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认真贯彻《建议》精神把支农工作抓紧抓好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史纪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了农业的地位,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  相似文献   

4.
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但让其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也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本文在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银行支农信贷投入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进一步扩大信贷支农投入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阐明构建农业银行支农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6.
7.
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核心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强的基础地位,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不仅仅是一个自身的业务发展问题,她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作用。扭转农民收入下降局面,增加农民收入决定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否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农产品的产销又取决于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我国现实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农民自身积累少,国家对的投入受到财力的限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再生产的环节中,间接融资仍是主要渠道,信贷投入的增加和保证对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改善显得十分重要。而农村经济的不断局长,又会不断增加农村的有效信贷需求,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8.
9.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三农”概念不断更新,内涵越来越丰富,现代农民已不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夫,而是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农民,农民从事致富的手段和途径趋向多元化,他们亦工亦农,或亦商亦农,有的离土不离乡,有的离乡不离土,农民对象的范围应该涵盖所有居住、生活在广大农村的百姓民众。  相似文献   

10.
关于酉阳县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涛 《重庆金融》2001,(10):46-47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农业产值仍在我国国民生产总产值中占很大比重,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一贯对农业高度重视,不断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业发展。红安县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贫困县,近年来正逐步从粗放式经营模式向利用丰富的生产要素和高新技术,形成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如果忽视农业生产中的种种困难,尤其是金融支持方面的困难,则将大大滞缓农业的发展速度,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在现行投资、融资体制下,农业银行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负有重任。针对我县农业经济的现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红安农行服务农村的情况。一、现阶段红安农业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一、充分认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支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兵团和自治区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种养业为基础,以加工增值为重点,以当地农业资源为依托,实施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把分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探讨财政支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做好新世纪的财政支农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无论是整个国民经济、农业农村经济,还是财政工作,都在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对新世纪的财政支农工作有重要影响,需要财政支农工作者,尤其是农财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大胆探索,提出新思路、新对策,推动财政支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谭锋 《中国金融》1995,(7):30-30
加强农业银行转轨中的支农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玉林分行谭锋目前,农业银行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如何加大支农力度,进一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一、转轨不转向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作。现代商业银行是以...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近年来,支农再贷款在弥补农村信用社资金缺口、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支农再贷款至今没有改变几年一贯的籽种、化肥、农药等当年生产费用资金需求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小打小闹的短期行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起到根本性的战略作用。为此,笔建议:十五期间的支农再贷款应向四个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