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仅仅守住数量红线,而忽视土地质量问题,也很难确保粮食安全。坚守好数量红线,更要守好质量底线。首先,耕地质量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数量安全,也会从源头上对农产品品质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耕地又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物质循环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必要将耕地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重视,应考虑研究确定耕地质量红线,使耕地资源管理从重数量管理转变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管理思路上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我国现行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有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和农业部的《耕地地力评价》,因两种耕地质量评价实施部门的不同,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过程的开展和评价成果的应用都不尽统一,进而造成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国家土地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上互不链接。[方法]为了探寻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将辽宁省法库县作为研究区域,以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耕地质量评价的已有数据和图件成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对比分析法和GIS叠加分析法探寻两者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同宗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达的不一致以及优劣耕地位置分布上的重合度低。[结论]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等""级"差异的原因: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确定评价工作目标、指标体系和评价数据来源上均不统一、不同步。  相似文献   

3.
[目的]把握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仅是促进区域农产品富有竞争力的积极方法,也是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做法。[方法]文章运用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了以区域为评价主体的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从两个层面对浙江省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进行研究。在纵向层面上,测算了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宽度,对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状态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在横向层面上,测算了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对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合作程度进行了评价与区分。最后整合运用生态位协同、生态位扩充等理论,提出浙江省各地级市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发展策略。[结果]通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宽度研究发现,杭州和宁波的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较强,其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103 6和0.103 2,而丽水和舟山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相对居后,其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079 0和0.075 6;通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研究发现,可将全省划分为西北平原区域、东南部沿海区域和西南部山地区域等3个区域,各区域内部地级市可通过协同合作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结论]根据各地级市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差异,应采取生态位扩充、生态位协同、生态位分离的策略,从而因地制宜提升区域农产品质量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耕地质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与耕地保护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更加高效地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保护的成效,文章从耕地质量的内涵出发,研究福建省耕地自然、利用以及经济质量等别的数量特征,[方法]引入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耕地质量在省域层面上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结合空间极化理论提出了4种基于耕地质量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为耕地保护分区提供参考。[结果]研究表明福建省省域层面的耕地自然等、利用等以及经济等质量等别分别为6. 77、8. 12、8. 34,耕地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分别为:0. 425、0. 341、0. 319;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耕地质量等别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集中分布的态势,其中,自然等和利用等较为明显。[结论]福建省耕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各等别面积也大致呈正态分布,在省级域层面,各质量等别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5.
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全面解读耕地红线的内涵;保护耕地红线是我国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特点决定的,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需要,坚守耕地红线是应对当前所面临严峻形势的需要,坚守耕地红线就是掌控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坚守耕地红线要以节约集约用地为主线;通过"土地日"宣传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要坚持内涵挖潜,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措施;通守健全、完善执法与服务机制,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环境;同时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与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追求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确定农户适度耕地规模标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构建基于农户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耕地经营规模模型,推导单位劳动力最优耕地经营规模公式,单位劳动力最小必要耕地规模公式、单位劳动力最大限度耕地规模公式,分析各公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最后应用调研数据以粮食生产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确定农户的各种适度耕地规模标准。[结果](1)单位劳动力利润最大化情况下的耕地规模与农户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农户耕地地租水平成反比;(2)单位劳动力最佳劳动力投入的最小必要耕地规模与农户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农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均资本占有量等因素成反比;(3)单位劳动力最佳土地投入的最大限度耕地规模与耕地地租水平成反比,与农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均资本占有量等因素成正比。[结论]在研究区域内,现有技术水平下,每个从事粮食种植的有效劳动力应获得不低于2.4hm2的最小必要耕地规模,最优规模水平5.933hm2属于长期经营目标,最大规模水平11.667hm2属于单位劳动力经营不能逾越的红线。  相似文献   

7.
<正>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对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与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因此,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占补平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倾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现象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特征与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甘肃省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整体把握全省耕地质量状况,以期为耕地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Arc GIS 10.0软件,以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县级数据和省级汇总数据为主,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省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采用对比研究法、分类统计法分析了全省、各市州及各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结果](1)甘肃省存在4个中等质量耕地分布区域。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下的中等质量等值区逐渐缩小:在陇南逐步向东南方向缩进,在河西走廊逐步由张掖向西北缩进,在兰州白银一带由带状区域缩小至零星区块;(2)全省耕地质量分布在8~15等,平均为13.1等,比全国耕地平均等别低3.1等;(3)各市(州)和各二级区耕地质量等别差异明显,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低等地集中在陇东和陇中地区。[结论]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基于耕地质量的耕地保护策略值得决策部门进一步关注,应持续研究耕地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态势并在评价过程中考虑"土壤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约束或促进作用,进而为国家正确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农业经济增长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为例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并尝试探索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虚拟耕地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加速了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对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约束程度变化不一;虚拟耕地资源增长率、虚拟耕地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是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整体差异明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开发利用资源,造成对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扰动。当前,必须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开发利用资源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红线下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应当搞好规划,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时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生态红线下的土地利用,应当在界定生态用地内涵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各项规划的衔接与融合;强化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管护,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通过建立生态用地补偿机制调动各方面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系统解构和建构的视角,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功能构成与支撑体系,构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理论的概念模型。[结果](1)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包含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和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包含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在内的支撑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功能发挥提供保障; (2)系统协同、关联耦合、生态阈值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功能和支撑体系的链接提供了全面的支撑。[结论]可持续的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理论模型必须建立在功能和体系耦合相容、深度链接的基础之上。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绿色发展的机理探究、农业绿色发展系统支撑体系的支撑点探讨以及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虚拟土地进口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合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992~2014年的经验数据为依据,建立VAR模型,对我国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人口规模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人均耕地锐减是我国虚拟土地进口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三者对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驱动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且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对虚拟土地进口的贡献呈不断增强趋势,但人均GDP对虚拟土地进口的贡献呈不断下降趋势。[结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虽然我国人口和人均GDP将继续保持双增长,但对促进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对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贡献作用大,且贡献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耕地资源紧缺将成为我国虚拟土地进口不断攀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优化耕地资源空间配置、合理进口非粮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支持农业"走出去"等虚拟土地战略措施需要积极落实执行。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高,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根本所在。该文以山东青岛市为例,探讨了确定规划期耕地保有量的方法,进行了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各用地部门需求,考虑规划期间耕地减少和耕地增加的各种可能性,估算了耕地的可供给量,最终确定了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然后从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4个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构建宅基地多功能测算模型,基于地域和村域区位两个维度探讨宅基地综合价值及其空间分异,为宅基地的定价补偿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宏观地域尺度上,单位宅基地价值呈现浙北平原(嘉兴市)>浙中盆地(义乌市)>浙南山区(泰顺县)的分异特征,城中村单位宅基地价值地域差异相对较小,近郊至边远地区逐渐增大;(2)微观村域区位上,浙北平原(嘉兴市)和浙中盆地(义乌市)宅基地价值均呈现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边远型的分异特征,浙南山区(泰顺县)宅基地呈现出城中村>边远型>近郊型>远郊型的分异规律;(3)宅基地价值构成因地域和村域区位不同呈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宅基地功能价值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村域区位分异特征,应考虑宏观地域和微观区位因素差异化定价,以平衡不同尺度区位农户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收益。  相似文献   

15.
A survey of applications of the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TIE) model suggests that agro‐climatic and other environment variables are customarily omitted in the model specifications. The justification for such an omission i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se variables are beyond the control of the farmers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treated as random variable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in applications dealing with regional agricultural data, agro‐climatic variables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pure random terms. Historical differences in agro‐climatic conditions are known with a reasonable degree of certainty across a larger region. Therefore, omission of such variables from the analysis may lead to inaccurate interregional technical inefficiency comparison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gro‐climatic variables in such analyses, we estimate the TIE model for Turkey. A translog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agro‐climatic variables such as rainfall and land quality is estimated, and it is shown not only that the agro‐climatic variabl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also that their omission substantially affects mean output elasticities and relative technical efficiencies. Une étude sur les applications du modèle de l'effet d'inefficacité technique (EIT) laisse à supposer que les variables agro‐climatiques et les autres variables environnementales sont comme d'habitude omises dans les spécifications du modèle. Une telle omission est justifiée par l'hypothèse selon laquelle ces variables sont en dehors du contrôle des fermiers et devraient être considérées comme des variables aléatoires. Dans ce communiqué, nous affirmons que dans les applications concernant les données agricoles régionales, ces variables agro‐climatiques ne doivent pas être traitées comme de simples termes aléatoires. Les différences historiques dans les conditions agro‐climatiques sont connues avec un degré raisonnable de certitudes pour une grande région. Aussi l'omission de telles variables dans l'analyse peut‐elle donner lieu à de fausses comparaisons interrégionales d'inefficacité technique. Afin de démontrer l'importance des variables agro‐climatiques dans de telles analyses, nous considérons le modèle de l'effet d'inefficacité techniques de la Turquie. II s'agit d'une fonction de production frontalière translogue et stochastique avec des variables agro‐climatiques telles que la pluviosité, la qualité de sol et d'autres variables. Nous démontrons que les variables agro‐climatiques sont non seulement importantes statistiquement, mais que leur omission influence essentiellement les élasticités moyennes de production ainsi que les efficacités techniques relativ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立足西北干旱区土地开垦与弃耕频繁的土地利用现象,揭示西北干旱区耕地后备资源与不稳定耕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玛纳斯河流域为案例区进行研究,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因子得分法与限制性因子结合法进行土地宜耕性评价,并分别给出空间利用对策。[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数量结构,敏感区面积较大,极敏感及一般敏感区面积都较小;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本底条件多为“较好”及“一般”,但开发受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玛纳斯河流域混合型不稳定耕地及生态型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大,分别为85 684.77hm2、82 011.87hm2,可优先退耕。[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受生态约束较大,其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不稳定耕地的生态退耕,对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省域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于一体的经济可行的手段之一。在耕地整理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于层次聚类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对江苏省各地区耕地整理综合潜力进行了分级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4年国内外农用地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4年国内农用地保护研究主要侧重于耕地保护、耕地资源变化、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国外侧重于荒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研究结论:国内外农用地保护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国内学者还将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科技需求下,更加关注耕地数量质量及空间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农用地产能提升与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仍将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化肥减量增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和优先任务,文章首先基于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分析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提出了新形势下基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开展化肥减量化管理多方联动机制研究的必要性。[方法]为构建有效的多方联动机制,需要全面了解利益相关方参与化肥减量化管理的现状与主要问题,该文实地调研了普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耕地保护意识、地力改善意识、清洁生产支付意愿和对政府的主要利益诉求并对其做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关键人物访谈了解基层农技部门、有机肥生产企业在化肥减量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结果]构建了化肥减量化管理多方联动机制框架,具体包括肥料生产与使用监管机制、耕地保护责任追究机制、化肥减量化技术推广机制、农业清洁生产补贴机制和绿色农产品消费引导机制等。[结论]结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强调通过综合运用规范性、激励性和市场性政策工具和手段,建立有效的化肥减量化管理多方联动机制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该文补充强调了当前化肥减量应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化肥、有机肥配合使用,在保持和改善当前地力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提质增效来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的研究方法,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涵,并对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和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数量占有量较大,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平均保护率达到85%以上;同时存在河南省耕地总体质量较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复垦整理难度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给压力突出;灾毁耕地不断发生,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农田保护瓶颈问题。该文根据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农田保护区域;建立基本农田法律法规体系;损失补偿相关制度等措施,以期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治理能力和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