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与国有出资者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由国资委代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所有者的天然虚置。而且.通过构建以国资委为首的三层次国资管理架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有出资人到位的问题。本文则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国有出资人到位制度作出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国内外公司发展的历史,发现:(1)与公司最具有利害关系的人是工人而不是股东;(2)股份公司发展的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弱化了股东控制权;(3)公司发展过程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弱化了股东收益权。在此基础上,根据两权分离的原理,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一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问题,首次提出了虚拟股东的理论,并论证了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1)
国企改革的根源还在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虚置,即国有企业名义上归全民所有,但因全民中的任何人皆无排他性的各项权利,实际变成了无人所有,自然也就无人真正关心国有企业的营运效率、增产增值。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上最先进生产力,调动各方力量,引入社会监督,以充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是现阶段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且从企业立法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法制建设对国有企业改革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立法能有力地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天舒 《经济师》2006,(11):206-207
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不仅表现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且包括由于所有者层次的不同而带来的政府行政代理问题。文章认为通过设立国有控股公司可以实现向企业性委托代理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国企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历程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理论完善了,改革方向明确了,改革路径清晰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段艳红  张晓芳  王大力 《经济师》2002,(12):158-159
国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引发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国国企改革历程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对当今国企改革中呈现出来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做了剖析,包括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私有化改革的冲突,以及关于国企本质、国企改革目标与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业务经营大规模、复杂化、资产重组日益频繁、股权转让活跃及经营风险加大等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协调统一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改进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等措施是当前及今后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对国有企业实行MBO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 ,国企实行MBO可以明晰产权 ,节约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并且可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所以 ,MBO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有利于国企改革 ,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促使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融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适应这一要求,我国需要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布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1.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还处于转轨时期,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资本运作的方式等问题尚未完全理清,使中小企业的企业经营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利,加上所有者的模糊和缺位,使企业的外部监督非常薄弱,这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相似文献   

13.
战后由法人交叉持股等机制形成的企业经营者主导管理模式,曾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成为日本经济从90年代初开始出现严重衰退的重要根源。我国在国有改革过程中,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曾试图运用日本企业制度中的法人交叉持股,“架空”最终所有者的机制。可是,进入90年代,日本国内专家纷纷研究批评这种“架空”机制。并提出建立旨在加强包括企业最终所有者在内的社会各利益集团对经  相似文献   

14.
15.
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就要改变"半政府工具,半市场主体"状态,成为平等的市场竞爭的参与者,保障庞大的国有经济能与市场经济很好地相容。这次国有企业再改革的命题,不是政府机构"如何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而是由"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这是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的关节点。这项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资本化和证券化的国有资产的预期效能,主要通过m场、而不是行政力量来实现。这就使国有资本具有"亲市场性",从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要害始终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这也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要害)。为此,政界、学界、企业界人士殚精竭虑,穷经皓首,努力探究国企致困原因,精心设计国企解困良方。  相似文献   

17.
一、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再思考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进行定位。在这一问题上,目前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应当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将其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然而,认真分析起来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从长期来看,一国的竞争性领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某一领域能否成为竞争性领域,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宏观管理的需要确定的,它可以适时地进行变更和调整。第二,竞争性行业主体多元化。从目前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调整的情况来看,除国有独资企…  相似文献   

18.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结果与治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明慧 《技术经济》2004,23(1):62-63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存在信息不对称呢?首先,信息不对称是人们进行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工的不断演进。然而.分工再提高了生产能力的同时,使得人们只能了解与自己从事的工作相关的较小范围的世界。对别的产品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使用上,和其生产相比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此外,分工也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增强、依赖性增强使得交易的进行成功与否非常重要。第二.交易的知识是有限的。交易知识的有限性一方面是由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着数量不等、规模不同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各异的国有企业。而从各国国有企业总体来看,在其与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与私有企业相比较中,效益较差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一般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