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多重数理博弈的演绎推理,建立一个线性动态贷款竞争博弈模型,对商业银行贷款竞争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并针对纳什均衡点的稳定性以及各参数对该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和演算,结果表明各参数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贷款竞争通过多重博弈可达到纳什均衡的稳定状态,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相符.模型对动态仿真结果给予了经济学解释,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贷款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引言对任何社会或经济现象的解释,意味着寻找作用于某些动态系统的特殊机制的存在。当不同的、相互影响的部分形成一个动态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解释首先需要对这些成分的多样性获得清晰的理解。在处理被观察到的异质性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用群体思维方法。群体思维与解释动态系统的演化观紧密相联。因此,群体思维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传播推动了一般演化理论的发展。一般演化论试图确定不同演化系统共有的演化过程的一般原理。在某种程度上,这项工作主要集中于将生物演化的原理推广到其它领域。将生物学作为起点的理由是生物学首先强调了用演化观来解释变迁的过程,并且已经在发展这一理论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而且一般演化论的出现使演化思想可以用于其它学科领域,如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并推动群体思维的进一步传播。从生物学和一般演化论的相互影响中出现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多层次群体思维概念。这个概念强调将一个实体系统的演化看作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力量作用于单位的群体和这些单位团的群体上。一、生物学的演化论和一般演化论我们从描述生物学中演化论的达尔文式的命题开始,做为一般演化论的起点。达尔文创建的生物演化的起源理论认为,后代的过度繁殖,多样性和遗...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了VAR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来考察量价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我们选定1996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31日作为样本研究区间,实证发现滞后期的交易量和收益对当前期交易量与收益的解释力度存在下降趋势;同时,交易量同收益之间由收益对交易量的单向引导发展为双方互为Granger原因.本文得到的交易模式的动态演变轨迹反映了我国投资者式逐步趋于理性成熟.  相似文献   

4.
关于验证码原理及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安全问题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众商业网站相继使用验证码技术.验证码技术成为提高网站安全的一个手段.本文对验证码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解释了验证码的功能,分析其工作原理.并运用JavaBeans技术,将验证码应用于JSP动态网页中,实现了验证码程序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前景理论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尼曼( Kahneman )与特沃斯基( Tversky )对行为经济学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后所提出的前景理论,冲击了预期效用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和行为者的风险偏好行为做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并强调微观层次上的决策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较好的解释了认知偏见如何影响决策者对信息的处理,进而影响其决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前提下,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岗位竞争优势,并对他人造成了负的挤出效应.因此,个人动态最优化的均衡结果不符合社会帕累托最优.这一假说能够合理解释当前中国居民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强烈这一典型化事实,并为中国公共教育政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金融市场引入传统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经济增长,人口结构,金融市场三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通过EVIEWS5.0计量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1981-2006)进行实证分析,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各变量问的因果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并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储蓄率进行动态预测其变化趋势,最后通过方差分解显示各因素对储蓄率的方差变动影响程度,从而对各变量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测量.结论表明,传统生命周期模型只能解释部分中国高储蓄率问题,而本文所提供的修正后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现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战略性并购理论、企业家精神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等多重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当前中国银行业所发生的战略性并购行为的研究与分析,作者创新性地设计了一个"战略性并购-银行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的"VILOR"模型,期望能对中国银行业提升动态能力的路径有所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9.
动态能力领域在过去短短十年间发展非常迅速。文章对动态能力概念的演化进行讨论,回顾动态能力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动态能力概念的出现是对试图解释急剧变化环境中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观(RBV)的一种补充。文章通过分析动态能力的起源以及围绕其定义和属性的歧义进行了讨论,从而提出了文献中有关动态能力的矛盾观点。并尝试为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敏 《金卡工程》2008,12(12):50-50
纯粹的宪法规范只是一种法的观念形态而已,只是一群独立的符号学体系,尚不能获取其完整的意义,其完整的意义只能在动态的适用过程中才能逐步体现出来并得以最终完成;宪法的生命和力量取决于它的实施状况,不被适用的宪法,只不过是一件摆设或装饰品罢了.而要使抽象的宪政价值与理念变成活生生的、具体的社会现实,就必须借助于宪法解释的媒介作用;宪法解释是宪法适用的前提,没有宪法解释就没有完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张纯 《金卡工程》2009,13(9):30-31
刑法解释根据其解释的效力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自97刑法颁布以来,我国已出台了9部立法解释,这些解释对刑事司法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术界对刑法立法解释的诸多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在总结相关争议的基础上,分析刑法立法解释的概念,以期对刑法立法解释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不健全的拨备规则可能加剧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危机后建立微观反周期机制的途径之一就是改革拨备规则.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动态拨备系统的经验分析表明,动态拨备规则虽不能消除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但其较好地解决了拨备的充足性及其"旱涝保收"问题.提高了银行系统抵御风险的缓冲能力.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借鉴西班牙动态拨备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银行业拨备制度,提高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抵御风险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一个简单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解释了信息不对称和银企间信贷中的交易费用过高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同时,本文也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业务外包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与其他众多的经济现象一样,可以运用某些经济理论对其进行解释。能够对业务外包做出解释的理论很多,比如说资源观、动态观、比较优势理论、木桶原理等。在这里,笔者认为劳动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外包的联系比较紧密,对外包的解释也会更全面些。因此,文章从这三种理论入手来对业务外包进行解释,并且在最后做了对比和小结,分析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通过证实和证伪不断创新的过程.西方各流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建立时对当时的货币经济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经济系统的组织形式、经济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理论解释新问题出现了显著的偏差.本文从产权变迁、市场深化和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根据1978-2003年的有关数据对货币需求进行了计量分析,建立了实证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经济现象做出更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房地产投资额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土地、信贷和金融政策的代表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运用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分析宏观调控政策与房地产投资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最终得出三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信贷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土地政策次之,而金融政策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美元对日元汇率白1973年起的日数据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基于交易者异质假设构造了外汇市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影响汇率变动的解释变量;然后,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构建基于此模型的汇率预测系统.在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利用小波分析对训练样本进行了去噪,提高了训练效果.经过检验,该预测系统达到了较高精度.最后,通过对该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对汇率理论提出一些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证券市场上的噪声交易普遍存在,虽然它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但也带来了市场频繁波动的不利影响.本文使用一个两时期模型,通过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投资经理以及投资者会有兴趣参与噪声交易.结果显示:如果投资经理的补偿与投资者对他获取内幕信息这种能力的判断相关,投资经理就会更频繁的交易,即使没有获取内幕信息.  相似文献   

19.
货币数量理论为我们解释物价水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通过对过去50年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相同的体制条件下,我国的物价和货币产出比率(M/y)密切相关,受到协整关系约束,存在着动态均衡关系;就短期而言,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不完全取决于货币供给本身.  相似文献   

20.
金春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4):110-120
解释方法论在日本民诉法研究中并不是显著的命题。长期以来,日本民诉法解释并不特别重视法律条文和立法者本意,解释方法论遵循的主要是利益衡量论,近年始有学者对它提出批判。日本民诉法解释方法论选择既源于民事诉讼法的目的被定位于纠纷解决,也与战后比较法研究中利益衡量论的引入有关。日本民诉法利益衡量论有别于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也有别于受德国法影响的亲实体法解释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并不局限于衡量或分配原被告之间的财产或价值,更多地蕴含了对作为制度利用者的当事人的便利、 制度运营者的公共利益、民事诉讼程序的动态发展等要素的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