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测算与空间特征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清单分析法对重庆市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聚类分析、线性回归以及实证调研等方法,对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污染成因作测算与分析。研究尺度定位区县级空间,研究范围依从经济功能区域划分,囊括重庆市37个农业区县。重庆市平均水质污染物浓度COD为11.995mg/L,TN为2.043mg/L,TP为0.457mg/L,综合水质指数为1.989,在轻度污染范围内,非常接近中度污染。重庆主城区周围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两翼地区污染较轻。秸秆、畜禽粪便、化肥是污染的三大主源头,贡献率依次为44.65%,45.47%,7.23%。聚类分析表明永川、荣昌、铜梁、大足、长寿、璧山等区县的污染非常严重。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地表水资源总量对污染负荷指标具有强烈影响。在污染负荷空间特征分析及实证调研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不同作物间的分配格局变化的信息对于国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作物生产的污染排放格局及其形成原因亟待深入分析。[方法]文章在测算各类作物生产中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内在构成的时空差异。[结果](1) 1998—201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已从谷物作物转向蔬菜作物。(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空间差异明显,面源污染排放高的省份集中于黄淮海平原,低值省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增长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3)东北地区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东南沿海地区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4)污染排放强度对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影响较大,而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增加则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的扩大。[结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把握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规律,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途径,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价指标,并利用该指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时序特征,发现1985~2005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线性增长特征、阶段加速特征和农资污染为主特征。文章分析了2006~2007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中国存在3类污染区域:农资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根据时空特征分析,该文给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法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研究争论和探讨的热点,文章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评价体系及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提炼,以期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文章通过查询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法和防控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耕地、果园面积大幅度增长,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生活排污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模型模拟技术的适用与拓展、最佳管理模式和应用GIS技术进行面源污染评价。随着面源污染研究的不断发展,植物篱、地埂和生态沟渠等污染控制技术常用于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景观绿地建设、旋流分离器和生态湿地系统等则更广泛地应用于大规模治理。新型控制技术的提出使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更加现代化、高效化。[结论]未来研究中可结合"4R"防控理论,基于长期定点监测的数据建立模型、利用GIS技术进行流域面源污染模拟以了解区域内的面源污染情况,识别当地面源污染源头区域,提供因地制宜的面源污染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分析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可以提出促进区域休闲农业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选取2010—2016年江西省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作为数据,基于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法、不均衡指数和数量类型评价的方法,研究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构成与发展水平。[结果]江西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上呈现聚集型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市、大型景区周边和交通干线沿线,以休闲农园、观光农园和生态农园等类型为主,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心,建设五大主题功能片区,优化多层级交通游线组织,加强城市、景区与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区域的交通联系,并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培育休闲农业新业态,可以促进区域休闲农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如果未及时治理,会对农村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农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规模化农业发展模式的持续推进,该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加剧,已经成为我国所需要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以榆林市为例,分析了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以及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现状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调控方案对区域未来氮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4种污染源向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共计128.27万t,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排放比例分别为58.92%和33.53%,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氮污染源。如果不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2011~2020年和2020~2030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6.29%和18.78%;如果采取相关减排措施,2020年和2030年4个城市群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比2011年削减15%和25%,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建议今后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调控的重点在于逐步削减肥料投入、合理优化用肥结构、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扩张以及促进专业化养殖畜禽废物循环利用等,主要控制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内的潜江市、孝感市、黄冈市和鄂州市,长株潭城市群内的长沙市和湘潭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和鹰潭市,以及皖江城市带内的六安市和合肥市。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阶段水体污染严重,城乡结合部的氮、磷素营养化已经超过了城市工业点源污染与生活点源污染.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现实情况,农业面源污染成功的监测、防治途径,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性的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重要地位在海南省十分明显,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海南省重要的环境问题.通过分析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途径,建立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价指标,对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做出总体判断.从政策体系、污染治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激励机制和政府行政管理与公民参与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海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等标污染负荷法的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全面了解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强度及分布特征。[方法]文章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计算并分析了2016年山西省及其11个行政区COD、总氮、总磷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并根据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以及农村生活排水4个账户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 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D排放量为80.73万t,总氮排放量为9.21万t,总磷排放量为1.02万t。(2)总氮等标污染负荷最大的为460.42亿m~3,其次为总磷,COD等标污染负荷最小,3种污染物总等标污染负荷为918.51亿m~3。(3) 4个账户中,农村生活账户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最大,为52.13%;其次为畜禽养殖账户和种植业账户,水产养殖账户最小为0.12%。(4)山西省11个行政区等标污染负荷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运城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长治市大同市忻州市晋城市朔州市太原市阳泉市。(5)通过对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负荷的系统聚类分析,将11个行政区划分为重度污染型(临汾市、吕梁市、晋中市、运城市),中度污染型(长治市、忻州市、大同市、晋城市、朔州市)和轻度污染型(太原市、阳泉市) 3个类型。[结论]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其中COD排放量最大。污染物主要来自畜牧养殖账户和农村生活账户。运城市污染状况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面源污染约束条件下我国油菜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提升途径。[方法]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面源污染约束下的油菜生产效率,根据投入冗余、期望产出不足或非期望产出冗余等,分析效率损失成因。[结果]我国油菜生产效率总体上呈现"N型"年际变化特征,其中黄淮区、江浙、重庆、青海和甘肃的油菜生产效率均值高于0.9,云贵和内蒙古的油菜生产效率则低于0.8。全国和长江流域省际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趋势,西北区省际差异最大,黄淮区省际差异最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过高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油菜生产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近3年总氮可缩减比例均值大于30%的地区从大到小依次为湖南、内蒙古、贵州、云南和江西,总磷可缩减比例均值大于30%的地区依次为云南、贵州、四川和内蒙古。此外,湖北用工投入冗余、内蒙古化肥投入冗余和单产不足也是其油菜生产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结论]长江流域需重点削减氮磷径流损失,黄淮区应重点控制氮磷淋溶损失,西北区应重点治理氮磷侵蚀流失。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影响产地环境和农产品供给与质量安全,进而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而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满足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健全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方法]在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果]法律体系建设滞后、立法质量不高、部分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法律配套体系不完善等。[结论]针对问题,从健全法律体系、推进地方完善规章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强化立法宣传、完善配套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成因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依据环境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成因.研究发现:微观层面,追求经济收益农户的短视行为直接造成了农业污染;宏观层面,源于农业环境资源配置失灵及农业污染治理的政府失灵.该文认为,农业污染问题的解决还需从宏观入手,政府和相关部门除继续完善农民收入保障体系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并弥补政府环境管理的缺陷,使得市场价格能够更加完整地反映资源与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定量评估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以期为该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择2010—2021年陕西省各区域相关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取极差法、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来测算不同年份下陕西省及各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其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进行深入探析。结果 (1) 2010—2021年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略呈上升态势,其中,农业现代化增长幅度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农村现代化的增幅和速度。(2)发展优势在于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较快,而主要短板为农业生产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4个维度。(3)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并表现为一定的固化态势。关中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陕北地区最低;地级市中以西安市、咸阳市最高,宝鸡市、渭南市次之,渭南市、宝鸡市和榆林市3市水平提升较快。(4)陕西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均更加趋于平衡,其中关中区域内差异以最大,陕南发展最为均衡;从演变趋势来看,关中区域内差异变化不大,陕北逐年缩小,而陕南有增大趋势;关中—陕南、关中—陕北区域间差异大大缩小,而陕南—陕北略有增大。结论 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升空间较大。未来应加强合理布局和区域间合作交流,强化高水平区域的示范作用,打破地理和资源限制,加强多维度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实施推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农业种植中使用农膜能够改善和优化栽培条件,但农膜的过量使用导致从“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绿色发展,因而提升农膜的利用效率迫在眉睫,不同地区农膜利用效率的差异给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期望以此提升农膜利用效率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采用全局参比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2010—2019年中国各地的农膜利用效率,并借助“ArcGIS软件”绘制农膜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图来考察其空间分布,利用Theil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其动态演进。结果 (1)中国不同地区农膜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大体呈现出东部和西部农膜利用效率高,中部农膜利用效率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变化趋势上,东部和西部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中部地区的变化幅度比较稳定。(3)中国总体农膜利用效率的Kernel密度函数中心呈现出右移的态势,且发展过程出现 “宽峰—尖峰—宽峰”的演进规律,该结果表明,农膜的总体利用效率在提高,且空间差异表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演进趋势。结论 各地在提高发展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提高农膜利用效率的政策,以促进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面源污染视角下考察耕地利用效率,可以为推动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2000—2014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将耕地面源污染因素纳入到传统的效率分析框架,从省际比较的维度对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考虑面源污染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测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值呈现阶段性特征,耕地利用效率排名比较稳定,近年来排名有上升趋势;江西省耕地利用绩效一般,且与最佳实践者存在较大的差距。[结论]忽视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利用效率评估是失真和不符合实际的,宜将面源污染因素纳入到耕地利用效率的测度框架,以此来更科学地量化评估耕地利用绩效;设计和完善相关政策,以有效控制耕地面源污染;加强与先进省(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农业可持续耕作技术与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江西省耕地产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