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模式”面向21世纪的调整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模式”的弊端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因此,金大中总统明确要把革除沉疴、整治弊端作为首要任务,以“大手笔”改革推动韩国经济的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2.
邵道生 《发展》2002,(11):1-1
常被人问及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出了什么问题?腐败为什么那样严重?为什么反了那么多年还是那样厉害?这个问题特别复杂,有几万字的论文,也有几十万字的专著,要用几句话高度概括的确是一个难题。不过,因为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以下20字的腐败泛滥原因论:利益的诱惑、体制的缺陷、惩罚的失当和对策的乏力。利益的诱惑。改革是什么?从本质上说是发展生产力基础上的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改革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生产的热情,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社会财富获得了长足的提高,于是,在社会允许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韩国模式”—面向21世纪的调整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模式”的弊端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因此,金大中总统明确要把革除沉疴、整治弊端作为首要任务,以“大手笔”改革推动韩国经济的重新崛起。一、调整“韩国模式”是韩国中兴的迫切需要应该说,“韩国模式”在过去的30年是成功的,韩国人有充分的理由为其公认的“汉江奇迹”而自豪。但要知道,“韩国模式”并非已经成熟了的、定型了的经济模式,“政府主导”与“出口导向”两个核心战略,已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固有的弊端。最大的弊端莫过于政府的垄断性和企业的依赖性。政府在“增进市场”的体制改革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方面积…  相似文献   

4.
收入差距:一个不能不正视的现实中国的改革是从调整利益分配关系起步的。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实际上是对传统体制下收入“均等化”的否定,以致于“扭开差距”一度成为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的主流。改革发展到今天,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收入“均等化”的“病...  相似文献   

5.
一、会计准则的变迁与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 会计准则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的目的在于如何重新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会计准则变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即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财富分配问题(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可见,会计准则不仅是一种具有经济利益的契约,而且是以利益分配形式存在的契约。当会计准则变迁时,即契约的重新修订,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财富的有限性,各利益集团因契约的变化其利益格局将重新调整,利益冲突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利益结构的调整是转型社会的鲜明特点。由于利益调控机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焦点问题。分配正义是利益调控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最终价值诉求。重新确立"分配正义"在利益调控机制建构过程中的价值主导地位,并按照分配正义所要求的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原则重构利益调控机制是当前政府制度重新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王郁  康继祥 《特区经济》2005,(5):324-3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总体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及社会收入分层的加剧,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行业、地区之间的扩大,逐步成为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的焦点问题。一些人把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税制,致使税收的调控功能没有有效发挥出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8.
高翔 《中国经贸》2010,(12):125-125
构建和谐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由于改革中各种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再加上受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趋势的影响必然会出现大量新的社会矛盾,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中,分配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能否恰当地调整人们的利益分配养分,事关改革成败,我国在十二年改革中,对旧的利益关系进行了部分调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开始弱化,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如何合理,优化,是九十年代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谈改革—— 成熟持久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蹄疾步稳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突破藩篱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多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由于实行党的富民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随着改革的发展,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格局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十六大确立的收入分配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收入差距问题不容忽视。收入分配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行科学的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不仅有助于妥善处理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有利…  相似文献   

12.
社会机构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目的是要更好地创造财富和更好地分配财富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资料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的情况下,社会机构基于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而主导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才能成为现实。社会机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对社会分配的主导主要体现在确立对生产资料的管理权、确立对劳动力产权的代理关系和社会生产成果分配权的行使等方面。社会生产资料与劳动的结合由国家主导、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基于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主导社会生产与分配就等同于主导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基于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需要调控社会分配比例,就是从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需要来考虑给社会再生产(包括扩大再生产)、再生产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再生产(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角度来进行分配。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好坏决定着生产效率,如果长期忽视人生存和发展保障方面的分配,最终将不会得到社会想要的效率。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关系的调整对于真正保障每一个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农村中生产关系和利益分配格局的一项重大调整,是在农村问题积累较多、各级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减轻农民负担而展开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省各地按照“减负、规范、稳定”原则认真开展,现已明显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规范了涉农收费行为、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税改后全省农民人均政策性负担由税改前的109元下降为70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重视与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土地问题已成为人们研究农村问题的一个焦点。不少学者提出了“永佃制”、“完全商品化”、“土地国有化”、“大稳定小调整,承包期延长几十年”等各种改革方案。我们认为,这些主张有的不切合实际,有的没能从根本上革除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当前土地承包问题的症结在于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淡化、弱化,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我们认为,还是强化集体所有权、推行土地租佃制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益的大调整土地制度改革,首先是国有资产问题上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大调整。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触及土地资源和利益分配问题。正如农村经济改革,最先改革的、以致每一阶段的改革都离不开土地问题。农业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投入——产出——分配诸方面关系,都与土地体制密切相关。无论包产到户、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规模经营等都与土地利用模式变革为基础。土地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决定了改革的成败,这是农村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同样也应牢牢抓住土地管理体制这个根本环节。虽然,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6.
陈宪 《沪港经济》2006,(6):53-53
在反思改革的讨论中,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人们在"三农"、国企、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在这些领域的改革中,利益失衡是问题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药方"很简单,就是调整利益分配,尤其是公共利益的分配.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改革事业单位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与政策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如何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何革除传统的分配制度的弊端,让干得多,干得好,贡献大的人能得到相应的薪酬;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从外部有效调控和内部自主搞活两方面解决事业单位的分配问题;等等,是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的“三农”问题,与其说是世纪之交特定时期的现实问题,不如说是后发型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三农”问题根源于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难以调整;而维系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又会增加“三农”问题的严重性。此外,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基于这些分析认为,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严峻性,有其发展阶段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三农”问题的严峻性是不能根本消除的,解决“三农”问题固然要治标,但治本则是更重要的。在中央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有可能部分缓解“三农”问题。或扭转“三农”问题恶化的趋势。为此。要注意三方面的政策调整设计。一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二是调整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目标指向。三是对待“三农”问题要由唤起同情转向走向理性。今年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一号文件。题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必将时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的实质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城、乡及一、二、三产业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利益分配的不合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农民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一、二、三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对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三是涉农部门和农民、农业、农村的利益分配不尽合理;四是“公司+农户”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机制,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形成“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体制中需要解决的两个突出问题是:新时期如何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农民如何参与国家对农业投入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0.
80余年来,通过"革命"和"改革",我国社会公正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应看到,由于体制弊端的存在,社会不公仍在多个领域存在,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为此,我国必须深化改革,革除体制弊端,发展民众基本权利,推动道德责任法律化,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