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长期以来,大量关于股权集中的研究表明,公司股权结构的常态之一就是股权集中,因此公司内部代理的冲突也随着产生变化。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将导致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因此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何缓解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2.
股权融资,这条比银行贷款更为便捷的通道正被A股的大股东们运用得登峰造极。"通常大股东质押股权主要是为了补充股东自身的流动资金,增加流动性。"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不过,如果上市公司股东出现频繁质押或超比例质押,则可以用"疯狂"一词来形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的基本任务,是就要在讲求效益的前提下,通过经营运作资产,不断壮大企业,让股东在企业资产和股东权益的增加中获益,要使公司的资产不断地得到扩展,大股东注资是基本条件;向资本市场融资,是上市公司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投资是企业的主要活动,也是企业取得利润,为股东提供回后的唯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商铺店商人经营中也广泛存在合伙制经营,从股东构成及其权力、行为角度分析,有了主要股东与一般股东、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区别。股东权力也未受太大的制约,其投入资本、支取利润、退股、顶股均相当自由,但同时也须负担无限清偿责任。  相似文献   

5.
按股东出资数额的多少可以将股东分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他们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公司表决实行资本多数表决原则,大股东常常代表整个公司行使控制权,小股东几乎没有控制权。这样大股东就会因为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侵犯公司以及小股东的利益,处于弱势地位的小股东面对来自大股东的压迫、排挤、欺诈及不公正歧视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加强对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实属当务之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两个博弈模型分析大小股东博弈的情形,认为应增强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的罚款力度,降低小股东对大股东侵占权益时监管的成本,增强董事会的自主性、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来自配股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大股东具有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配股资格和提高股票价格的强烈动机。本文以1998—2002年间456家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业横截面数据和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了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大股东控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在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2)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具有倒u型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3.20%时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3.20%时则表现出负相关关系;(3)盈余管理程度与前2—10大股东持股集中度、负债比率和资本支出水平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而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规模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造成了上市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股权集中的情形下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股东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侵占小股东利益,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源.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这种大股东侵害行为最为常见.控制权私有收益来源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它是通过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投票权和经营权的控制来实现的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布 因此,公司治理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英美要约收购制度分析 要约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收购者以取得一个公司的控制权为目的,根据自己需要购买的最少或最大的股份数量,通过公开的形式,直接向目标公司同一类别股东或全体股东发出,约定一段时间后以一定的价格购买其所持有股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规则是起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基本法理而制定的。目标公司原有大股东与收购者达成股权转让协议后一般会获取较大溢价,此后收购者成为目标公司新大股东,若不允许小股东转让其所持股份,小股东就享受不到转让股份带来的溢价收入,而且,当收购者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在全部股份中占有相当比例时,作为控股大股东的收购者可能利用自身在股权比例上的优势,做出有损小股东利益的决策,为维护小股东利益,应当允许小股东以一定的合理价格将股权转让给收购者,要约收购由此而产生。要约收购根据是否属法律义务,可分为自愿要约收购和强制要约收购。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利益输送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我国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尤为严重。由于股东集中且大股东所持股份为非流通股,因此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股权融资、现金股利、资金占用、关联交易等方式转移上市公司资源,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法律体系不完善也是产生利益输送行为的原因之一,而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是造成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1.
股权集中背景下,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国在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型的过程中,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手段多样,包括关联交易、公司间贷款、盈余管理、现金分红、控制权转移、股票回购,以及定向增发和配股等。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普遍且屡禁不止,与我国转型过程中的国企改制背景、股东间持股成本及利益实现方式的不同及弱法律制度环境等制度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借助于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实施对小股东有损害的特殊财务行为。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小股东在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的侵占,是对小股东利益的  相似文献   

13.
在股权分置时代,现金股利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转移资金的工具,这造成了非流通股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本文以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判断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机,提出了在即将到来的全流通时代,大股东恶意圈钱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必然大为减少,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因将会改变.  相似文献   

14.
质疑类别股东投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担心,采用类别股东投票机制,使大股东意志转为小股东意志,很可能追使关注企业长期发展的控股股东采取迎合流通股股东偏好,但明显损害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数据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掏空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投资者保护对掏空风险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私人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掏空风险更高,因而融资规模显著高于前者;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越低;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性越小,因而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越低;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越能起到抑制掏空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融资与投资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两项基本内容,两者联系紧密,同时是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本文着重从负债的期限结构和类型结构两方面,通过理论验证和逻辑推导探讨了不同结构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同时,本文也阐述了负债融资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主要从股东-债权人冲突、股东-经理人冲突、大股东-中小股东冲突三种利益冲突的解决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对宏观经济和公司经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股权分置时代,现金股利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转移资金的工具,这造成了非流通股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本文以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判断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机,提出了在即将到来的全流通时代,大股东恶意圈钱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必然大为减少,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因将会改变。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制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豫湘  甘霖  杜莉 《改革》2004,(4):103-105,125
运用效用函数分析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行为主体(股东、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制衡机理,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研究了大股东之间的权力争夺,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博弈以及股东与经理层的制衡,提出高度集中或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都不利于对经理层的监督和约束,而股权适度集中有利于形成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19.
牛小叶 《科技和产业》2010,10(9):103-105,115
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派现与上市公司三种不同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实证发现,派现能降低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成本,正常现金股利发放只是大股东获取公共收益的一种手段,不能缓解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大股东的私有收益。  相似文献   

20.
吴颉  熊平 《特区经济》2007,(12):117-118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股权并不分散而是相当集中的,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是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本文从自我履约协议的视角探讨了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提出利用可回售股份来建立重复博弈的机制,解决大股东侵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