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的一个新的提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我认为这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后经济理论和政策上又一个进展。在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专门有一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这一节中写道:“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  相似文献   

2.
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必将带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兴旺。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应改革我国封闭型的金融体制为开放型的金融体制。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开放型金融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逐步突破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模式,实行正  相似文献   

3.
<正> 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写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制度》,刊登在《经济研究》1978年第10期上。时间过了六年多,我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思想理论观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突出反映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论断。根据《决定》的基本精神,审查了我六年前写的那篇文章,深感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地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既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属性有了认识上的突破,那末,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联系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也必须重新认识,必须在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来探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单用塘 《经济问题》1992,(12):23-24,40
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发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飞跃。本文拟就市场经济及其有关理论谈一些新的认识。 一、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认识上的两次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在认识  相似文献   

6.
市场机制与经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叫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论断,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足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要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就必须十分重视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什么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如何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人们认识却不一致。铡如有的强调“商品经济”的一  相似文献   

8.
<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总是开头难,《市场经济在中国》虽然仅仅是开始,但重要的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1985年,经济理论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议题,这是对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也是改革实践的升华和继续改革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机制问题越来越为经济理论界所重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经济机制理论的研究,在西方国家与苏联、东欧国家开始较早。我国是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讨论中才逐步提出来的。当时还未作为一个专题展开讨论,认识也不够深化。1982年以后,随着“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问题争论的展开,论述“经济机制”的文章逐渐多起来,对经济机制的概念、特征、与经济规律和经济体制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都发表了不少意见。在理论探索上较前大有进展。现将近几年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实现了从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变。党的十三大又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改革的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要求政企分开,要求所有权与经营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这样,既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同时也为研究、讨论和运用价值规律开创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引起金融活动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广胜 《经济问题》1989,(10):28-3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进一步肯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性质,是我们进行四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是,什么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什么区别?如何正确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根据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特点,井将这些特点代入交换价值基本公式,可以得出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交换价值模型。这些模型与经济现实是一致的,由此证明交换价值理论是正确的。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实现的是“按劳分配”,将此假定代入交换价值基本模型,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交换价值模型,并将其称为“按劳分配”模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些论断,犹如经济学领域中爆炸了原子弹,从根本上震撼和动摇了旧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和体系,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完全可以预期,我国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关系。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能否正确认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这种关系,对于发展商品经济无不关系重大。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同志式  相似文献   

17.
陈德华 《经济纵横》1989,(12):50-57
<正> 一、正确认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大家知道,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当中,明确地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问题。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应当说是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很大的飞跃。我们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不要搞商品经济,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摸索、探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当中,把这个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的最大特色与成功之处,在于它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工作的理论基础。一、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乃是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在1984年,党中央就在改革决议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这是理论上和政策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突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商品经济问题,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做了非常明确的概括,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的商品经济,与过去一切商品经济相比,就其本质来讲,具有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有人说,计划性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我们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如果抛开公有制,单就计划性来讲,未必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