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永成 《经济论坛》2006,(11):92-93
一、引言在200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蔚华、姜德明、周红玲及全国政协委员刘家琛、王志琼、赵学铭分别提交议案和提案,提出现行法律规定的800元个税起征点应该调高。从此,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改革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1600元人民币。然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什么意义?本文认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但体现了效率,更在于公平。二、什么是税收什么是税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有两种定义法。一种是我国“国家分配论”的税收定义,即“国需说”;一…  相似文献   

2.
韩露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66-167
以免征额在个人所得税中起到的无法取代的作用为切入点,说明个人所得税中运用免征额的意义,并从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免征额的历史沿革中总结出经验及教训,分析说明各收入阶层的纳税人的税负减轻状况的差异,还有部分高收入者税负是否提高,以及是否税负横向公平等客观事实,提出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不应搞全国同步走,并提出了有关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人所得税法>从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对免征额进行了三次调整,最近两次调整的时间间隔很近,似乎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只是一个免征额的变动问题.对居民来说,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实质是税负的轻重和公平问题.免征额是对个人工作和生活费用的扣除,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历次免征额的调整,只是解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权宜之计,而要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实现量能负担的税收公平原则,就必须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7,(10):113-127
免征额一直以来都是个人所得税改革与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通过构建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拟模型,证明了免征额的大小与单一税率以及多级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平均有效税率大小呈反比,与累进性的大小成正比,并且随着免征额的增大,单一税率以及多级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型分布。这对于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的理论体系,以及指导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现阶段的工薪所得税与未来综合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公平与效率问题贯穿于经济运行过程及其制度安排中。税制的理想境界是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税收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现代税制的设计均较多地涉及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则体现在所得税制中,而且尤以采用累进税制的个人所得税,更好地体现了纵向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6.
徐后能 《现代财经》2004,24(7):16-18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设置了起征点,对达不到起征点的纳税人免予征税。但由于起征点的设置对起征点以下的纳税人“厚此”,对起征点以上纳税人“薄彼”,有违税收中性、公平、效率的原则,促使纳税人萌生寻租和偷逃税动机。如果将增值税的起征点改为免征额会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必将给全国上百万户纳税人带来实惠,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并且对现行税制进行“边际性调整”,有利于税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起征点与免征额是税收要素减免税中相关的两个概念,都是对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但在实际操作中二者经常被混用,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本文对二者做了较详尽解释,希望有助于大家正确理解起征点与免征额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曾惠芬 《时代经贸》2008,6(19):136-137
200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免征额)从1600元提高至2000元。然而,该标准实施半年后,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呼声就不断响起。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标准应该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个税免征额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免征额累进作用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函数分析,及其对纳税人影响的图像分析,并加以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免征额作用的间接性和局限性特征,提出我国目前个税的免征额过高,应当在适当降低免征额以遵循个税“大众税”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更多地配合税率和税级的改革来完善我国个税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公平原则是税收的基本原则之一,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中对居民初次收入结果进行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能够调节不同人群收入水平,促进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和谐,但无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税法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纳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问题,只有将公平原则贯彻到底,才可促进税收的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对个人所得税...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以广泛应用。但据调查了解,对于企业特殊事项要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有些无所适从。因此,以具体案例的形式着重分析企业发生的特殊交易如何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相信在会计实践中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个人所得税又是税收中重要的税种。国家可以也应该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国民收入,缩小国民贫富差距,这就需要一个公平的且能起调节作用的个人所得税税制。  相似文献   

13.
个税免征额、税率与拉弗曲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个人所得税改革对经济主体行为产生激励的理论,尝试将个税免征额引入拉弗曲线(Laffer curve),分析了收入变化时收入税率曲线位置的移动与拉弗曲线的形态变化,以及个税免征额与最优税率之间的运动规律,发现随着个税免征额的提高,最优税率有下降的趋势,对我国当前个税免征额的提高与税率级次级距调整现象做出了较严密的数理分析。而在分析个税免征额的选择及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时,为我们找到在当前地区收入水平不均与居民收入分布多样的状况下的最优个税免征额以及实践差别化税制的理论依据,回答了原来仅考虑税率变化的拉弗曲线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个人所得税是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期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趋于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然而就中国现状来看,它不仅没有起到公平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因此,中国个人所得税模式改革取向,应是个人所得税的工具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税收与收入分配:基于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税收分配作用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导致了税制设计方案的差异。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累进综合个人所得税在发展中国家里面临着更高的管理成本、遵从成本、经济效率成本和政治成本,因而可能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最优策略。对于中国而言,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在合理确定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税负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家庭人口数量及就业状况对费用减除标准加以细分。在商品税方面,对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将更多奢侈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并对与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  相似文献   

16.
江月 《经济与管理》2008,22(4):73-7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降低税率、减少级距”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未能很好地起到调节收入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美英两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过程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对免征额和初始税率、最高边际税率累进数及管理成本等因素的确定,选择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  相似文献   

17.
政府阶段性政策偏好对税收公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明宇 《经济经纬》2007,(4):154-156
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基本建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偏好,通过企业身份设计、税率和优惠措施安排,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对税收公平也产生了程度不一的侵蚀。但政府阶段性政策偏好对税收公平的侵蚀并不具有当然的合理性,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必须做出精当的制度设计,尽可能减轻或减缓政策偏好对税收公平的侵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快速增长,如何通过强化对个人所得税的管理以减少税收收入的流失,已经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制不健全、处罚措施力度薄弱、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革税制、加大惩罚力度、改革税收征管模式等措施加以改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的不适应及其修改逐渐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几次修订,但总体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而有关个人所得税价值目标的选择是关系到个人所得税立法走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税收公平角度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全面性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平原则是各国税制建立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公平的个人所得税制将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独特功能。然而,由于在税制模式、税率结构、费用扣除和税收征管等方面的缺陷,导致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缺失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全面性改革,即通过转变税制模式、科学设计税率结构、合理规定费用扣除标准和完善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其公平性,以有效发挥其调节功能,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