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必然前提。基于可可盖煤矿实际情况,对矿井信息基础设施进行了设计,对生产经营管理网络、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网络以及网络综合布线进行了整体规划,构建了矿井数据中心和通信系统,数据中心包含模块化机房、超融合服务器系统,通信系统包括行政通信系统、生产调度通信系统、矿井无线通信系统、井下应急广播系统等,为可可盖煤矿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CAN总线的局部通风机监控系统以DSP芯片作为核心控制部件,配合各种传感器和外部电路,自动监控煤矿井下通风的各项指标,实现局部通风机开机、停机、风量调节、电机检测和综合保护的全面智能化,并采用CAN现场总线与地面调度室的主机通信,实现集中和远程监控。该系统实现了煤矿井下局部通风机监控的全程自动化,提高了井下安全生产的可靠性,避免因通风不良而造成煤矿井下局部瓦斯积聚,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是当前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和资源浪费。本研究致力于解决传统煤矿开采方式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安全性、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工作面自主监控、智能调度和优化管理。本文以实际煤矿工作面为对象,进行现场实践和数据统计分析,以评估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效果和成效。研究发现,煤矿应用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事故风险和资源浪费。通过运用自动化设备和智能调度系统,可以实现对工作面的实时监控、智能化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采煤效率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越来越关注矿井安全问题,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煤矿生产过程中最重要、应用最广的控制系统之一,其能有效保障工人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系统整体可分为两部分,即地面监控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的子系统基于ZigBee无线网络实现与矿区内各个传感器之间信息交换,通过无线局域网将各监测单元连接起来进行数据采集,形成整个工作面及相关区域的实时监测数据,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加快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引进。煤矿智能化开采集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手段,与井下设备和地质状况有机结合,形成生产设备全面感知、及时预测、自主学习和动态决策的智能化系统,实现综采工作面生产全自动化,满足井下生产减人增效的要求,切实提高生产安全性。本文探讨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的意义,并总结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应用,分析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智能化矿井利用云计算、物联网、AI技术、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矿井安全生产管控的各类情况信息进行横向整合、统筹管理,使矿井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监测监控、超限预警、人员定位、井下视频监控、安全隐患管理等数据及视频信息,为生产安全管理的快速决策提供前提,为智能化矿井的建设提供基础依据,为实现高效安全的矿井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很多煤矿企业都采用了无轨胶轮车作为煤矿企业辅助运输的设备。尤其是无轨胶轮车运输监控系统的应用为煤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本文从运输监控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谈起,介绍了监控系统的功能,重点论述运输监控系统调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该系统在煤矿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井下无轨胶轮车的运输安全问题,并为胶轮车的安全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相似文献   

8.
煤矿风井传统停风倒机模式下存在井下倒机时间较长、短暂停风等问题,从而引起瓦斯超限等问题,直接影响生产的安全。由于当前的检测系统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系统运行的情况,从而无法实现对远程信息化的及时监控。某煤矿对利用网络信息化和热备用倒机技术的研究,以高性能的工控机和S7-300PLC为核心,组合高精度的传感器,实现对矿井主通风机的在线监控。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实现了远程控制和在线监测,而且精准地完成不停风自动倒台,不仅缩短了倒机时间、杜绝了因风机正常倒机可能引起的瓦斯超限事故,而且大大提升了矿井主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煤矿开采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很容易发生危险事故,如煤层或岩层间出现危害性气体,其中甲烷、一氧化碳等尤其危险,因此做好煤矿开采期间的监控尤其重要。目前,瓦斯监控技术系统为煤矿开采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本文根据我国瓦斯监控技术系统存在的问题,探究瓦斯监控系统的组成,为瓦斯监控在煤矿开采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矿用5G是煤矿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智能化是煤矿发展的重要方向。5G技术兴起,传输速率高、时延低、连接数多、容量大、可靠性高,为煤矿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的技术支撑。为加快推进5G技术在煤矿智能化建设中的应用,本文对煤矿井下5G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智能化建设是煤矿走向高效、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基于可可盖煤矿建设情况,提出构建智能化生产设备系统。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生产监控类子系统和安全监测类子系统,共15个子系统,主要对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监控系统进行集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为安全生产管控层提供系统数据,实现集中管控及各系统数据交换、关联分析、联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煤矿灾害严重、灾害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在安全监管总局和煤矿安监局的强制要求下,各煤矿都建立了安全监控系统,但这类系统均是以井下监测站作为信息收集端,地面监控中心为信息处理与发布端的集中式封闭系统,获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得不到及时处理。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在研究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进行了重新构建,实现了信息量充足,信息与工位匹配,传输即时,处理及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三维可视化已逐步融入煤矿智能化的建设过程中,成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矿山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实现瓦斯抽采监控系统的可视化、智能化为目标,依托三维可视化技术,设计一套基于WebGL的三维可视化煤矿瓦斯抽采监控系统,实现瓦斯抽采管网监控、瓦斯抽采达标评判、预测预警等业务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提高煤矿瓦斯抽采智能化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前,煤矿开采工艺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技术不仅可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还能提高煤矿生产效率。为此,本文对智能化技术在煤矿地面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煤炭能源在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其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还能提升我国生产能力。在煤矿开采作业中,采煤机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作业质量,增大开采量。在现代化技术发展与进步的当下,为更好地进行煤矿开采作业,将更高质量的煤炭能源用于生产、生活中,要加强应用采煤机智能化技术,并加大对智能化技术的关注度。本文结合煤矿采煤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深入探究智能化关键技术,其中,智能化关键技术包括采煤机状态感知技术、采煤机智能切割技术、远程可视化监控技术以及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加强相关技术水平,充分提升采煤机工作效率,提高煤矿开采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煤矿井下水泵频繁开启、使用效率低、设备磨损严重的问题,通过研究负基于PLC的智能控制技术,提出了设备平均使用方案,形成了水泵负载均衡技术,给出了相应的软硬件设计思路和方案,搭建了煤矿井下排水监控系统。经工业现场试验验证,最终实现了水泵设备的均时使用,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为煤矿节省了设备维护和更换成本,保证了煤矿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煤矿智能综合管控平台的重要基础是安全生产全业务流程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动态分析,目前存在信息管理基础理论薄弱、数据孤岛严重、管理模式落后、共享平台缺失等问题。基于煤矿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智能化煤矿信息共享流程优化设计,为实现生产和管理部门间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集成奠定基础;阐述业务流程重构阐述,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各类数据的一体化存储,为信息处理的动态性、共享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对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理机制等内容和技术进行研究,解决煤矿业务流程数据处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煤矿生产环境复杂,存在安全隐患较多和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5G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超高的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等特点,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煤炭企业积极引用现代化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受较多因素限制,煤矿井下作业一直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应引用现代电气设备,实现煤矿井下作业自动化控制。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煤矿井下电气自动化控制应用情况及优化路径,为煤炭企业提供更多实用建议,助推自动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煤炭是社会生产的主要能源,为保证煤炭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其中,能够为煤矿的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同时,煤矿智能化技术以多种新兴技术体系为主,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本文将对煤矿智能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煤矿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展开深度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