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摘版     
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十个因素一、产生国际金融领域动荡的机制将继续存在。一方面是巨额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速度快,规模巨大,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经起过及时调剂资金余缺的作用,但在目前阶段消极作用却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对投资基金的投机炒作没有防治手段,大...  相似文献   

2.
吕毅  刘强 《四川会计》1997,(3):25-27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及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西南财经大学吕毅刘强本世纪7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日趋动荡。为了规避风险,同时也希望投机获利,银行业不断对金融工具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由此应运而生,并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会计...  相似文献   

3.
弱势美元背景下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以来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向中国,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使中国有步骤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计划受到挑战,维护金融安全成为中国目前的核心经济问题.中国需要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化原则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采取盯住货币篮汇率制度、完善外汇市场等手段促进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灵活;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经济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亚洲金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是各国所始料不到的。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外资的流入、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以及旅游等方面必然造成消极影响,我们不能低估这种影响。但如果我们从中吸取教训,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就会变成积极因素,所以,这次危机对我国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机遇。一、背景与成因亚洲金融危机是在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步伐加快,金融动荡加剧的社会背景下爆发的。此次亚洲危机是发展中的危机,国际投机势力的冲击是危机的导火线。但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东…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较大程度上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2006年以来美元的弱势特征和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的高启加剧了国内面临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扬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冲击了中国金融开放的步骤.为了保证国内金融稳定与安全,提高大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中国需要按照市场化原则稳步开放资本账户;促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把人民币国际化纳入国家竞争战略;同时以多种方式为恢复国际金融稳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结果。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作用下,资金的逐利性使国际资本疯狂涌入。正如国际上历次金融危机一样,这些流动性极强、以套利投机为目的的短期资金的涌入,不仅引发国内流动性泛滥,而且加大了我国金融安全的压力,国际游资纷纷进入了中国境内,获得较高资本收益,一旦资金流动的方向发生改变,极有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甚至危机。因此,研究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以及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对于正确甄别有益的和有害的资本流动,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防止形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甚至实质损害,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高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FDI资本效应对东道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增长的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分析了FDI资本效应对东道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FDI资本形成效应能够通过促进资金要素的持续稳定地供给影响当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通过促进有效要素比例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当地增长效率的提升,通过对知识、技术等影响远期经济增长的因素的培育对当地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作用。同时,FDI资本冲击效应也给东道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收支结构脆弱和金融动荡等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要化解中小企业的总体危机,必须从经济社会全局入手,以日本泡沫危机和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前车之鉴,坚决打压以房地产为先导和主力、以金融投机和资本炒作为支持与后盾的经济泡沫,回归劳动创业实业兴邦的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9.
分析并阐述了在当前世界金融形式动荡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运营,应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选择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机制转轨型战略和外部市场拓展型战略的运营模式,同时加强对于风险以及金融创新产晶的监管,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经济形式下,货币政策偏紧、原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股市动荡等问题正在考验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企业合并在金融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持下,成为吸引我国资本与金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