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城矿13采区1335回采工作面应用切顶卸压、锚索悬吊技术在回采工作面运输巷的沿空留巷工程中,改变了沿空巷道围岩的应力集中程度,改善了沿空巷道的围岩应力环境,减小了巷内支护的受力及巷旁支护的阻力,提高了沿空巷道的稳定性,确保了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金谷煤矿沿空留巷工程顺利进行,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研究金谷矿沿空留巷围岩变形规律,研究了不同回采阶段,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和顶底板位移分布特征。得出:伴随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所受的应力和位移逐渐增大,巷道两帮应力和位移分布具有不对称性,靠近采空区侧的帮部应力比靠近实体煤的帮部应力更大,回采侧帮部顶板变形量大于非回采侧帮部,因此对于沿空留巷的巷道支护设计要考虑加强支护回采侧帮部。  相似文献   

3.
针对冯家塔煤矿大采高1203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联巷的具体地质特征,为实现大采高1203综采工作面支架的快速、安全回撤,本文对1203综采工作面回撤工艺进行分析,为今后综放工作面设备及支架回撤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缓解采掘接续紧张,现工作面布置多由跳采变为顺采,提前开挖采准巷道难免受到多次动压影响,针对布尔台煤矿42103工作面回采应力集中造成42104回风顺槽围岩变形严重的工程地质实际条件,通过及时监测回风顺槽的变形情况,总结出了在留有合适保护煤柱的前提下,综采回采对相邻采准巷道的动态影响规律。并设计了通过加强巷帮、底角支护与钻卸压孔联合控制底鼓的技术,为该类巷道底鼓治理提供了成功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5.
自煤炭开采以来,煤矿井下过空巷问题始终没有被很好解决,一直困扰着矿井安全高效发展。空巷是在矿井开采混乱或在煤矿煤炭资源濒临枯竭时,回收区域煤或上、下山等较大煤柱时存在的老巷,或由于综采工作面更改回采方案之后在回采工作面中间留下的巷道。回顾总结国内外工作面过空巷的发展历程,矿井工作面过空巷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始终是围绕空巷支护工艺、巷道变形与巷道围岩相互作用关系这一课题进行的。本文重点介绍巍山煤业150119工作面过空巷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沿空留巷即工作面煤层回采后,在1902综采工作面胶带巷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在1902工作面胶带巷留巷作为1904工作面的轨道巷。在矿山压力作用下,采用预裂切缝技术使顶板垮落,巷道顶板预裂爆破切顶卸压、巷道超前段顶帮补强支护、回采侧巷帮挡矸防护及巷道滞后段加强支护等工艺利用原巷道并经加强支护形成新巷道,作为下一个工作面的回采巷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在工作面回采作业中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在综放工作面的矿压显现情况。基于黄陵矿业某矿111工作面的工程概况与支护情况,结合沿空留巷技术,在111工作面巷道内沿空留巷内布设“十字交叉法”测点,并设置信号柱,对该留巷的围岩变形收敛情况进行监测,得出留巷滞后回采工作面20~40m时开始出现巷道压力显现;当留巷滞后回采工作面140~180m时,巷道的变形量达到最大,巷道压力几乎处于峰值;当留巷滞后回采工作面200~260m时,巷道压力开始趋于稳定。通过了解巷道矿压显现与变形情况,为沿空留巷的设计优化与巷道内的临时支护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回采巷道在生产过程中时有底鼓现象的发生,严重制约煤矿安全生产。针对这种现状,根据应力转移原理对底板开挖卸压槽防治底鼓技术进行分析,采用高强度支护巷道围岩,并在巷道底板开挖卸压槽对巷道底鼓现象进行治理。实践证明在巷道底板中开挖卸压槽防治巷道底鼓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其施工工序相对复杂,且卸压槽参数确定比较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治理巷道底鼓方面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以近水平煤层回采巷道底鼓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回采巷道开挖卸压槽进行底鼓治理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高应力巷道周围岩体的变形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应力巷道底鼓问题,维护了巷道的稳定性,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由于综采工作面回采完毕后回撤通道至大巷间煤柱用综采回收比较困难,故此段煤柱经常采用旺采或小综采进行回收。本文主要介绍上湾煤矿12103工作面回撤通道至大巷间煤柱旺采回收的巷道设计、回采工艺、顶板处理方式及相应的安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近距离采动影响下巷道支护技术,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了巷道受动压影响时围岩应力变化情况,发现巷道所处区域应力水平为原岩应力的1.8倍左右,巷道顶板出现的拉应力区是巷道顶板破碎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出高强锚杆支护系统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井下试验结果表明,1552工作面回风巷采用高强锚杆支护系统巷道变形量只有40mm左右,有效解决了1552工作面回风巷的支护技术难题,为近距离采动影响下松软破碎煤层巷道支护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深井开采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围岩应力大、矿压显现强烈等,给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深井70151回采巷道矿压实测研究,掌握了该巷道开采期间变性规律、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和顶板深层围岩变形特点等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为工作面的后续开采提供了一定的实测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伦煤矿综采工作面运输巷长久为沿空掘进巷道,由于受采动压力与老空区影响,沿空巷道严重变形,从而影响工作面安全快速回采,本文以1707-1综放工作面为例探讨了沿空回采巷道的支护与管理技术,为综采工作面安全快速回采提供了有利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朱村矿21区轨道煤柱工作面回采巷采用沿空掘巷,巷道围岩破碎且不稳定,从而提出了巷道锚梁网支护技术。通过现场试验,表明该支护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风水沟煤矿为典型的软岩巷道,回采期间巷道变形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工作面顶板垮落形态,研究回采巷道受力变形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三高一低”即高强度、高刚度、高可靠性、低支护密度的支护方法与切顶卸压相结合形成的卸压锚固协同控制技术,进行软岩巷道围岩控制,并对软岩巷道进行现场矿压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高强支护+切顶卸压支护效果最好,其次为高强支护效果,两者皆优于原支护效果。通过高强支护+切顶卸压围岩控制方法,巷道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永明煤矿3121进风巷沿空留巷薄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矸等特点,建立了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用以研究沿空留巷围岩运动规律。采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留巷及工作面围岩的位移和应力分布,确定了工作面支护参数方案。矿压监测表明,进入变形速度稳定区后,巷道围岩仍然按一定速度变形。顶底板移近量分别达到了68mm、51mm,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克服多工作面采动对主要巷道的影响,三角煤区域工作面往往采取二次开切眼、内外面间续开采的方式回采,二开切眼需留巷做回风通道。针对某矿厚硬顶板条件下二开切眼纵向顶板载荷大、空区悬顶尾檐大、动压中留巷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在分析切顶沿空留巷巷旁作用机制及坚硬顶板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次停采过程中撤架沿空留巷综合支护方案,即停采通道动态护顶、连通顺槽超前补强、撤架过程支护工艺连续性优化等手段。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沿空留巷后,空区悬顶压力得到释放,停采通道及连通顺槽支护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量,达到了三角区域沿空留巷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矿井资源回收利用率,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不同煤柱留设宽度下双巷掘进过程、一次采动及二次采动煤柱围岩应力演化特征研究,分析二次回采期间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据此提出合理的护巷煤柱留设宽度。研究结果表明,掘巷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峰值应力与煤壁距离均为1m,应力集中系数分别为1.43~1.51,巷道实体煤侧及煤柱侧塑性区均为2m。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回采侧应力峰值距离煤壁分别为5~7m,应力集中系数分别为2.99~4.63;煤柱侧应力峰值距煤壁4~5m,应力集中系数为2.20~4.63。综合考虑煤柱稳定性及资源回收率,建议现场采用15m尺寸煤柱。  相似文献   

18.
永夏矿区矿井推广实施沿空留巷技术,促进了安全高效回采。本文结合深井厚泥岩顶板软岩巷道特征,通过调查分析,分区划定沿空留巷不同段,提出科学的围岩控制对策,并进行工业性试验。沿空留巷可划分为超前支护、架后支护、成巷稳定3区,采用“爆破切顶预裂卸压+恒阻锚(杆)索+36U型可缩钢腿挡矸”的支护技术方案,实施分区差异化围岩支护控制、动态巡巷维护,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实现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的巷道支护,同时为永夏矿区类似条件下的工程施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综采工作面的快速回撤.是减少搬家倒面时间.实现矿井安全高效的重要保证。内蒙古伊泰集团纳林庙煤矿二号井工作面搬家使用多通道快速回撤技术.所谓多通道快速回撤技术就是在设计停采线预先布置主回撤通道.在主回撤通道之外相距25~30m左右布置辅助回撤通道。在主、辅回撤通道之间根据工作面长度.相距50~60m布置几条联络巷道.达到工作面快速回撤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对小煤柱沿空留巷巷道围岩进行非线性数值计算,分析沿空巷道在上区段和本区段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应力、位移、塑性区分布规律,得出小煤柱沿空留巷巷道围岩破坏首先从弱结构体(小煤柱)开始破坏,并具有明显的剪胀性,破坏形式主要以两帮煤岩体向巷内滑移挤入、整体外鼓为主,但小煤柱完全破坏前内部仍存在弹性核区,具有一定的支承能力,如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护方案维护小煤柱稳定,即可确保整个沿空巷道总体变形量在可控范围之内;数值模拟结果与前人的现场研究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