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掌握糖料生产布局规律,引导并支持糖料生产向优势主产区转移,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糖料的市场竞争力。[方法]利用1980—2015年13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固定效应模型,文章重点对中国糖料生产布局变动、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改革开放后中国糖料品种逐步向甘蔗集中;甘蔗生产逐渐向华南的广西和西南的云南集中;甜菜生产逐步向西北的新疆和内蒙古聚集。从区域比较优势看,现行中国糖料生产布局是符合生产规律的。此外,研究还发现比较效益、农户粮食安全供给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中国甘蔗生产布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灌溉面积、受灾程度和临时收储政策对中国甜菜生产布局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结论]建议从做好全国糖料生产区域规划、精准给予糖料生产支持政策及提高政策支持成效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1993—2015年中国马铃薯21个省区的数据,实证研究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特征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方法]从全国和5个马铃薯优势产区层面,运用生产规模指数分析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特征,从自然环境、技术进步、经济效益、非农产业化水平、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厘清和探究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驱动机制,并重点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这些因素在全国以及5个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影响的差异性和重要程度。[结果]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93年的308. 720万hm2增至2015年的551. 830万hm2,呈现迅速增长、下降与增长交替并存、平稳增长3个阶段;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地理集聚现象明显。一方面,马铃薯生产规模在不同省区出现更迭变动。另一方面,马铃薯生产区域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呈现出向西南和西北优势产区集中的特征。[结论]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是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进步、马铃薯与粮食生产净利润比值、非农产业水平和政府支持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非农产业化水平、政府支持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但由于区域差异,各因素在全国和不同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优势度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采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了1994~2013年间中国小麦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更加集中,优势省份由15个减少至12个。黄淮海区小麦生产重要性更加突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向河南、山东、河北3省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安徽、江苏等小麦生产新兴省份对区域带动作用显著,促进长江中游区、东南沿海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持续上升,但由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的小麦生产职能更加弱化,区域综合不具备比较优势。新疆受规模化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小麦生产大省,带动蒙新区小麦产量实现了增加。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及东北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持续下降,区域小麦生产呈现逐步弱化趋势。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成本收益低下、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大、人均耕地面积偏小是影响小麦生产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分析,从巩固优势产区、扶持新兴产区,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适度规模化经营及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花主产区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商品棉种植基地,并在我国棉花产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研究利用规模优势指数、集中度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新疆棉花主产区的棉花生产优势与全国几个主要棉花主产省进行了比较,并对新疆棉花主产区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25年甘肃省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与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以1991—2016年甘肃省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现状格局、生产比较优势、变化规律以及在全国的竞争地位,为甘肃省马铃薯供给侧结构调整、促进马铃薯主食化及三产融合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生产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比较优势、集中度和区位熵等研究方法。[结果](1) 1991—2016年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SAI、EAI、CAI均大于1,在全国马铃薯生产中具有重要位置,整体竞争力较强,区域优势明显;(2)甘肃省马铃薯在种植空间上呈现向中部地区集中的态势;(3)马铃薯生产效率优势相对较集中,效率优势指数多集中在0. 8~1. 4之间;(4)各市州马铃薯种植的CAI与SAI的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马铃薯生产综合优势的"极化效益"提升;(5)马铃薯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6)兰州、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甘南12个市的马铃薯生产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结论]构建扶持马铃薯生产的长效机制,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五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由马铃薯生产大省到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近年来,我国葡萄种植业发展迅速,产业调整与优化将是其未来发展重点,需要对葡萄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开展新的讨论。[方法]文章运用描述性分析、产业集中度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测度1998—2018年我国葡萄生产的布局变动及发展趋势,并构建面板模型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经济因素、技术进步和政策环境五个方面探讨我国葡萄种植格局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葡萄生产的地域格局已初具雏形,且产地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西迁南移”变动特征显著,具有比较优势的新主产区正逐渐形成;地区自然条件、农村老龄化、灌溉条件、比较效益、非农就业、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对我国葡萄种植布局变迁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要素对是否为主产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建议因地制宜地进行葡萄生产布局规划,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强政府支持力度以应对转型结构调整阶段的水果供需变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文章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探讨中国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结果](1)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明显,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为主的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玉米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种植区域在这4个因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2)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非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地丘陵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青海、西藏;其余为较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区域。[结论]我国应遵循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因地制宜,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我国马铃薯总产高、单产低的现状,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背景下,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和马铃薯生产资源配置,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方法]文章对全国范围内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方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3个方面对我国各主产省份的马铃薯进行生产优势差异分析。[结果]效率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黑龙江、辽宁、青海、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江西、福建和广东有明显优势;规模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最后,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结论]提出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完善马铃薯市场体制、加大新品种和技术推广力度等建议来提高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县域农作物生产空间格局演变及专业化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光热水土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探索农作物种植的生产潜力最优区域,是新形势下提升河南省农作物产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新思路。[方法]以县域为研究空间单元,选取河南省11种主要农作物为对象,借助空间经济学重心模型、专业化指数及空间自相关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平台,揭示河南省农作物生产空间及专业化演变趋势。[结果]23年来,河南省县域农作物生产集聚及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集聚空间呈"东进北上"演变趋势,其中麻类、烟草的生产集聚及专业化程度较高,谷物最低;蔬菜的生产集聚及专业化水平在2005年之后持续下降,水果在商丘东部形成了新的优势产区。基于此,将河南省11种农作物划分为绝对优势区、比较优势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优势衰退区和快速退出区6种类型生产空间,区域自然禀赋、制度政策、社会发展及农户个体意愿是河南省县域农作物生产空间演化主要驱动因素。[结论]基于农作物生产聚集及专业化水平演变趋势划定生产空间分区,引导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对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5年全国柑橘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和资源禀赋系数模型,定量测算了2005—2015年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及资源禀赋系数,结合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柑橘主产区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1)我国柑橘各主产区比较优势明显但差异较大,柑橘产业有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强劲趋势;(2)我国柑橘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较为集中且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福建、浙江、四川及湖南4省处于下降趋势,其他主产区均有所上升;(3)资源禀赋、资本投入对柑橘区域比较优势有正向的影响,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在动态中显现,经济水平对区域比较优势有负向影响。[结论](1)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受到资源禀赋、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经济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要根据各主产区的现状条件进一步优化柑橘产业区域布局,提高科技含量,并且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使柑橘产业能够在主产区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3)南方沿海地区柑橘产业近年受黄农病影响严重,柑橘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组织生产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专业化经营格局,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方法]文章基于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对各市(州)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增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近年来甘肃省各市(州)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提升,有效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但相对于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变量而言,农业区域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结论]根据上述分析,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比较优势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并提出实施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发挥地区优势以及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从强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方向、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经营规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前后3年内(2011~2016年)棉花生产和需求变化情况,研究新疆目标价格改革对棉花市场的影响。[方法]运用3年滑动平均法,比较分析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前后我国棉花产业的市场变化。[结果]自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以来,生产方面:全国棉花种植结构日趋合理,新疆棉花种植优势明显,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棉农利益得到了保护;市场需求影响方面:棉花价格逐步回归市场,国内外棉价差显著缩小,棉纺织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棉花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但棉花市场整体需求不旺。[结论]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在信息化进程、棉花产业发展模式、生产力提升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快棉花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并推进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和马铃薯产业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我国马铃薯生产、消费情况,剖析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提出建议。[方法]利用2000年以来全国及分省马铃薯生产、消费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和对比分析对马铃薯生产形势从总量特征和区域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单产和种植面积贡献率,并且从成本收益角度对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动及优化布局作出解释。[结果]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472. 3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551. 8万hm2,马铃薯产量从2000年的1 325. 5万t增长至2015年的1 897. 2万t。在这个过程中,马铃薯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其中西南混作区逐渐成为马铃薯优势产区。[结论]马铃薯生产格局的变化既有消费需求的拉动,也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另外收益驱动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发挥也是推动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未来为进一步促进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发展,应重点结合各区域环境资源优势进行区域规划、降低脱毒种薯成本并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甜瓜产业区域优势布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以H-O资源禀赋理论为依据,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利用2001~2011年全国29个省区市的甜瓜及瓜果类作物生产数据,选取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对中国甜瓜生产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并从地理区域和省域层面进一步划分了现阶段中国甜瓜产业的优势主产区。结果显示:按地理区域划分,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是我国甜瓜生产比较优势最为显著的区域。按照省域划分,新疆、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南、内蒙古等8个省区市在甜瓜生产方面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最后,文章提出了加快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深入强化科技创新,建立和推广现代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进一步推进品牌建设等促进中国甜瓜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种植业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对山东省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主要指标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区域主要农作物优势指数测算,得出了山东种植业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发展优势类型,并提出了加快山东种植业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开放条件下我国棉花产业安全问题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在开放条件下,如何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保障国内棉花产业安全。[方法]立足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从生产、消费、贸易、价值链等各方面对国内外棉花产业发展进行比较,总结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加入WTO以来,我国棉花单产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方位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效率逐步增强,并且深度融合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区域高度集中和产不足需并存的局面,生产成本高企压缩棉农收益,质量仍是制约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外贸依存度高增加贸易风险,棉纺织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结论]从完善支持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机械化水平、整合资源和市场等4个方面着眼,提出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的空间分异与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差异有序推进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农业生产结构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方法]基于熵权法测算1997—2015年南方地区15个省(市、区)农业要素禀赋指数,结合差异性指数与基于多组群计算的分异指数,分析了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异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区域相对优势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1)南方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自1997年以来略有上升,大部分省(市、区)的农业要素禀赋综合指数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态势;(2)农业要素禀赋优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具有农业要素禀赋优势的省(市)包括沪、浙、苏、湘、鄂、粤等5省1市,其他省(市、区)则缺乏比较优势;(3)农业要素禀赋综合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结构等要素禀赋则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但是资本和技术的要素禀赋水平近年来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4)农业单要素禀赋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 5类单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各要素禀赋内部则显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结论]应根据各省(市、区)农业要素禀赋水平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度河西走廊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及竞争态势,以准确把握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方法]以2012—2016年为时间节点,采用区位熵及产业集聚竞争态模型从县域角度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0个县(区)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结果](1)河西走廊每个县(区)乡村旅游业集聚度和竞争态势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包括优势区、潜力区和劣势区3种;(2)乡村旅游产业属优势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50%,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以张掖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势区逐步形成;(3)乡村旅游产业属潜力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15%,产业竞争态势不断增强,但仍具有一定不稳定性;(4)乡村旅游产业属劣势区的县(区)占河西走廊县(区)总数量的35%,其中以武威市最多。[结论]河西走廊每个县(区)乡村旅游业集聚度和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县(区)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差异明显,以张掖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势区逐步形成,但其他地域乡村旅游产业不稳定性依旧较高,需政府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算各地区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能力,分析其比较优势并找出不足以便弥补差距,促进各区域农业科技配置能力的提高,为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省级农业科学院作为各省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分析其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09—2016年相关数据,遴选了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计算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运用NRCA模型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益的比较优势。[结果]山东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位居全国第一,甘肃、江苏、青海农业科学院分别在农业科技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结论]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但区域格局变化不大,且大致与各地区经济实力相吻合;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高的农业科学院大多在农业科技物力资源配置效益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配置效益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比较优势的种植业区域结构调整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阐述了我国种植业生产和贸易的区域格局,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论述了区域主导作物配置和作物生产集中地带,在此基础提出了培育农村市场、优化农产品空间结构等6条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