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永夏矿区矿井推广实施沿空留巷技术,促进了安全高效回采。本文结合深井厚泥岩顶板软岩巷道特征,通过调查分析,分区划定沿空留巷不同段,提出科学的围岩控制对策,并进行工业性试验。沿空留巷可划分为超前支护、架后支护、成巷稳定3区,采用“爆破切顶预裂卸压+恒阻锚(杆)索+36U型可缩钢腿挡矸”的支护技术方案,实施分区差异化围岩支护控制、动态巡巷维护,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实现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的巷道支护,同时为永夏矿区类似条件下的工程施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三软煤巷是围岩剧烈变形的难维护的回采巷道。柳泉煤矿原有的锚网支护已不能满足"三软"煤层巷道的支护要求,通过对锚杆对软岩巷道围岩的支护分析,提出了锚梁网索联合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3.
清水营排水泵房布置于"三软"岩层中,顶、侧围岩压力大,致使工程失稳、两帮和底板破坏严重,变形后无法满足机械设备安全使用要求。为解决软岩支护难题,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巷道围岩特性,通过钢管混凝土的结构力学及混凝土砌碹薄壁筒特雷斯卡屈服计算,探索软岩巷道支护的新工艺。分析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支架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软岩巷道变形。  相似文献   

4.
某矿103采区巷道过断层破碎带时,围岩出现大变形,支护难度大。为了防止巷道掘进后围岩发生较大的流变变形,出现底鼓,提出了“锚喷索注+底板注浆”的全断面联合支护技术。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了U型钢支护、锚喷索支护和锚喷索注+底板注浆联合支护三种方案的支护效果,结果显示:相比前两者的支护方案,锚喷索注+底板注浆支护技术在巷道围岩全断面内形成了注浆加固圈,提高了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围岩的承载能力,减少了巷道底板围岩内的卸压区范围和应力集中系数,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相似文献   

5.
7203运输巷顶底板均为软岩,巷道在采用锚网索+钢架棚方式支护时,存在围岩变形量大、支护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结合南翼二采区7203运输巷现场实际情况和围岩岩性等,本研究提出了采用锚注方式支护围岩。具体而言,巷道的巷帮及拱顶采用锚杆+中空注浆锚索+钢筋网+喷浆方式支护,而底板采用中空注浆锚杆+喷浆方式支护。本文详细介绍巷道支护技术方案,该方案可增强围岩强度和承载能力,并使围岩与支护体系形成整体,共同抵抗围岩变形。实践表明,7203运输巷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可满足巷道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在原有支护条件下,凉水井煤矿+575水平45#煤层西翼南巷巷道围岩变形过大,即原有支护系统未能达到控制围岩变形,保持围岩稳定性目的。本文对原有支护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前后围岩监测对比分析,采用新的支护措施后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得到控制,有效减小了巷道片帮及顶底板沉降的程度,从而为相似工程的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深部软岩变形的特征,提出在巷道掘进期间以高强的"锚网喷"+"锚索"支护体系控制并适应围岩变形。巷道掘进后,经过较长时间的蠕变,采用"锚网喷"+"围岩注浆"二次加强支护。探讨合理的二次支护时间。该技术在十五采区皮带下山(下平行)支护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有效的控制巷道变形。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各大矿区巷道支护实践,提出"锚注"支护方式来进行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围岩控制。该"锚注"支护方式在河南某矿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锚注"可以有效对高地应力软岩巷道围岩进行控制,在该支护方式下的围岩变形仅为原"锚网喷"支护方式下的1/10~1/8。  相似文献   

9.
基于赵固二矿14030工作面开采条件和深井大断面回采巷道维护的特点,以赵固二矿14030工作面回采巷道为研究背景,提出了注浆锚索超前支护的全锚固式支护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模拟中空注浆锚索支护参数变化对围岩控制效果的影响,给出了工作面注浆锚索支护参数设计,并通过现场实践判断参数设计的合理性。现场实践表明,在注浆锚索超前支护技术作用下,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说明注浆锚索超前支护参数设计合理,可有效控制围岩稳定性,保障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巷道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黄陵二号煤矿回采巷道变形机理,以黄陵二号煤矿二盘区2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211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211回风巷为二次动压巷道,二次动压巷道采动影响造成围岩应力集中是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211回采巷道水平主应力对巷道顶底板的影响作用大于对巷道两帮的影响,垂直应力对巷道两帮的影响作用大于对顶底板的影响。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和锚杆锚索支护系统的高预紧力是保证支护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澄合矿业公司董东煤矿TC09运输顺槽顶板软岩强度低、控制效果差的难题,基于围岩地质力学条件对变形原因进行分析,制订了强力支护及表面喷浆封闭的技术方案,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锚杆索受力合理,巷道围岩变形小,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矿1500轨道大巷过断层段巷道围岩变形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不利局面,深入分析了该段巷道围岩变形机理。针对该段巷道围岩碎裂现象严重,遇水膨胀软化,兼有工程软岩和地质软岩的特点,巷道围岩以破碎软岩大变形为主要特征。提出了用U型棚、锚喷、注浆联合支护的巷道修复技术,并利用巷道修复后巷道变形参数统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修复完成后巷道顶底及两帮收敛变形均低于180mm,收敛速度均低于2mm/d,巷道很快达到整体稳定,围岩变形得到了根本控制。  相似文献   

13.
常村煤矿回采巷道受地质构造及采掘动压影响,巷道支护困难,本文在工作面实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巷道的支护形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加强了施工管理,提出空帮让压、松帮卸压等合理的支护建议,通过对回采期间巷道变形进行监测得出:该支护设计可以延长回采周期,有利于缓解矿井工作面采掘接替紧张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缓解采掘接续紧张,现工作面布置多由跳采变为顺采,提前开挖采准巷道难免受到多次动压影响,针对布尔台煤矿42103工作面回采应力集中造成42104回风顺槽围岩变形严重的工程地质实际条件,通过及时监测回风顺槽的变形情况,总结出了在留有合适保护煤柱的前提下,综采回采对相邻采准巷道的动态影响规律。并设计了通过加强巷帮、底角支护与钻卸压孔联合控制底鼓的技术,为该类巷道底鼓治理提供了成功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土城矿13采区1335回采工作面应用切顶卸压、锚索悬吊技术在回采工作面运输巷的沿空留巷工程中,改变了沿空巷道围岩的应力集中程度,改善了沿空巷道的围岩应力环境,减小了巷内支护的受力及巷旁支护的阻力,提高了沿空巷道的稳定性,确保了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6.
回采完毕的工作面会引起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布,影响工作面前方巷道的围岩应力分布,造成下山巷道群严重变形,不仅阻碍正常的矿井生产,还会增加成本投入。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应用应力转移技术保护下山巷道群,展开工作面停采线位置优化与工作面快速搬家相结合的技术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下山群应力转移护巷技术进行探讨。预掘回撤通道可以作为卸压巷,能减小下山区域的围岩应力。“锚-让”支护技术的实施,保证了回撤通道内部的卸压效果。通过分析,最终得出回采工作面重复采动是下山群变形和破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回采巷道在生产过程中时有底鼓现象的发生,严重制约煤矿安全生产。针对这种现状,根据应力转移原理对底板开挖卸压槽防治底鼓技术进行分析,采用高强度支护巷道围岩,并在巷道底板开挖卸压槽对巷道底鼓现象进行治理。实践证明在巷道底板中开挖卸压槽防治巷道底鼓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其施工工序相对复杂,且卸压槽参数确定比较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治理巷道底鼓方面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以近水平煤层回采巷道底鼓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回采巷道开挖卸压槽进行底鼓治理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高应力巷道周围岩体的变形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应力巷道底鼓问题,维护了巷道的稳定性,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沿空留巷即工作面煤层回采后,在1902综采工作面胶带巷采用沿空留巷技术,在1902工作面胶带巷留巷作为1904工作面的轨道巷。在矿山压力作用下,采用预裂切缝技术使顶板垮落,巷道顶板预裂爆破切顶卸压、巷道超前段顶帮补强支护、回采侧巷帮挡矸防护及巷道滞后段加强支护等工艺利用原巷道并经加强支护形成新巷道,作为下一个工作面的回采巷道。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冲击地压的厚煤层矿井当中,回采的巷道都会采用多级支护技术来进行防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支护的效果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对支护技术失效的原因做出分析.造成支护失效有多重因素,其中高应力、强动载荷和卸压锚杆支护体系失效,能使围岩变形,并对巷道的围岩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因此对巷道的维护是矿井工作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需...  相似文献   

20.
以禹州煤田软弱厚夹层顶板煤巷为研究背景,分析巷道失稳破坏影响因素,得到巷道失稳破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巷道围岩软弱、巷道围岩应力较大以及支护方式不合理。探究煤巷顶板软弱厚夹层情况,并对软弱厚夹层顶板煤巷支护方案及断面进行优化设计,顶板采用梯次锚网索+W钢带支护,帮部采用锚索注浆加固联合支护方式。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支护方案后,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小,变形速度明显较低,围岩控制效果较好,可有效保障巷道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