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我国小麦生产、消费和贸易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小麦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三大粮食作物中保持着收获面积第一的地位。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消费国,也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全面多角度地分析我国小麦的供需现状,找出小麦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科学合理政策建议,对于优化小麦生产和促进小麦贸易都具有积极意义。[方法]利用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近年来我国小麦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法测算了10年间我国小麦国际贸易竞争力水平,并与小麦主要出口国进行比较。[结果](1)我国小麦总体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6年小麦产量已达到1.29亿t,小麦的生产区域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等省份,大部分省份仅少量种植小麦,小麦的成本收益率相对较低,净利润不断走低。(2)小麦消费量平稳增加,我国小麦的消费量达到1.16亿t,口粮消费占比80%,消费量较大的省份也多分布在小麦主产区,中部地区省份消费缺口相对较大。(3)小麦的贸易量趋向合理,进口量达453万t,我国小麦的供需总体上保持了平衡,但小麦国际贸易逆差较大,小麦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小麦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在加拿大、美国等小麦生产大国的状况并未改善,好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等新兴小麦大国的兴起为我国小麦的多元化贸易提供了契机。[结论]我国要坚持小麦生产以我为主的战略,做好政府服务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小麦高效优质生产,加大科技进步对小麦生产的贡献,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等措施来保障小麦充分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我国花生同小麦、玉米、大豆、油菜一样,是世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不同的是,我国不是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的贸易大国,而绝对是花生的贸易大国。花生是我国进出口大宗农作物品种之一。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未来国内花生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3.
玉米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同时也是未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粮食品种。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稳定性差,受干旱影响较大,实用技术普及率和机械化水平低,种业发展水平低,但玉米生产发展的单产潜力大,扩大种植面积也有潜力。促进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加工业和进出口调控;大力推进良种研发应用,着力解决干旱问题,积极推进机械化,抓好主产区,减小产后损失,完善收储政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户调查的我国粮食增产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从农户的角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分析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增产问题,以期为我国未来粮食科技研究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结果显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科技、气候变化、土壤质量问题。需要针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的具体问题,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加大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发展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此如何保证我国小麦生产乃至安全供给,是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小麦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地区间小麦的生产能力差距较大;每亩用工、每亩种子用量、成灾面积和其他物质费用对小麦的产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辽宁省玉米深加工现状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居第三位,全世界玉米总产量1996年已达5.75亿吨,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总产量1996年达到1.17亿吨。辽宁是我国玉米生产大省,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占...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的玉米主产国,也是主要消费国。受自然区位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玉米生产与消费存在十分明显的区域性错位。一、玉米区域流通概况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有东北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其中,东北玉米区和黄淮海玉米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0%左右。按行政区划来讲,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新疆、山西十大玉米主产区,正常年景玉米播种面积在16600千公顷,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6…  相似文献   

8.
数字粮食     
85%、90%、60%和50%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产在其优势区域的集中度分别达到85%、90%、60%和50%以上,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9大产业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米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因此,水稻生产在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有关资料对中国未来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进口将不断增加,而进口的粮食将主要是玉米、小麦和大豆,大米是所有粮食中唯一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受益的产品。今年,国内稻米生产将比非贸易自由化情况下增长4%左右,价格将上升3.5%(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将下降20%~26%),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米出口国之一,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大米的国际竞争力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现意义。那么,究竟中国大米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本将采用指标分析法,即主要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3项指标,具体分析中国大米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与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面临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的严峻局面,如何调整黑龙江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结构调整的各方面限制因素,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今后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结果]稳定粮食生产,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把休耕纳入轮作体系,作为临时措施,可以大面积开展玉米休耕;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杂豆作物;有条件发展饲料牧草作物。对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有长远考虑,不能作为应对短期出现的玉米产大于销的权宜之计。[结论]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应该为玉米休耕和种植非粮食作物提供补贴,相应补贴政策是黑龙江省此轮种植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黄德金  温硕 《现代食品》2021,27(1):19-21,31
粮食是确保国家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物资,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产粮区与粮食仓储流通区,其地位和责任十分重要.基于粮食安全视角,本文分析了河南粮食仓储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粮仓建设、完善监督管理、提高信息化程度、培养专业化人才及延长产业链等提出建议.以期为河南省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促进粮食仓储业良性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贸易政策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贸易政策的演变,并从规模特征、品种特征、进出口国家或地区分布特征等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贸易发展特征,最后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3.
依据近11年的统计数据分析,采用粮食比重指标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转移和由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向东北、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推移,东北和华北地区成为中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中心,东北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中国粮食增产最具潜力的地区。为确保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产能持续增长,该文构建了东北商品粮基地土地保障关键技术集成体系,对于提升东北商品粮基地土地保障整体技术水平和粮食产能效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节粮减损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增产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分析了粮食产后损失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经过农户阶段性储藏、企业储存储、物流运输和加工转化等产业链环节,导致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因素是尚未建立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加工产业链发育程度低、粮食价格改革滞后、地方政府责任不清等。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改善仓储物流设施,引导企业适度加工、促进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理顺粮食价格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山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是粮源不足、收入偏低、物流不畅、信息迟缓、库存趋“零”及市场发育不完善,以“三小”(小集市、小作坊、小商贩)经营为主,粮食加工企业不进山,加工品流通效率低,难以应急。从粮食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完善保障制度建设和工作措施作为切入点,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我国山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制度提供一些政策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当前全球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粮食安全系列问题由此引发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广泛关注。贸易流通不稳定的背景下,科学分析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特征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保障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研究缺乏对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的长时序时空特征分析。文章通过结合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对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进行长时间序列研究,并探索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规律。[方法]基于1961—2017年全球各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波动系数、重心分析、粮食短缺指数和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全球粮食生产、消费、风险及相对风险格局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的时空规律。[结果](1)研究期间全球和中国粮食生产及消费呈显著上升趋势,疫情和蝗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会对粮食生产消费格局造成一定影响;(2)全球整体粮食安全总体从中等风险下降至低风险,中国粮食安全风险近60年持续降低,2017年处于低风险等级;(3)中国粮食资源承载力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粮食安全相对风险波动较大。[结论]世界粮食安...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影响的研究前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背景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农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光温水热等气候资源条件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粮食主产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促进农业生物灾害与农业气象灾害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栽培管理、经营方式、种植制度、结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和适应机制,定量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适应能力,研究提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从国家需求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研究领域的许多有待解决的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阐明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粮食跨区域交易是促进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间粮食贸易往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粮食生产专业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区域间粮食跨区域交易,主要分析粮食跨区域交易的动力因素。通过分析,认为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特殊性、经济动因、政治动因、国情因素、资源禀赋等是粮食跨区域交易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与农业环境双向安全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3种基本观点,揭示了中国农业环境的严重态势,提出并论证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在于构建“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和实施“增粮于田”战略,阐述了“农田生态保育”环境战略的必要性与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博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退耕还林的面积近几年波动幅度很大,这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关。有人认为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应减缓退耕还林的步伐。文章认为,退耕还林不是粮食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以及粮食单产的减少。从一定角度来看,退耕还林不仅不会危机粮食安全,而且还会提高粮食安全的系数,只要在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退耕还林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