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面板模型方法对1997-2006年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逐渐从首位分布转向位序-规模分布,但是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贸易成本的下降和国内贸易比重的上升却阻碍其演变,而城市间知识溢出强度的增大促进其演变,外商直接投资对其演变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单纯的增加投资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并不一定能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向位序-规模演变。  相似文献   

2.
3.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刘新争 《经济学家》2023,(11):37-47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克服“生产率悖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0—202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创新策略选择和要素配置效率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U型关系的内生性根源,转型初期,数字化会降低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导致“生产率悖论”。拓展分析表明,较高的专业化和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帮助企业及早摆脱“生产率悖论”区间,而当资本密集度过高或过低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递减性更加显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创新策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强化专业化分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8.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改革开放前后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半岛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增强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山东半岛城市群尚处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优化半岛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对策建议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肖挺  唐宇晨 《经济学报》2023,(2):211-246
本文基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手动收集的上市公司销售量数据,运用ACF方法测算了2011—2019年期间企业的物质全要素生产率(TFPQ)和价值全要素生产率(TFPR),比较了两者的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情况。结果显示,整体、分地区、分行业的TFPR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态势,而TFPQ基本表现出较平稳的增长,非国有企业和年轻企业TFPQ明显更大。制造业企业TFPR整体上存在绝对β收敛,且TFPR绝对β收敛的速度大于TFPQ。部分行业和地区的企业TFPQ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行业、地区层面的企业TFPR基本都存在绝对β收敛。测算剔除价格因素的生产率TFPQ,并从行业、地区、企业性质等方面分别与TFPR对比分析,能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进行更直观的审视,并有助于把握行业和地区间真实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增长,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11.
以“十四五”规划布局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对象,结合模糊集合思想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格网化数据集,通过应用投影寻踪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自相关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2013—2019年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整体发展态势、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呈现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的演化特征;协同性欠佳,城市群间异质化、城市群内同质化特征逐渐显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由弱到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次之的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始终存在;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集聚的“高地连绵区”和东北、西北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发展态势,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东密西疏空间关联格局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典型城市群住宅地价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武汉、中原、成渝六大城市群306个城镇的住宅地价进行研究,试图发现城市群内城市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机理.综合采用地统计的空间插值、空间差异、空间变异分形、相关性理论方法,以SPSS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六大城市群城市住宅地价进行了反距离权重插值、余期望系数、分形测度、自相关等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群住宅地价具有以下特征:地价存在显著的地域特点,东部高、中西部低;城市间地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群间差异是造成城市住宅地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城市群内城市住宅地价符合等级体系特征,且不同特质的城市群具有不同的分维数;由于城市群发展特点与阶段不同,造成群内地价的不同变化趋势;城市群内城市住宅地价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在全局性的相关性与局部性的自相关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超效率BCC模型,对2010—2018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利用变异系数考察城市群内部创新效率差距,探寻内部差距对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的作用关系,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创新效率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普遍提升;长三角创新核心城市的创新效率相对不足,京津冀创新节点城市数量及效率均不足,三大城市群创新腹地存在创新投入不足问题;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差距经历由扩大到缩小的变化过程,城市群创新效率受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创新效率差距的影响,城市群内各城市创新效率差距应保持适度,差距过大、过小均不利于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提升;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具有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4.
因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引进技术的后发优势,而技术设备的引进表现在资本存量的增加上,而不是表现在研发的增加上,所以当发展中国家采用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核算公式时会低估发展中国家的TFP增长率,这就是经济发展中的TFP悖论。本文发展了一个正式模型来调和这一悖论,模型分析表明,传统方法的低估会随着发展中国家用于引进技术的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外资工业企业在2001-2007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及假设检验,并据此对中国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全国及四大经济板块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均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动变化趋势,且各区域间外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建喜 《当代经济科学》2012,(2):110-117,128
使用参数估计法与隐型变量法估算了1952-2009年中国工业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1952-2009年我国工业总体上表现为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但在不同时期各增长因素的重要性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特别是1996年后,智力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第一次超过了初级要素投入的贡献度,成为推动中国工业产出增长的首要因素,表明中国工业的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工业的集约型增长,需要遏制资本产出弹性的下降趋势,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分别基于创新效率、知识溢出、就业匹配3种机制,解析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城市蔓延普遍对城市创新空间集聚产生负向全局处理效应,但经过创新效率、就业匹配以及知识溢出机制的调节后,该负向效应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扭转。当城市蔓延导致城市就业密度、基础设施或工资水平下降时,则可能加剧这种负向效应;相对其它城市,东部地区或规模较大城市的城市蔓延会对创新空间集聚发挥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33,自引:9,他引:124  
彭国华 《经济研究》2005,40(9):19-29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