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选取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区域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降低了试点区域的碳排放量。经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引起试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来促进碳减排,加快了试点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了清洁低碳能源的消费比例,减少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通过协同减排效应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发挥了协同减排作用,减少了二氧化硫等其他污染物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戴尔斯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虽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探索碳排放权交易的方式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减全球变暖趋势,保护环境。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为基础,针对我国立法方面的不足,对碳交易及其法律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晓苒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5,(5):26-28
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现状
在国家层面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但我国已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或政策规定.为我国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的碳金融衍生业务,碳排放权远期交易能助力企业碳排放的战略管理、盘活碳资产的内在价值、赋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然而,在碳市场中推行碳排放权远期交易,不仅可能面临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风险问题,碳排放权远期交易本身亦可能与履约清缴、价格涨跌幅限制等制度产生冲突。因此,本文建议围绕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碳排放权远期交易的制度构建,包括引入保证金措施、引入强制平仓措施、引入现金交割措施等,进而为碳排放权远期交易的落地和推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碳交易市场涉及多个参与主体,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保证其良好运行。由于碳交易对象具有特殊性、专业性、复杂性,容易出现较高的市场风险,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碳排放信息的监测和核定是碳交易监管体系运行的核心。规范化、标准化的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体系,保证了碳交易机制的正常运转。为避免碳交易价格的剧烈波动,有必要通过排放权储备、抵消项目等手段对价格进行监管。对于不合规行为,采取行政或经济措施予以惩罚。同时,应及早采取措施防范碳泄漏。 相似文献
6.
7.
为了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获得议价权,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我国必须完善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国内和欧洲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现状的对比分析,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从市场和碳税为出发点提出了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议,分析完善的碳交易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8.
建筑碳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城镇化后期,随着服务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能耗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时,碳排放总量控制要考虑现有存量和未来增量。深圳的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以建筑能耗限额作为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的基准,综合考虑了建筑能耗模拟值、现在值和增长潜力,综合了现有法律和能耗监测基础,并确定了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为我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的扩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加,现行的相关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无法全面涵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从碳排放权现行会计制度及部分市场参与者实际会计处理出发,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尽快建立碳排放权相关会计准则;将碳排放权资产化;根据持有目的不同确认不同的资产... 相似文献
10.
11.
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推导了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利用上海市1978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构建了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对2010年、2020年上海经济增长速度的估计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能源结构,从而测算上海市各主要年份的碳排放总量,分析上海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研究课题组 《开放导报》2013,(3)
为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国启动了七省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可规则性调控配额和结构性交易机制,是适应于中国现阶段国情的碳排放交易模式。深圳借鉴欧美等成熟碳排放交易体系经验,立足于深圳实际,大胆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以遏制需求和控制增长为出发点,建立了“四种类型,三个板块”的可规则性调控总量和结构减排的区域型碳排放交易体系,有益于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研究数据平台,检索自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6.2.4软件对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从发文量来看,逐年上升,尤其是从2021年开始显著提升;从文献作者上看,作者间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合作;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热点为如何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关键词突现来看,目前研究更注重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发展路径的全方面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碳税辅以碳排放权交易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减排政策工具.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实行碳税的现实条件,对碳税税制要素、税率、征税环节、税收收入的归属与使用、税收减免与补偿等相关政策配套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减排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多种模型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对碳税的技术路径进行设计;揭示动态条件下碳税税制要素的构成与选择;指出税率是碳税政策实施的关键环节,且存在最优的碳税减排税率;辨析中性税收实施方式下多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和最优税收返还模式;分析碳税及其政策配套的减排效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提出适合我国实际的碳税政策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降低区域内碳排放强度,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且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起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大规模、信息化程度高和具备一定资源基础的城市中的碳减排效果较好。基于此,提出要加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分级分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碳交易是以碳定价为基础、旨在减少碳排放的市场激励机制。《京都议定书》签署后,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构建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措施。十多年来,国际上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以欧盟EU ETS为代表的国家级碳交易市场以及中国碳交易试点城市等区域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建构,从各地区的试点,到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构,已经历整整十年,在碳减排和区域环境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和制度体系建设中,应重点规避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中配额超发分配的风险,加速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立法,发展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不断创新碳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7.
18.
低碳减排的设计使环境污染成本的外部性转向企业内部化,改变了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也冲击了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企业经营成本外延与扩大,影响了成本的核算与管理,迫切需要解决重构成本核算及管理体制,同时,低碳减排事项对企业现金流及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会计恰当反映与披露,文章讨论了低碳减排对成本核算管理的影响,并在FASB和IASB对减排会计的初步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会计确认、计量及披露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