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3)城镇化对乡村宜居水平、文明程度、治理成效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经济促进效应、文化传承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宜居水平和生活改善效应。(4)城镇化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影响不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对乡村的促进效应主要由经济城镇化即产业的非农化实现,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显著。平原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宜居为特征的高品质生活功能是现代化乡村的基本功能。顺应新时代对乡村生态宜居的需求和乡村生活主体多元化的走势,从规制层面解决好流向乡村的非原住人口与原住农村居民之间在乡村生活中的关系,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人才人力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课题。乡村产业应以宜于在地就业为出发点,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拓展宜居,引导城镇化走向城乡居民人口双增、居业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农村仍然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文章讨论了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趋于稳态背景下,乡村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并未弱化,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也更为明显,并利用2009—2021年千村调查的9 429个村域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农村流动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流出的劳动力实质上是户籍在农村的城镇劳动者,是城镇的常住人口,这直接导致乡村老龄化加快;二是流出的农村劳动力适应了城镇的就业和生活状态,即使回流也大都不返乡,回流对乡村老龄化加速的缓解作用不大;三是中国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正在减少,城镇定居已经成为流出劳动力的愿景和趋势,而城镇定居者大多以青壮年居多,老年人因为生活习惯和成本的考量更加倾向于留在乡村,这加快了乡村老龄化速度;四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乡村老龄化的影响。文章认为,政府应警惕回流劳动力因为无法就业、乡村公共服务较弱等问题而反复流动,所以需要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农村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考察创新要素市场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要素市场化不仅可直接促进乡村振兴,还可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的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约为19.2%;新型城镇化的中介作用存在明显门槛效应,当某地区新型城镇化率超过门槛值时,创新要素市场化的“牵引效应”占据主导位置,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显著增强;创新要素市场化驱动乡村振兴作用效果随时间渐趋增强,具有长期性。为此,要全面激活创新要素市场,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引导城镇服务延伸乡村,统筹推进城乡互促共荣;发挥数字经济动能,助推数字乡村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5.
刘江宁  袁瑞 《经济》2022,(2):54-56
<正>通过理顺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战略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指导实践,以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了2022年"三农"工作。会议提出,要始终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加强"三农"建设,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前城乡协调发展中系统工程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要重点培养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强化人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支撑作用,这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推进与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为了探究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首先以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为切入点,明确人才培养对稳定农村经济、夯实执政基础、助力乡村振兴的显著价值,进而分析目前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人才流失、供需失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用人才、引人才、育人才、留人才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人才培养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余思琪 《经济纵横》2021,(11):76-8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 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在乡村劳动力为城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挤压了城镇人口的就业空间。为消除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人口就业的影响,必须努力为乡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乡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主要从乡村消化和外部转移两个方面进行。乡村消化可以通过鼓励创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来实现;向外转移可以通过从向城镇、省外、国外转移等多渠道实现。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质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眼乡村的现代性塑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需要基于城乡共同体理念,着力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塑造乡村振兴的现代性,最终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勤 《经济论坛》2006,(15):62-63,71
一、我国劳动力资源现状及特点 1.资源丰富。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2000年底全国总共有将近13亿人口,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逐步放弃那些低效率的国有企业,造成了大量下岗工人。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造就了大批富余劳动力。2000年,中国的农业劳动力高达3亿3千多万人,占中国劳动力总数的47.45%(资料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  相似文献   

11.
李刚 《经济视角》2006,(12):76-78
吉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农业资源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吉林省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实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又在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条件下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求破解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一、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区城乡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中国农区乡村和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判模型,利用1992、2000和2010年三期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九大农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农区城乡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区域间不平衡、城乡协调度降低的现象较为普遍。(2)1992—2010年,大部分农区乡村发展指数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化发展指数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特征;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较为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农区城乡系统间的耦合度相对较高且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分析城乡系统协调发展度发现,协调发展度高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北区和甘新区,协调发展度低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3)最后根据农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内生力、外援力和交互力"三力"助推中国农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归”、“新村民”与乡村人才回流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要把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引回来"、"留下来"。"城归"是近年来我国精英人才的首次"人才回流",是"三农"政策富集的成效,是我国城乡关系的"自我调节",其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人才的"引回来"。研究认为,当前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关键在于如何把人才"留下来",实现向村民与"新村民"的身份转化与意识转化,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研究提出,"留住"人才,需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应加强乡村规划与执行,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化;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快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乡愁"文化的粘性。在人才内部机制建设方面,应加快树立乡村共治共享理念,促使新老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建立双重诚信体系,提升政府与村民诚信意识;建立人才长效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2):148-155
耕地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可为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思路。文章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论述了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耕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动力机制,探讨了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关系。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耕地利用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和变革过程中,乡村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年龄结构变化引发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固有投入和耕地产出能力等耕地利用形态的变化,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动态过程与微观个体体能效应、劳动替代效应、土地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助推耕地利用转型的动力。研究认为,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关键在于通过耕地利用形态的刻画,剖析劳动力结构变动与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关系。在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背景下,面向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利用转型调控需要全面把握劳动力要素的新发展趋势,逐渐强化土地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  相似文献   

15.
王建强 《经济论坛》2022,(8):99-106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最为关键。近年来河北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在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培育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吸纳人才的普惠性和长效性政策措施不足、乡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村人才能力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乡村人才成长激励保障不足、对乡村人才培训缺乏多元保障等制约因素。文章提出了加强乡村人才振兴综合管理、实施乡村人才预购与定制培养制度、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对乡村人才进行科学评价、完善基层人才的激励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人口流动有助于优化乡村经济结构、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和技能水平,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人口流出加剧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不少乡村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乡村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治理往往因人才匮乏而陷入困境。对流入地而言,人口流入改变了当地人员构成状况,冲击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增加了社会治理复杂性和公共服务压力。对此,应着力构建以常住人口为本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治理基础;加强乡村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县域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引导人才回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流动人口政治参与;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整合乡村社会资本,规范乡村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7.
石伟 《经济》2023,(12):60-61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他提出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今年以来,为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助力乡村建设,保定市乡村振兴局积极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活动,大力推进校地合作,共谋乡村发展思路,共建校地合作基地,共育乡村建设人才,打造保定乡村振兴新样板,助力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相似文献   

18.
赵怡峰 《经济师》2024,(3):158-159+162
退役军人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有助于引导退役军人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战略,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成就事业,为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文章对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现状、意义和当前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乡村振兴和退役军人工作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缺乏主体视角的情况下,本研究对西部山区一个乡镇的实地考察发现,青年农民返乡创业正在构成新的乡村变革。打工所形塑的主体性构建和劳动观念转型构成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微观主体动因,人口红利转向、城市消费转型与乡村建设累积效应等都成为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宏观社会性条件。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内在逻辑关联,使其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可信赖的主体;但同时也要对几个重要问题保持理性认识,如认清青年农民返乡体量仍然较小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巨大之间的事实关系、处理好保底与突破的关系、继续完善农村基本制度体系以及理清市场与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的关系与任务等。  相似文献   

20.
徐亮 《经济研究导刊》2023,(23):130-132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中国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通过系统分析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以期为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