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奴隶社会,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各级官吏都由国王、诸侯按照自己亲属的血缘关系远近,加以分封。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它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神圣不可侵犯。春秋时期,诸侯互相兼并争霸,周王对诸侯逐渐 相似文献
3.
元代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凡职官铨叙之典,吏员调补之格,勋封爵邑之制,考课殿最之法,悉以任之。”(《元史·百官一》)元政府对地方官以五事考课为升降,其中三事关系到官吏的经济政绩,这就是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均(《元史·选举二》)。对于掌管钱粮官吏的考核,实行增羡者迁赏,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审计考核,最早可溯源到夏禹时代的“会计”。据《史记·夏本纪》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等史籍记载,禹三载考功,五年政定,会诸候于茅山,乃大会计。这里的“会计”,乃是定期会集诸候,对其贡赋征收进行考核。此为后世上计制度之端倪。《周礼》更明确记载了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大宰以八法治官府,其“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相似文献
5.
6.
7.
8.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始于隋代,到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最高级的考试为“殿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必须闯过六关:首先是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获得“秀才”头衔;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闯过第四关,保住“秀才”的头衔;这样才有资格参加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大比之年”的乡试,连考三场中了“举人”才过了第五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由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进行,也要考三场,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才最终取得了“高考”的入场券.由此可知,古代的“高考独木桥”比现在要难得多. 相似文献
9.
10.
钱,既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古代官员写“钱”的楹联颇多,有的借“钱”喻人,生动传神,有的借“钱”育人,用心良苦……这些“钱”联,不仅以其独特的形式增添了无穷魅力,更以深沉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发人深省.
清代名臣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世人敬仰.他一生清廉,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自题一副楹联云:“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联语在于表明做人之心境,上联说,钱为养命之源,分文不取原非易事,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可贪;下联说,做事不可强求尽善尽美,要顺其自然,不可为“名”而做无能为力之事. 相似文献
11.
过日子花钱,对家庭来说叫理财,对国家来说就叫财政无论家庭还是国家,自古以来就有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强调根据收入来决定开支的限度,但仔细分析一下,对这条原则也不能机械地理解和执行。量入为出量入为出的出处是《礼记·王制》,它提出国家必须实行财政管理,每年的年底,粮食收获完了,宰相要根据当年的收成情况来确定第二年的支出安排,即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 相似文献
13.
14.
自从唐代初年产生,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古代学生进书院学习,要不要参加入学考试,要不要交学费?书院的老师是怎样教学的,都教哪些科目,而学生又是怎样安排一天的学习生活的?他们要不要月考年考,学得不好会不会被留级甚至开除呢? 相似文献
15.
16.
17.
2010年1月,中央出台红头文件.数千“驻京办”将面临在半年内被撤销的命运。新闻经媒体披露后,“驻京办”这个名词一时间家喻户晓,还有人形象地将“驻京办”比喻为地方的第二行政中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充当着上传下达的中枢机构角色,是古代庞大官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那么,驻京办最早发源于何时?都有哪些功用?这里面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裸官”是一个好词儿,是指不带亲人家属去异地做官,免受利益关系牵绊,端的是两袖清风,所以“裸官”多廉士。与海南的海瑞、丘浚齐名的清代官员陈殡,号称“岭南三大清官”之一,就是一个典型的“裸宫”。陈殡在外面做官二十余载,都是“裸体做官”,独身在外,没有携带过家眷。 相似文献
19.
近日,随着“不探望老人属违法”“老人再婚也需赡养”等新条款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全社会部越来越看重“依法养老”,社会养老也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