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应定位为:劳动力转移应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充分利用,是保山这类西部边远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就地就近转移是实现保山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和有序转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是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大力提升地方工业化水平,加大农业的基础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配置和有序转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珊 《海南金融》2007,(12):31-3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之路,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但由于众多原因,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本文分析了当前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探讨其制约因素及成因,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海南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面,而劳动力的市场化则是这些研究潜在的理论前提.由于农业耕作的内在特点,农村种植业内部就存在着劳动力交换的现实需要,这种需要却不一定通过市场来解决--事实上,解决这种需要的方式经历了一个由社会亲情网络到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过程.相应的案例分析也说明,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以及农户的劳动力市场观念的形成,有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农村的"零工市场"对于研究劳动力的市场化以及劳动力的转移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张雪娥 《金卡工程》2009,13(6):174-174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就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陈运韵 《金卡工程》2008,12(10):135-135
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在给农村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在意识到这些消极影响之后,思考产生其产生的原因,以便制定能避免或消除这些消极影响的对策,从而最终既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又保持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时代金融》2019,(6):7-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虽然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程度上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近些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膨胀,消化吸收困难,而西部大开发恰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各级政府必须因势利导,下大力气,共同研究,协调行动,不失时机地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西部转移,并使其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9.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象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基本做法,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据此提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新的货币政策下金融如何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和致富回流创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同市浑源县为例,对其农村劳动力输出回流现状、对金融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部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始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转移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转移能力”从转移源头、转移空间、转移渠道三方面进行解读,为增强劳动力“转移能力”,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制度变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统计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民人均家庭纯收入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城镇化率、第二、三产业贡献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正相关,人均耕地面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负相关。政府应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来推动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致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村家庭增收,密切城乡联系的重要途径。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伴随而来的是农村与城市间的阶层分化更加明显,而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因此,衡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的正负效应,进而探讨缓解城乡矛盾,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新农村等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虽然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但随着经济的复苏,今年各地"用工紧"、"招工难"现象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全面回暖。面对日益发展的"用工紧"、"招工难",如何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滞,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本文从金融的视角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中昊  曲长祥 《中国外资》2009,(10):177-177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资源短缺和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两大问题的同时存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如何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2006年农业人口近54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0%左右;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约有2700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有700万人。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使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阶段,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行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资源短缺和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两大问题的同时存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如何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河南1978 ~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稳定的VAR(1)模型,通过IRF分析和方差分解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非常小.河南应从改革相关制约制度、健全劳动力转移的各种保障制度入手,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人为阻力;借助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和容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转移劳动力与农业的彻底分离和完全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