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士子赴考需要一笔不小的资费,但政府一般只资助会试士子.政府对乡试等其它考试并无资助,且对会试士子的资助额度小,远不敷赴考的旅费.清嘉庆、道光年间,各地兴起了专为资助士子赴考旅费的科举会社组织——宾兴会.清代政府资助士子旅费的政策,是各地宾兴组织兴起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方军事化是我们探讨明中叶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一个切入点。其在明清时期所经历的历史过程,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下移与地方社会结构的变迁。晚清时期,地方军事化更是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本文拟从地方社会出发,探讨地方军事化、宗族、士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其对地方社会权力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移民图甲是清代图甲的重要类型。由赣闽粤边移民组成的怀远都在编制时,各图、甲、户所含丁粮数额无固定标准,同处一甲的各户来源地及姓氏构成较为复杂。地域相邻是怀远都编制的基本原则,而非丁粮、来源地、同姓等因素。怀远都的实际运作依赖民间社会组织的维系,遵循基层社会自治的逻辑。随着移民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清代怀远都的图甲组织经历了多次升级转型,规模日益壮大,制度渐趋完善,主要功能由协助粮差,转变为负责征收漕粮,并进一步获得了上缴漕粮的权利,自始至终由士绅主导,为股份合资性质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朝婺源的庙学修建多达59次,在修建模式上经历了从"官修"、"官倡绅修"向"绅修"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官逐渐退出修建的具体事务,士绅阶层掌握了这一领域的领导权.婺源庙学修建模式的演变揭示了明清地方政府职能不断萎缩和士绅阶层在地方社会的主导权渐进扩张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主政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施政方针等等,往往对辖区内的工业化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近代江西,以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为分界线,江西地方政府的工业化政策经历了一个由保守落后到开明务实、由禁锢限制到支持鼓励的演变过程,因而对近代江西的工业化进程也相应地产生了或阻碍、或延缓、或推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中叶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中叶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定额化过程,形成了一个以定额管理、分级包干为特征的地方财政体制.本文通过考察明中叶江西"四差"制度的演变,论述了这一地方财政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时代经贸》2006,(10S):14-14
为庆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进一步服务地方企业,推动地方世贸组织事务的组织建设,加强地方世贸组织事务的组织间合作,由“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组委会主办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地方世贸组织事务大事”评选活动于9月在北京正式启动,其评选结果将于11月10日正式向社会发布。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1742年至1795年的府级面板数据,考察政府与地方士绅提供的公共品是否能缓解粮价波动引起的社会冲突。实证分析发现,虽然粮价上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社会冲突,但这一影响在华北和长江下游地区仅为全国的24%,表明两地可能存在某些社会稳定机制。进一步分析显示,政府在华北粮价平抑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士绅群体对缓解长江下游地区的粮价波动更为有效;这一差别可能源自两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于左  于立 《经济管理》2005,(8):30-36
本文重点以辽河油田等为例,研究了中国资源型国有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规律。中国资源型国有企业组织形式普遍经历了由(“准军事化”)“行政化”——“准行政化”——(企业化)“企业集团化”的演变过程,企业的性质、目标、主业和内部组织结构等都随之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在特定的条件下,资源型国有企业组织形式的“准军事化”、“企业集团化”等都是有效率的,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反应。中国资源型国有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一个缩影.由此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演变规律丰富了企业组织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光绪25年(1899)为支付甲午战后赔款及新军军饷,清政府派遣刚毅南巡江南、广东筹措资金.在刚毅南巡江南过程中,清理田赋是其政策的重要一环.此时苏南地区征收田赋的附加费同正额赋税比率可以达到0.53∶1,附加费主要来自“浮收”与“短折”.士绅通常可以免除“浮收”,还可以通过“注荒”转移赋税负担.编制“版串”的方案有可能解决士绅规避赋税负担的问题,但没有为刚毅所采用,转而以提高总征收比例的方式达到了增加税收的目的.刚毅的清赋政策没有缓解苏南赋税负担中的不公平,反而凸显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下地方社会的困境,以田赋为主导的地方经费结构已经无力应对甲午战后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士绅在传统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往往被先入为主地想象为道德载体,由此对传统中国基层治理机制的认识产生偏差。本文对于支撑士绅群体实现基层公共品供给职能的组织与制度基础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提出士绅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并与其他制度相配套形成对士绅参与基层公共品供给的激励与约束。作为平民与官员之间的特定阶层,士绅连接了政府与民间社会,政府通过士绅等民间主体将权力渗透到基层,并与其他民间主体共同推动基层自治,成为基层社会的核心。士绅通过创建和领导民间组织供给公共品,克服了自然人的天然局限,推动公共品的长期运营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在考察1990年代中期之前和之后中国地区竞争模式演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通过考察中央-地方和地方政府-企业两个维度关系及其在中国转轨30年中两个不同阶段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时期地方政府在财政激励下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的变化和对应的地区竞争行动。本文指出,无论是"中国特色的保护市场型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还是"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都难以解释中国转轨高增长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本文考察了地方政府在工业和商住用地出让上的不同策略,并指出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中以地方政府提供低价土地、补贴性基础设施乃至放松劳工、环境保护标准吸引制造业的地区"竞次性"发展模式,不具备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环境保护上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构建,公民社会的构建有赖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网络时代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为"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大力推进并引导互联网时代非正式群体向"非政府组织"演变,有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方财政困境是我国当前整体运行框架下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由于地方财政困境而导致的地方财政风险,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而地方财政困境的破解也成为构建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能 《开放时代》2008,(3):110-123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社会一经济结构转型,伴随着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群体的诞生,社会行动者的种种政治表达和利益保卫活动,重新浮上了台面。具体来看,无论是以小型熟人共同体为组织基础的集体性抗争活动,还是以更大型的地理区域为组织空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本文把这类社会事件统称为群体性集体行动,并把各级政府及其代理人和由此类集体行动参与者所组成的怨恨群体之间进行的持续互动过程的本质,看作影响社会控制后果的一个重要变量。通过引入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三组经验案例,作者提供了一个分类框架,用于说明当代中国社会中群体性集体行动参与者的主导形象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在制度变迁进程中,当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身份出现并采取行动时,其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当具体的制度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地方政府的角色也会产生演变,这些影响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利益、行政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制度变迁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界限来考察中国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可以分析出地方政府角色在三个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贾甫  赵楠 《经济评论》2012,(1):32-41
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演变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已有研究只是选择性地关注短期内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效率问题及其影响下的去集体化过程,或者只是简单地强调国家强制性制度安排下的合作化过程。本文认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差异决定组织成本差异,组织成本差异决定各种农业经济组织的相对效率结构,因而决定农业经济组织的周期性演变及其多样化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战争、气候灾难等消极性因素和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寿命延长等积极性因素是劳动力规模及其劳动监督成本波动的诱因,因而是农业经济组织长期性演变的终极决定因素。利用1911-2011年中国省级、县级的各类人口和合作社数据,本文从宏观层面初步验证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拓宽城市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渠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红  丁建敏 《当代经济》2007,(12):112-113
文章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分析认为: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城市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迅速膨胀与财政收入规模狭窄的矛盾以及地方税收体系的不完善、主体税种的缺乏是诱发其"以地生财"的基本动因;第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地方政府获取公共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得出地方政府应从"以地生财"转变为建立地方公债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孙志君 《经济论坛》2012,(8):147-14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特别在经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已基本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财政分权体制,近年来我国财政分权制度日益完善,但也出现了许多体制结构的问题,其中地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其最显著的表现之一.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从财政分权角度入手,分析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影响机制及我国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以期对财政分权下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国际著名两大评级机构同时调低中国信用,地方债务所累积的风险和可能给未来经济带来的巨大伤害引起各界关注.在实行金融严格分业管理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背景?文章剖析了地方债务依托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依赖于政府的土地财政,与地方性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影子银行的合作,环环相扣、险象环生,累积和加剧了金融风险,如不采取措施将有可能演变为中国式的“次贷危机”.据此,文章提出了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目标作为下一轮经济的支撑点、改变评价政府绩效的观念以及在财务预算改革、金融监管等方面全方位综合治理地方债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