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视角,分析耕地细碎化、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倒“U”型关系。(2)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作用方向受耕地经营规模影响,耕地经营规模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耕地经营面积较小时,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当耕地经营面积较大时,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负向影响。与此同时,耕地细碎化会削弱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受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细碎化的共同影响,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适度扩大耕地经营规模的同时,要整治耕地实现集中连片,扩大地块规模,降低耕地细碎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江西省11市47县(区)共1 488份农户的调研数据,从农户劳动力禀赋结构转变和小农生产造成耕地破碎的两大社会现象切入,采用双栏模型将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分为采纳意愿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以中位数为划分依据,有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67.20%,有采纳意愿的农户对10项具体生态耕种行为的平均采纳数为5.323项;(2)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采纳程度均呈负相关、劳动力人数均呈正相关,兼业程度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呈正相关,耕地破碎化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呈负相关;(3)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还受到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享受农业补贴等因素影响。[结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注重农户临时务工平台搭建,拓展相关信息视野以提升生态耕种采纳度;另一方面应规范和推动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降低破碎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对耕地、耕地保护、耕地保护补偿的认知差异,并通过回归方程探究不同兼业程度的农户对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必要性认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激发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优化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绩效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农户调查问卷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农户认为实行耕地保护政策是否必要为因变量,以反映农户特征、耕作情况、耕地认知情况、耕地保护态度的13个变量为自变量,对农户认为是否有必要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农户类型在1%的水平上显著,纯农户认为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必要性低于两类兼业农户;性别因素在5%的水平上显著,女性农户更认为实行耕地保护政策是必要的;家庭农业年收入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和耕地保护行为认知程度这两个多分类变量均只有个别哑变量显著。[结论]加大农户层面耕地保护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国家级耕地保护补偿统一化,各省、市可实行差异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尽可能满足农户的真实诉求,给农户选择耕地保护方式的自由;鼓励耕地流转和托管,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晰中国城乡要素双向加速流动背景下,农户生计转型和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关系。[方法]文章在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分析基础上,分别从城乡和乡村农户两个维度,解析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展望了乡村振兴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主题。[结果](1)城乡层面存在着基于“产业→人口→生计→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乡村层面存在着基于农户“生计—生产—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2)农户生计转型分化及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引起的价值诉求差异化,进一步驱动了乡村耕地利用多功能转型与乡村的多功能转向。基于耕地利用在生态产品供给、休闲康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多功能边界的拓展,加速推动了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及乡村发展的多功能转型。[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农户生计视角应关注多尺度多梯度分异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注重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加强基于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反馈的、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耕地流转影响因素,以期为推进研究区耕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践行精准扶贫,实现耕地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6个行政村438户为例,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耕地流转影响因素。[结果]总人口、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比、文化程度、了解耕地流转占比与流转规模的比分别为1:0.482、1:0.669、1:0.932、1:821、1:0.769。总人口最小;劳均年龄、距道路距离、距乡镇距离、耕作半径、坡度与流转规模呈负相关,比分别为1:-0.693、1:-0.592、1:-0.175、1:-0.725、1:-0.481。[结论]模型显示农业收入占比的正向相关性最大,耕作半径的负向相关性最大。针对影响因素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宣传耕地流转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耕地流转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田中非耕作生境对耕地多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探讨耕地系统中非耕作生境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以期为今后耕地系统中生态网络优化以及绿色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3S技术法提取非耕作生境数据,按照非耕作生境比例由低到高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水田区选择调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调查点耕地多功能值,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非耕作生境比例变化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当非耕作生境比例低于22.54%和17.16%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和17.16%,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呈减弱趋势。(2)随着非耕作生境面积比增加,耕地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均呈增强趋势。(3)当非耕作生境面积比低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增强趋势;当其比例大于22.54%时,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耕地多功能呈减弱趋势。[结论]非耕作生境比例对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影响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对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的影响趋势均呈现递增趋势,对耕地多功能综合影响呈先增后减趋势。  相似文献   

7.
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究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子,识别地区粮食生产关键制约因素,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建设效果。[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刻画了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对比分析了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耕地产能影响因子识别的效果,并依此划分产能提升类型区。[结果](1)海伦市耕地产能呈现中西部高北部偏低的态势,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2)海伦市耕地产能与黑土层厚度、出现障碍层深度、耕作距离、田块状况和质地等变量显著相关,且均呈正相关,但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3)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产能影响因子,提出了产能保持区、耕作条件改良区、质地改良区、障碍层改良区和保护性耕作区5类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结论]文章所采用的基于村级尺度耕地产能及其空间分异因素模型相关研究,能够较好揭示村级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布特征,基于此所划分的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较已有研究对耕地分类管理具有更精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面源污染视角下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面源污染视角下考察耕地利用效率,可以为推动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2000—2014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将耕地面源污染因素纳入到传统的效率分析框架,从省际比较的维度对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考虑面源污染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测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江西省耕地利用效率值呈现阶段性特征,耕地利用效率排名比较稳定,近年来排名有上升趋势;江西省耕地利用绩效一般,且与最佳实践者存在较大的差距。[结论]忽视面源污染因素的耕地利用效率评估是失真和不符合实际的,宜将面源污染因素纳入到耕地利用效率的测度框架,以此来更科学地量化评估耕地利用绩效;设计和完善相关政策,以有效控制耕地面源污染;加强与先进省(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农业可持续耕作技术与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江西省耕地产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乌鲁木齐县294位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其响应耕地休耕的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耕地休耕制度的顺利推进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调研数据的整理,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耕地基本情况和农户对休耕政策的认知4个方面,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对乌鲁木齐县农户响应耕地休耕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受访农户积极响应休耕的人数占总数的63.61%,农户休耕积极响应程度有待提高。(2)耕地自然生产条件是影响耕地休耕的重要原因,耕地的资源禀赋直接影响农户参与休耕响应的程度。(3)补偿标准是否合理对耕地休耕政策响应程度影响显著,合理地制定休耕补偿标准,农户休耕响应热情将大幅度增加。[结论]应从耕地休耕补偿机制的建立,补偿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来制定合理的休耕补偿标准,同时增强农户对耕地休耕政策的认知、提高休耕地管护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来提高农户休耕的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针对农户生计日益分化的社会现象,探究生计资本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影响的规律性,以期为提升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Ordered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生计资本与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其中承包耕地中水田的比重、家庭中是否有村干部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比重、耕地的破碎度、家离县城的距离、家庭是否拥有农机具则为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要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特别是推进"旱改水"工程;鼓励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有效地降低耕地的破碎度;充分尊重城郊地区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强化城郊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追求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确定农户适度耕地规模标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构建基于农户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耕地经营规模模型,推导单位劳动力最优耕地经营规模公式,单位劳动力最小必要耕地规模公式、单位劳动力最大限度耕地规模公式,分析各公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最后应用调研数据以粮食生产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确定农户的各种适度耕地规模标准。[结果](1)单位劳动力利润最大化情况下的耕地规模与农户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农户耕地地租水平成反比;(2)单位劳动力最佳劳动力投入的最小必要耕地规模与农户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农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均资本占有量等因素成反比;(3)单位劳动力最佳土地投入的最大限度耕地规模与耕地地租水平成反比,与农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均资本占有量等因素成正比。[结论]在研究区域内,现有技术水平下,每个从事粮食种植的有效劳动力应获得不低于2.4hm2的最小必要耕地规模,最优规模水平5.933hm2属于长期经营目标,最大规模水平11.667hm2属于单位劳动力经营不能逾越的红线。  相似文献   

12.
论耕地质量红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义耕地质量红线,促进农业农村部"建立耕地质量红线标准"和"研究提出耕地质量红线划定方法"的落实。[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法。[结果]人们普遍认识到保耕地红线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然而,何为耕地质量红线,目前并无明确定义。[结论]耕地质量红线应分为微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绝对红线和宏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相对红线。耕地质量绝对红线,也称之为微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的极限值,一旦突破该线,原有的耕地将不再适宜耕作,或不能生产安全合格的农产品;耕地质量相对红线,也称之为宏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在区域耕地数量红线的背景下,为了保障区域内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等别)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13.
技术认知、获得程度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农户技术认知与获得程度对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新疆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技术认知、获得程度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为关系。[结果](1)影响农户采用行为的关键因素主要来自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补贴额的满意程度、现行技术满足程度、重要性认知水平、效果感受评价情况方面。(2)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补贴形式对农户采用相关技术的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结果的显著性不明显。(3)异质性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补贴额的满意程度对南疆、东疆农户采用农膜残留回收技术、无害施肥施药技术和盐渍化治理技术的行为影响较大;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重要性认知对北疆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害施肥施药技术和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的行为影响较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效果评价对南疆、东疆农户采用盐渍化治理技术的行为影响很强。[结论]当前新疆农户有强烈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需求和采用愿望,要加强政策宣传与普及力度,引导农户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采用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提高农户农业污染认知水平,引导农户采取合理的耕地投入行为,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首先基于认知行为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农户农业污染认知对耕地投入行为的影响机理,然后利用粮食主产县湘阴县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农户农业污染现状认知、成因认知和政策认知均是影响化学投入品施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农业污染严重程度、农产品和耕地质量下降状况、农药危害程度、政策了解程度和政府政策满意度均有助于减少化学投入品施用量;(2)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人均承包地面积和承包地质量均对化学投入品施用量产生负向影响。结论 因此,政府应加强农业污染治理的宣传引导,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通过完善农业污染治理的相关环境规制来调整农户的耕地投入行为,最终达到防控农业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支付方式的科学设置对CVM在耕地保护外部性评估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CVM不同支付方式视角,以焦作市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为例,剖析不同支付方式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采用支付卡式CVM。[结果](1)"出钱"、"义务劳动"、"出钱和义务劳动"不同支付方式下的年户均耕地保护支付意愿(WTP)差异性是产生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外部性差异的根本原因;(2)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与耕地的关联程度、耕地生态社会效益认知程度、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劳动力成本及农产品成本收益等是造成不同支付方式的城镇居民和农户耕地保护WTP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通过与基于单边界二分式的焦作市耕地保护居民WTP测度结果对比表明,在科学设置支付区间和假想市场情景、合理进行假想偏差规避下,基于支付卡式综合计算整理的"出钱和义务劳动"方式的居民耕地保护支付意愿和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研究最终选取"出钱和义务劳动"方式下的1 624.9元/(hm~2·年)作为焦作市单位面积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结果,该结果可作为现实条件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方法]以云南省为例,以多因素综合加权法评价其2000—2016年耕地生态安全度,并利用GIS分析功能,分析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空间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1)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总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7年,缓慢上升阶段;第二阶段为2008—2010年,缓慢下降阶段,第三阶段为2011—2016年,高速发展阶段。(2) 2000—2016年,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差异格局显著。Ⅰ级风险区及Ⅱ级风险区数量逐渐减少,Ⅲ级临界安全区、Ⅳ级次安全区及Ⅴ级安全区数量明显增加。(3)通过障碍度模型得出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生产需求两方面。[结论]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在向良好态势方向发展,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意识及农户经济状况能确保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代际差异对山区农村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有46.1%的农户撂荒耕地,且代际差异每提升一级,耕地撂荒意愿会增加9%;(2)耕地经营规模、耕地块数和土地流转是决定新生代农户耕地是否撂荒及撂荒规模的关键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土地流转、村内撂荒程度和耕地分散程度对中生代农户耕地撂荒意愿作用最大;(3)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所受影响因素最多,且性别和土地流转对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的减缓作用最大。研究结论:在推动耕地要素自由流动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不同代际农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自身禀赋差距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沙湾县农地互换的实证分析,找出影响沙湾县农地互换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顺利互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综合得分计算模型。【结论】区域经济、交通发展水平对沙湾县农地互换影响程度最大;耕地破碎度、亩均产量和耕地收入次之;耕作便捷度、非农就业机会和家庭人口因素较弱;农户土地互换意愿影响程度最弱。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索种植规模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以及耕地细碎化如何调节种植规模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以期在“大国小农”的现实语境下为中国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与经验参考。研究方法:贝叶斯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斜率分析。研究结果:(1)种植规模扩大促进了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2)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小农户保护耕地质量;(3)种植规模扩大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促进作用,因耕地细碎化的存在而弱化。研究结论:合理推进农村土地互换、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在实现小农户进城与返乡“进可攻、退可守”的同时,促进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方法]文章以安徽省寿县4个典型镇的147户农户与4个项目为调查对象,从农户的可行能力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农地整理规划意愿的驱动因素,运用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功能检验农户参与对规划的影响。[结果]非农业收入比例、农地整理政策了解度、排灌沟渠布局、田间道路密度及公众参与机制等5类因素有显著推动作用;对规划的影响表现在较大程度优化了规划方案,提高了农地生产率等,但耕作田块扩大效应不显著、排灌沟渠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偏好生产路建设及轻视田间林网工程建设等弊端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忽视规划全局性与环境效应等。[结论]可通过强化农地整理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引导农户式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基于农户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农地整理规划效果的衡量尺度以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