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厉国威  郑宇路 《财会通讯》2010,(10):128-130
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被一些金融界人士指责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本文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公允价值审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完善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公允价值审计建议,以期为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公允价值审计带来的冲击,笔者针对公允价值审计提出以下拙见: 1.重视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的适当性和披露充分性进行审查,并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例如,测试管理层的重大假设、估值模型和基础数据,审查被审计单位所采用的估值方法、数据来源是否合理可靠;依据被审计单位选用的假设、模型、数据对公允价值重新估值、计算,以验证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是否准确;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考虑期后事项对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但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全球金融危机等都使人们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模式。如何更好地认识和使用公允价值模式,降低公允价值审计风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独立审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可谓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迈出的实质性步伐。由于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是很规范,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关联交易较为普遍等因素的存在,对会计信息的公允将产生影响。独立审计的对象是公司的财务报表,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对独立审计的影响也会很大。本文从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审计的风险、审计重要性、审计职业判断等方面探讨了对独立审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运用对独立审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可谓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迈出的实质性步伐。由于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是很规范,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关联交易较为普遍等因素的存在,对会计信息的公允将产生影响。独立审计的对象是公司的财务报表,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对独立审计的影响也会很大。本文从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审计的风险、审计重要性、审计职业判断等方面探讨了对独立审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康霞 《财会月刊》2010,(10):30-3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我国实体经济遭受一定影响的大背景下,审计师应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慎评估和识别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高风险领域和事项,警惕和防范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为规范会计核算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使会计核算有了依据,同时也为审计提供了法规依据,但是在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规范非常简单分散、相关审计准则又没有为具体类型公允价值估计的具体指南,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就成为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文章简要地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及重点审计内容。  相似文献   

8.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我国实体经济遭受一定影响的大背景下,审计师应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慎评估和识别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高风险领域和事项,警惕和防范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审计项目团队搭建及成员分工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基本前提。从审计团队配置视角,实证考察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团队配置和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的传导机理及传导效果。以2007~2016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计量程度越深、范围越广,会计师事务所越倾向于派出更有经验的审计团队,而且这些经验丰富的审计团队能显著提高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或事项的审计质量。进一步分组检验表明,是否应该派更有经验的审计师取决于审计团队成员的工作属性,在公允价值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更注重项目负责人的审计经验,而对复核审计师审计经验无明显的特殊要求。具体表现为公允价值计量程度与项目负责人审计经验显著正相关,但与复核审计师审计经验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上述结论有助于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团队配置决策原理,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新准则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新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的适当性审计、披露的充分性审计以及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总结了新准则实施后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陡然增大.进而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理论研究迫在眉睫.注册会计师应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的产生过程、关注其可能存在种种偏见的基础上,克服自身在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偏见,有效降低相关审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决策信息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走上台面,力排众多误解。但是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要求散见在各准则中,而且公允价值会计必然带来对公允价值审计。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做出有据可依的公允价值计量,审计人员对公允价值审计肯定会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3.
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的引入对审计界造成巨大冲击,而公允价值审计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在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要面对市场失灵、企业内部控制不合理、审计证据不确定等因素,依据个人职业水平和职业判断,其审计质量备受威胁。如何维护公允价值审计的公正性,减少审计风险,指导市场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审计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公允价值理论出发,探讨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审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以及知识技术交流体系的建立等,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冯硕 《湖北审计》2011,(1):21-23
本文以我国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研究背景,剖析了公允价值审计面临的挑战,并从会计准则系统性缺陷、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耦合度以及审计师行业专长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公允价值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价值相关性,但也存在资产估价的风险性,这一会计估计风险对以风险成本为基础的审计定价及其变化至关重要。以后金融危机时期2009--2012年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资产价值变动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总体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分项均显著正向影响审计收费,这表明持有资产价值变动幅度越大,审计收费越高;在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总体正向影响审计收费的强度逐年显著增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审计收费正向影响的显著性提升,但是影响强度下降;资产减值损失对审计收费正向影响的强度和显著性均逐年提升,这表明审计收费蕴含公允价值估计风险和资产计价的公允性。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审计收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允价值的采用使得审计师必须依靠增加审计工作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并承担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因此,审计师会相应地收取较高的审计报酬.基于Simunic模型并依据审计收费水平和变动情况,对中国上市公司2001年-2007年审计收费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导致了难以避免的审计风险,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值表征的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收费之间的相关度更高,而声誉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也相应要求更高的声誉补偿溢价.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审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陡然增大,进而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理论研究迫在眉睫.注册会计师应在充分了解客户公允价值的产生过程、关注其可能存在种种偏见的基础上,克服其自身在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偏见,有效降低相关审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8.
管考磊 《会计之友》2012,(17):32-35
现有文献仅仅从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而较少涉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后果。文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是否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带来了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增大了审计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的挑战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审计的对策,为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准则能够尽早与国际公允价值审计准则接轨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具体包括: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财务报表未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前者称为误拒风险,通常与审计效率相关,会增加审计时间和样本量;后者称为误受风险,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与质量。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