创乡于南宋年间,历史可上溯70...  相似文献   

15.
黄郁珠 《潮商》2013,(4):38-39
龙湖古寨位于韩江中下游西岸,潮安县东南部的龙湖镇,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该寨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面积约1.5平方公里。古寨沿韩江呈条块状分布,长约1500米,宽约300米,寨内辟三街六巷,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故有龙湖有"潮州小城"之称。2012年11  相似文献   

16.
根据当前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片面认识与做法,我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上,以《企业文化的"人本化"与"市场化"内涵》为题,阐述了研究与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人本化"与"市场化"两点论,并促进二者互动结合的观点,经过整理与提炼归纳,以《企业文化方格论》为题发表,与学界和企业界同行分享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朱熹与八大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朱熹,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现江西婺源县)人。朱熹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继承和发展"二程"理气关系学说,在全国八大书院开展讲学和著书活动。朱熹与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最初为唐代李渤、李涉兄弟读书之地,宋皇祐五年孙琛在白鹿洞建学馆,称为白鹿洞书堂,淳熙六年朱熹重建并亲临讲学,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所修。朱熹与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朱熹在此讲学,学生达千余人。时有"潇湘洙泗"之称。朱熹与怀玉书院怀玉书院位于江西省三清山西部的怀玉山场。宋淳熙二年,朱熹在此建筑书院并讲学,历时达19年,为宋代理学宗师的发祥地。朱熹与独峰书院独峰书院又名仙都草堂。独峰书院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朱熹在此授徒、讲学。这次的讲学活动,对于浙中地区的理学探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熹与五峰书院五峰书院在浙江省永康城东的寿山中。书院建于宋代,朱熹在此讲学,并留下丹书"兜率台"三字。朱熹与考亭书院考亭书院在福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中秋食俗方面,月饼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月饼"一词的记载,在南宋<武林旧事>一书中就早有发现.由该书中可知,当时的月饼是蒸制而成的.这种笼蒸的面饼作为中秋必食之品,直到现在仍是山东、河南等地的流行风俗.  相似文献   

19.
肖步云 《企业导报》2012,(20):162-164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密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构建多层企业文化中,以"忠"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内层的"魂文化"、以"仁"为本构建企业文化中层的"法文化"、以"信"为本构建企业文化外层的"形文化"的作用巨大。以"五常"为核心构建同心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20.
陆游的梅花     
正梅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他一生写下了160多首咏梅诗,这些咏梅诗,或表露志向,或表达情感,无不显示出诗人的高洁品性。陆游爱梅爱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一点不逊色于"梅妻鹤子"的林逋。他将梅花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