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基于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对阿坝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以期对阿坝州生态环境保护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建议。[方法]基于阿坝州生态环境现状,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以及乡村旅游发展4个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2010-2016年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阿坝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在2010-2016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从2010年的0. 133增长到2016年的0. 820,变化幅度明显,阿坝州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水平。[结论](1)社会发展可持续水平在4个系统中的权重值最大,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对平衡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协调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开发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是实现阿坝州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阿坝州乡村旅游发展在整体生态环境可持续系统中的贡献值逐渐增大,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是阿坝州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其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以期对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开发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20个具体指标构成评价综合层,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系统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开发情况的权重值分别为0.426 5和0.328 4,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0.104 2和0.140 9。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85.48,为2级水平。[结论]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交通便捷性,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队伍是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成评价准则层,向下分20个具体指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在评价准则层中,四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旅游环境质量(0.465 8)乡村旅游资源开发(0.277 1)乡村旅游社会发展(0.161 1)乡村旅游经济发展(0.096 0);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0.377 0)、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70 8)、乡村旅游扶贫效应(0.350 2)和乡村绿化率(0.326 5)。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为83.50,为2级水平。[结论]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在环境质量、开发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较为均衡,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四个部分的协调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环境和资源开发的优化;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整体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旅游就业率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恩施贡水白柚产业为例,通过对该产业进行农旅融合度分析,了解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方法]基于APH-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构建出恩施贡水白柚产业的农旅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挖掘出影响该产业农旅发展成效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析每个因素的发展水平。[结果](1)在系统层中,融合效益(0.527 9)的权重值最大,说明融合效益是评判恩施贡水白柚产业农旅融合度的重要因素;就要素层而言,基础设施力(0.527 9)是完善融合条件的第一要素,市场营销(0.620 8)是提升融合水平的第一推力,实现经济效益(0.4)、生态效益(0.4)的协调统一是提高融合效益的必由之路;就指标层而言,权重值最大的前13个指标排序为:居民生态意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政策扶持力度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就业机会增长率区位和交通条件游客满意度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城乡发展平衡力信息化建设程度旅游收入增长率科技创新力度,这些指标是影响恩施贡水白柚产业农旅发展成效的主要因素。(2)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评价值排名第一的要素为生态效益(4.024 8),评价值排名后四位的要素为经济效益(3.678 5)空间规模(3.739 1)社会效益(3.785 5)新技术渗透力(3.790 4)。[结论]恩施贡水白柚产业的农旅融合度处于良好水平,发展贡水白柚产业农旅融合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助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但当前该产业还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具体可从居民生态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科技创新力度、产业总产值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旅游收入增长率、就业机会增长率、城乡发展平衡力等方面进行政策建议研究。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以固始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测度、评价和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扶贫效益、把握脱贫工作的不足和方向,构建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固始县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估。[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值。[结果] 2016年固始县旅游扶贫绩效综合得分为91. 66分,根据该文确定的等级评价标准,其旅游扶贫绩效处于良好等级。对旅游扶贫效益综合得分值贡献最大的指标是贫困户脱贫率,2016年固始县贫困户脱贫率为60. 61%,脱贫综合成效明显。通公路率、计算机普及率、基本养老保险普及率、沼气入户率是限制固始县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等级提升的主要指标。[结论]开展乡村旅游对河南省脱贫攻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发展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最大效用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效益。且下一步旅游扶贫要着重从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讨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在评价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1) 2008—2017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 2~0. 6之间,从中度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协调发展,其中2008—2010年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2011—2012年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2013—2016年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发展;(2)不同市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 2~0. 6之间,其中郑州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周口市、驻马店市和南阳市等3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商丘市、信阳市和济源市等10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平顶山市、鹤壁市、漯河市和三门峡市等4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结论]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市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为河南的经济发展作为了重要贡献。对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是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构建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专家评分法,对各项评价指标打分,并计算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结合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得出目前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为72.45,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并对当前河南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农业生态旅游意识淡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缺少政府资金扶持和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论]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提高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特色原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加强专业培训,打造专业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环境受到的压力逐渐加大,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省份,测度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模型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自然资源承载力权重值最高,为0424 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权重值最低,为0249 5。(2)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表明2011—2016年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轻度超载,整体上处于协调状态。(3)从3个层面来看,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为轻度超载; 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处于报警状态,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较明显; 基础实施承载力为轻度超载,应加强基础实施的建设。[结论]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促进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协调,保证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分析,旨在为浙江省及长三角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体系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浙江省乡村休闲旅游分类体系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区划研究。[结果]在准则层中,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环境质量(0.4658)>资源开发水平(0.2771)>乡村社会发展(0.1611)>乡村经济发展(0.0960)。从指标层权重来看,处于第一层次的有景观平衡度(0.3915)、乡村基础设施建设(0.389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836)和乡村旅游服务水平(0.3655)。[结论]浙江省北部乡村旅游发展以杭州为中心,形成安吉、德清、桐乡和嘉善乡村休闲旅游带,中部和南部则以金华市为中心,形成了温州、金华和衢州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圈;浙江省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景观的承载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各县市应立足当地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县域内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洛阳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评价研究,旨在综合分析洛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以对其开发利用提供全新的参考路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开发条件和社会效应构成评价综合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及综合层3个部分在洛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选取,共包含15个具体指标,构成一个梯级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在评价综合层中, 3个部分的权重分布情况为资源要素价值(0.647 9)资源开发条件(0.229 9)社会效应(0.122 2);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指标有文化研究价值(0.136 7)、乡村扶贫效应(0.131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0.126 5)和资源丰富度(0.093 1)。[结论]洛阳市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占基本类的71%,具有极强的开发潜力;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价值是洛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为洛阳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通过构建包含水土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3个维度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刻画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特征与轨迹。[方法]运用均方差法,选取2010—2016年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分析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特征。[结果](1)总体上,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水土资源承载力呈现先升—降—升的动态演变特征; 经济承载力持续增长,这源于郑州市土地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性增强的演变特征。(2)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经历了较低—中等—较高发展历程,但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低层次的较高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为提高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应加快“多规合一”规划的编制,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三生”空间,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优化发展发展路径,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结论]郑州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加快建立土地综合承载力扩容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空间变异理论预测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发展趋势,以期为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并弥补该研究领域的不足。[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法统计2010—2017年郑州市各县市区的规模以上休闲农庄数量和各区域面积,采用空间分析法计算各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密度确定其空间变异性,结合郑州市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休闲农业资源和交通状况,综合分析郑州市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1)郑州市休闲农业的数量从2010年的39家增加到2017年的282家,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惠济区,其次是荥阳市和登封市;(2)惠济区的休闲农业分布密度历年均居各县市区之首,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登封市和荥阳市的休闲农业分布密度历年均远高于除惠济区外的其他县市区;(3)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和休闲农业资源存在差异,造成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不均衡。[结论]郑州市休闲农业未来的主要发展区域将会以惠济区、金水区、荥阳市和登封市为主,依托有利的交通优势以郑州市中心向周边县市扩散,以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为主的管城区和中牟县将会成为未来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空间角度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其驱动力,全面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以郑州市为例,通过洛伦兹曲线、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和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而选取24个驱动力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性系数对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惠济区、登封市、二七区等市区;(2)但各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均匀型,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3)郑州市各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94%以上,基尼系数均小于0300,说明郑州市整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衡。(4)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24个驱动力指标均正向相关,其中乡村特有的景观、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村的数量、农民人均收入、民宿、停车场数量、道路标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互联网覆盖率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受多个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优化调控驱动力系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布局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合理空间布局对有效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及生产布局的“落地生根”至关重要。对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把握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以河南省16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GIS10.1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分布及行政区划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对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空间凝聚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及基尼系数对其空间分布集中度进行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1)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省域范围内呈集聚分布;在市域范围内分布不均衡,主要以集聚型分布为主。(2)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呈较集中分布,但集中分布程度很低。(3)示范区空间布局模式总体上呈“一核、五带”型,均集中在河南省北部。(4)示范区分布密度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西部三门峡、洛阳市中心以南、平顶山市中心以西、南阳市中心以北区域是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格局分布最薄弱区域。[结论]河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布局现状对发挥其对全省范围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若不进行优化将会产生极化效应。“三核、多带,区域间平衡布局”是河南省现代农业园区空间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城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模式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市农业与城市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融为一体,是解决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紧缺、劳动力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郑州市人口众多,对城市农业的需求强烈,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农业发展,将其确定为"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方法]文章通过现场调研、访谈调研和文献调研等形式,分析了郑州市中心城区各种城市农业类型的发展现状,在补充市民食物供给、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丰富市民生活和促进农业文化传承四方面的发展需求。[结果]计算了平面和立体上的城市农业发展空间,包括平面空间上的2.5万hm2耕地和58.35km2公共绿地,立体空间上的115万m2阳台农业发展空间、230万m2屋顶农业发展空间、2 300万m2墙体垂直农业发展空间。[结论]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应大力推进阳台农业和农业主题公园模式,引导规范休闲农园、屋顶农业和庭院农业模式,适量引进垂直农业、社区农园、植物工厂和公共绿化农业模式的建议,为促进郑州市城市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郑州市城区空间扩展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软件,对郑州市建城区地图的数字化,通过叠加分析得出1988到2002年的14年间,建成区面积从73.73km2增加到159.00km2,面积增加了85.27k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5.64%。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呈放射状模式,城市扩展方向变化是:城市质心位置经历了先向东南方向偏移,继而又向东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DPSIR模型构建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计算得出2010~2018年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值和五个子系统的安全评价值.最后引入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郑汴洛城市廊道的"走廊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首先对"走廊城市"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建设郑汴洛"走廊域市"的区域背景和可能性;其次对郑汴洛之间快速交通廊道的基础和未来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郑汴洛"走廊城市"建设的特色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郑汴洛"走廊城市"核心城市和核心城市之间的功能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某一地区植被覆盖状况的指标,某一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增长极,发展速度很快,城市扩张迅速。为了研究郑州市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选取植被覆盖度这一指标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间阶段的遥感影像估算郑州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通过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研究郑州市的快速增长对植被覆盖度造成的影响。结论如下:(1)2000年郑州市的植被覆盖度主要以低植被覆盖为主,2014年以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植被和较高植被覆盖度略有提高;(2)从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2000—2014年整个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主要以轻微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