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制度实施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水平存在着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局面,其中大部分省份是一个起伏下行的趋势,最终针对如何更好地融入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及重庆市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要求,基于《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从国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四个方面,选择了37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系统的协整性仍存在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中,权重前五位的指标是:环境保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绿色出行率、化肥使用强度、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重。指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重庆市及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议>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对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赣南、赣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落后、赣中和西北地区相对领先,生态经济领域和生态人居领域处于五大领域的前两位,而生态环境领域和生态文化领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由此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是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区域现状,建立了适用于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行为、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六个方面。对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间动态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4年到2008年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的水平提高显著,而生态行为、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北京市2007年以前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备阶段,到2008年已经接近生态文明建设的中级阶段。此外,分析了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文明的均衡发展为目标,选取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资源、民生四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对2014年江西省生态文明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昌、赣州、九江的生态文明综合水平较为靠前,萍乡、上饶、鹰潭地区靠后;二级指标四象限化后分别落在优势保持区、重点关注区、均衡发展区、优势带动区四个象限。主要针对一、三、四象限指标给出相关建议,推动其象限内指标向第二象限的迁移,促进江西省生态文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和描述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从发展视阈界定生态文明的经济学涵义和特征,可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经济发展条件生态化、经济发展过程生态化、经济发展结果生态化以及经济发展结果生态化的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相较于已有的评价体系,不仅更准确地表达了表征指标与具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体现了经济理论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兼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及重庆市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要求,基于《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从国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四个方面,选择了37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系统的协整性仍存在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中,权重前五位的指标是:环境保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绿色出行率、化肥使用强度、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重。指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重庆市及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具体学者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叙述,并对我国现有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述,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分析能促进学者们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做好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环境经济》2009,(10):7-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413签署第562号国务院令,公布《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条例包括7章68条,目的是加强对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条例指出,根据放射性物品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性物品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放射性物品的具体分类和名录,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卫生、海关、交通运输、铁路、民航、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相似文献   

11.
广西六市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针对广西市级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研究较少。此研究基于广西区旅游发展的现状.选取典型案例区,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学模型对六市的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广西六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提出发展对策,提高广西区城市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六市旅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指出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并从注重生态规划、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加强生态观念培养以及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方面对生态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无锡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已经由论证走向实践,而什么样的城市算是生态文明城市?先驱的内涵又是什么?一个符合人本需求、讲求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文明先驱城市之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晰的。但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则与城市的每一个人都相关,既是建设者又是享用者,因此,对相关问题的理性认识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物元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郑州、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果;西宁、兰州、银川和西安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较大变动幅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下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已融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生态伦理树立、生态文化营造、生态行为调控、生态环境建设四大基本内容,以及生态政治建设、生态科技进步两大基础保障。生态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科学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科学议题,是生态补偿、区域协调的重要科学依据。文章以城乡关系为例,从生态产品供给、生态调节净化、生态文化服务及生态危害影响四个方面,探讨了城乡生态关系基本内容,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加强生态关系研究,建立生态资产台账;以调控生态关系为核心,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规划;以生态关系为依据,合理构建配套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已经引起了学界、政界等各方面的热烈关注.文章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生态文明的形成和主要内涵,包括哲学前提、时代定位、与现有文明的关系、重大作用等.通过深入剖析和梳理,围绕生态伦理理念和演变趋势,针对目前出现扩大化和泛化的理解误区,总结生态文明的本质特点及意义,提出未来应加强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论文首先立足生态文明时代背景,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系统提出了基于“生态—空间—时间”的流域生态文明三维分析框架;然后系统识别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态水资源承载、空间体系和历史预期与发展动能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最后从强化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补偿、优化黄河流域空间体系和培育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构建中国农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个维度,对中国农民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科学、客观、完整的分析与评价,并进行了历史差异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各地区农民发展呈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多数省市区农民发展显示出三个时间段的变化,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同时期的指数排序上有所波动;二是不同省市区农民发展逐年普遍加快,整体上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增速明显加快。本研究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民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