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企业盯上"洋资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华 《大经贸》2004,(7):66-69
目前,中国企业收购跨国公司在华剥离资产成为一股热潮。但收购过来的洋资产究竟是金矿还是垃圾呢?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2.
谁也没想到,几位中国工程师从山西一家公司跳槽到邻近的河南省工作,竟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引发第一起涉及中国企业商业秘密的美国337调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国家,参与收购定价的主要是经理层、目标企业的所有者阶层和MBO中介机构三方,而在中国,MBO的实施带有强烈的国有企业改制性质,因此参与收购定价的除了上述三方之外,还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职工这至关重要的两方,MBO定价在中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企业资产有直接控制力的地方政府和有强烈收购意愿的经理层之间的博弈。 这就使得MBO的收购定价不得不考虑另外3个敏感话题:一是国有资产的保全,股权出让者的利益甚至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益需要给予保护;二是企业职工利益的兼顾,实施MBO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在华进行并购交易的兴趣正日益凸显。专业机构预测,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合并收购将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新的主渠道。 不久前,英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特意以1.4亿英镑收购了顶新集团旗下乐购卖场50%的股权,找到了进入中国市场、抢占行业份额的一条快速通道。而从2001年至今,外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5大跨境合并收购交易中,有3起是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可口可乐计划以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一事不断升级,先是有调查显示,中国近8成网友反对这起收购,后又有消息称,多家中国企业拟联名上书抵制。一时间,“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掀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6.
2013年9月,双汇国际耗资71美元完成对全球最大猪肉加工商及生猪养殖商史密斯菲尔德(简称SFD)公司的收购。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一桩收购案,联想集团收购IBMPC业务也不过是12.5亿美元的标的额。中国企业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例也发生在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宣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总对价约151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财经界(学术)》2005,(8):100-104
收购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收购方能够给被收购企业带来什么,而不是从被收购企业获得什么。正是这条规律点中了中国企业的死穴。  相似文献   

8.
从1987年起,美国沃特财务集团完成了超过60例反向收购(RTO),而“反向收购”就是国内所熟知的“借壳上市”,顺理成章,沃特财务集团被称为美国“借壳王”。在沃特中国首席代表张志浩看来,实施反向收购是在美上市的好办法。有关资料介绍,中国企业在海外买壳上市的案例众多,单单美国一地成功者就已有10多家。沃特2003年刚进入中国就已做成了两单生意,2004年可以操作的国内民营企业在美国借壳上市的数目预计1O个左右。20O3年11月,张志浩在上海浦东金茂大厦接受《商界名家》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9.
近来,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商界大事接连不断。继联想成功地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海尔将竞购美国美泰,中海油更是祭出空前大手笔,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的老牌企业雪佛龙一争高下,收购优尼科公司。  相似文献   

10.
《学习时刊》第4期刊登北京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的文章说,最近国外的几件企业兼并收购案很值得国内注意,一是阿联酋的迪拜世界港口公司斥资39亿英镑收购美国东海岸5个港口遭到反对,二是法国为了防止意大利电力公司对其能源企业实施收购,对法国燃气公司和苏伊士公司进行了合并。加上去年我国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遭阻挠,这一连串的外部行为已经足够引起中国的警惕。  相似文献   

11.
本期的卷首语,我最初是想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想解读一下最近发生的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事件以及中信资源收购泰国石化公司的情况。但是,最近一场更为重要的争论,引起我的关注。这场集中了正反不同观点的讨论,这几天又格外的升温。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冷热”之争。  相似文献   

12.
杜波 《国际市场》2001,(6):38-39
1994年,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有关中国大蒜倾销的调查问卷摆在了中国42家企业的案头,中国企业迟疑了,这一迟疑导致商务部最终裁决给予所有中国大蒜376%的倾销幅度.因为按照美国反倾销法,如果中国出口商品拒绝应诉,不按调查问卷的要求提供资料,则美国商务部只能采用"最佳可获得信息".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使用美国起诉方提供的信息.此案的结果对于中国大蒜业是灾难性的:中国的大蒜从1994年起被全部赶出美国市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拒绝应诉的行为助长了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不战而降的行为.1990年,同是没有中国企业参加应诉的美国对华硅锰反倾销案,中国在短短6个月内丧失了2000万美元的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有意斥资130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上Crop)的消息通过海外媒体传到国内,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是中国企业迄今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  相似文献   

14.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拟将国内目前通行的以收购为主的出口方式,转为以代理为主的出口方式,同时出口退税政策也将作重大调整,今后将不再退税给外贸公司,而直接退税给生产企业。虽然这项政策尚水出笼,但已经引起各地外贸主管部门和外贸出口企业的极大关注。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入世以后外贸行业的前途应该是光明的,除非受到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本拟作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5.
1993年9~10月间的“宝延风波”,开我国股票市场上企业收购与兼并事件之先河。随后,“万科”收购“申华”、“天报”收购“小飞乐”……一时间,收购题材.沸沸洋洋,撩动人心,成为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一大热门话题。标志着我国股市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拟选择其中的几个加以简单的探讨。 一、股票市场上企业收购与兼并的意义及方式问题 “宝延风波”以前,我国的企业收购与兼并都是在有关主管部门控制下协议完成的,而不是直接通过市场自发完成的。股市收购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它将使人们更准确地理解股市.理解股份制经济的实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股市收购题材的产生是我国股市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巫燕玲 《大经贸》2002,(1):46-47
2001年,海尔宣布收购了欧洲家电名牌云集的意大利一家冰箱工厂,从而成为首家实现跨国并购的中国白色家电企业.而这是海尔"先有市场,再建工厂"的拓展国际市场思路的又一发展.据悉,如今,海尔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2家海外工厂,56个贸易中心,15个设计中心,营销网点53000个,产品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海外设厂最多的企业.而海尔集团国际化最具代表性的一步是在美国建厂,建于南卡州坎姆顿市的海尔工业园,占地600亩,是海尔目前在国外最大的生产基地.2000年3月,工业园的冰箱项目正式投产,这是中国在美国投资最大的一家企业.  相似文献   

17.
文综 《中国品牌》2010,(4):84-87
据报道,瑞典当地时间3月28日15时(北京时间21时),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沃尔沃总部所在地瑞典哥德堡,签署了吉利收购沃尔沃协议。在获得美国、中国、瑞典和欧盟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将于今年第2季度完成交易。这一场地位悬殊的并购毫无疑问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一个是有着82年历史的世界顶级豪华汽车品牌,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企业,吉利和沃尔沃的这场并购究竟会给对方带来什么?这个中国汽车市场投入资金最大的海外联姻会不会改变中国汽车的发展路线呢?  相似文献   

18.
《商界名家》2005,(2):115-116
刚过去不久的2004年,并购再度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国,联想收购蓝色巨人IBM PC业务的那一刻,将中国企业为国际化生存的重大命题而上下求索的并购热潮推到了高潮。这样的高潮刺激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现实忧虑,人们的忧虑是有理由的Samsung对AST的收购,以AST经营失败而告终:NEC收购Packard Bell,后者也落了个失败的结果;Acer收购TI的个人电脑业务后经营失败,最后不得不以10亿美元将其剥离出去……在以上这些巨人面前,中国企业充其量还只是个稚嫩的孩童,要想走好并购这一步,还得好好补补课。相信以下这节“并购课”会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现状,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为例,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尤其是在美收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考察了美国规制海外收购的法律制度,并对我国完善外资收购立法模式及其制度构建展开研究。笔者认为,美国规制海外收购的反垄断法加单行法规的做法可以为我国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华商》2012,(7):16-16
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候,任何一家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资产的消息,都能剌激人们的眼球。这两天,一条中国民营企业到美国上演“蛇乔象”的消息,就引起了坊间的热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