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对底板含水层富水程度进行有效预测评价,将CRITIC客观赋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GRA)、优劣解距离法(TOPSIS)耦合,建立了含水层富水性综合评价模型,选取含水层厚度、脆性岩厚度比、岩芯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为影响底板含水层富水性的主控因素,计算综合贴近度,通过ArcGIS进行富水性分区,得到综合富水性分区图与物探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含水层富水性由西到东呈递增趋势,重点防水区域在矿区东部。模型结果与物探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CRITIC-GRA-TOPSIS法在含水层富水性评价上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并对矿区702钻孔地层富水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贺西煤矿位于河东煤田中部、离柳矿区西南部。井田面积19.252Km^2。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山西组的3、4号煤层和太原组的10号煤层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本井田地质勘探所涉及的地层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行盒子组等。井田范围内有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含水层、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和第三、第四系砂层砂砾石层孔隙含水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正德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得知该矿是以煤层顶底板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井,涌水量较小,补给条件差,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二类一型。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并为以后采用瞬变电磁法在测区范围内进行富水区探测,查明本矿富水区的范围及断层的分布情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西宁武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50101综采工作面位于井田西部边界,属厚煤层,煤层沉积较稳定,煤层倾角较平缓,赋存稳定,顶板为深灰色细砂岩,底板为黑色泥岩或灰色砂质泥岩.受断裂构造影响,局部煤层松软破碎,厚度有一定变化.对工作面推进有影响的主要含水层为2#煤顶板和底板砂岩含水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弱,补给条件差,主要以静储量为主,根据50101顺槽掘进情况来看,掘进过程中顶板局部有滴水或淋水出现,在遇有裂隙或断层时淋水会加大.50101工作面巷道回采过程中顶板同样具有上述现象,预计顶板最大涌水15m3/h.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杨村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构造、裂隙和井田内采空区对井下涌水的影响程度,研究矿井补充水源,充水通道,充水规律,井上下水力联系,确定了井田富水区域为:D13采区煤层顶板砂岩、泥岩是相对富水区,顶板水害问题比较突出;中13采空区大面积灌浆积水是D13采区深部开采的重要防治水区域。为杨村矿制定可靠的矿井防治水措施提供依据,对安全生产,避免水害事故发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旗煤矿32采区煤系上覆新近系和第四系,基岩厚度薄,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需进行提高开采上限.本文在系统分析采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上覆松散层的岩性、富水性及基岩厚度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采动等级,确定了安全煤岩柱的类型,并确定了安全煤岩柱的留设尺寸.研究表明,采区主采煤层(3煤)顶板基岩及上覆新近系底部岩层富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徐矿集团恒源煤矿地形地貌及井田构造,第四系地层,独山子组含水层,风井施工检查孔,井筒注浆,井筒附近疏降水钻孔,揭露独山子组地层岩性完整性分析。通过钻孔抽水试验,井筒施工突水资料,对独山子组含水层的富水性分析,为风井重新选址施工提出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蒋家河煤矿为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新建矿井,位于黄陇煤田中段的彬长矿区南部,主采煤层为侏罗纪延安组4号煤层优质长焰煤,位于白垩系洛河组砂砾岩含水层和侏罗纪直罗组砂岩富含水地层之下。煤矿在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的过程中,巷道和回采工作面顶板淋水涌水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本文在蒋家河煤矿实际生产中不断摸索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和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借鉴彬长矿区已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义矿业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富水规律研究,分析并确定井田奥灰水的可疏性;科学设计并放水试验,通过疏水降压评价,实现安全带压开采的可行性。优化煤层底板超高承压岩溶含水层水害防治技术路线,制定以疏为主,疏、截、查、供、保、监“六位一体”的绿色综合防治水技术方案,实现矿井水害防治方面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神府矿区活鸡兔西勘查区含水层的富水性、补径排条件、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等水文地质条件,对煤炭开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给未来煤矿规划与开发提供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以郭屯煤矿一采区3上煤层和3下煤层的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用有限差分分析软件FLAC3D建立模型,模拟并分析了3下煤层开采后3上煤层及其顶底板的应力-位移变化情况及运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上煤层上行开采切实可行,对郭屯煤矿一采区3上煤层的安全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洋等地表水体下的煤层开采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是防水。龙口矿业集团北皂煤矿海域下煤炭开采不仅要防治地表海水,还要防治第四系松散层中的砂砾水和基层含水层中的水。本文对北皂海域首采区覆岩特性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平庄煤业集团公司风水沟煤矿二采区为平硐、盲斜、暗石门分水平开拓方式 ,主要开采 5、6煤组 ;煤层厚度为 1.5— 9m;倾角为 6 0— 2 10。煤层顶底板为砂岩、泥岩 ,砂岩遇水松散 ,遇空气风化 ;泥岩遇水具有强膨胀性 ,是典型的软岩矿井。二采区设有 3个辅助队和 1个高档采煤队。回采工作面配套设备为 DY- 15 0型单滚筒采煤机及SGW- 15 0型刮板运输机。工作面支护使用 DZ2 2 - 30 /10 0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与 HDJA- 6 0 0型金属铰接顶梁 ,支护形式为齐梁齐柱正悬臂。通过近几年在高产高效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下煤层巷道掘进受上煤层老空区积水的威胁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手段,研究了2-2_上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3-1煤层围岩破坏松动圈范围,获得了有效煤岩柱厚度。在此基础上,对3-1煤层巷道掘进的危险性进行分区划分。结果表明:2-2_上煤层在采宽为250m、埋深在350~400m、煤层厚度在3m等条件下的底板破坏深度为15m; 3-1煤层未受采动影响的回采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在2.5m左右,受到采动影响后的回采巷道围岩破碎范围均在6m, 3-1煤层巷道掘进时,与2-2_上煤层有效岩层厚度为19.4~25.03m; 3-1煤层巷道掘进均在安全区域内,仅在32采区东侧边界处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流砂层的埋藏条件、富水性进行分析,并对煤层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和矿井涌水量进行计算,确定首采区煤层上覆含水流砂层所采取疏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煤矿防治水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查明矿井充水条件是有效开展防治水工作的基础。本文根据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勘探资料,结合霍尔辛赫煤矿采掘实际,对该矿3号煤层的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等充水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按照研究数据呈现出的影响程度来看,认为主要充水水源依次为采空积水、上覆砂岩裂隙含水层水、奥灰承压水及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充水通道依次为导水裂隙带、导水断层、导水陷落柱和未封闭钻孔等。  相似文献   

17.
根据灵泉煤矿六采区Ⅱ2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和生产情况,选用巷道内打放水孔的疏干方式疏干煤层顶板含水层涌水;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了预疏干时间、放水孔位置及疏干有效性;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放水孔数及工程量。该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可确保矿井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矿井开采受底板下伏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承压水威胁的问题,本文以桑树坪煤矿南一采区11#煤层为例,系统提出带压开采技术体系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带压开采技术体系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和带压开采技术措施三个方面。实践证明,针对性实施带压开采技术后工作面可安全回采,带压开采技术体系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煤层和岩层的突水风险,减少矿井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裴沟煤矿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规律,把影响矿井开采的主要充水含水层自上而下分为三层。在对以往水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用多元统计分析对这三个含水层的TDS和常规离子浓度进行分析,并通过BP神经网络判别与Fisher判别建立水源判别模型。结果表明裴沟煤矿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主要为碳酸盐、硫酸盐的溶解、脱硫酸作用和黄铁矿的氧化作用;通过Fisher判别和BP神经网络判别并结合相关含水层进行验证发现顶板砂岩水误判率较高,且BP神经网络判别更适合本矿井水源识别。  相似文献   

20.
针对恒兴煤业有限公司2、3号煤层近距离开采,巷道稳定性影响因素不明确等问题,采用套心应力解除法对3号煤层顶板地应力进行了测量,得到二采区3号煤层原始地应力场分布状态,并分析研究了地应力分布规律对巷道掘进开拓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地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量值较小,最大主应力为最大水平主应力,量值平均为3.88MPa,方位角平均为129°;虽然最大水平主应力与主要巷道夹角22°~65°,由于地应力绝对值较小,其对巷道稳定性影响不大;地应力测量为3号煤层巷道布置和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